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学好音乐,就必须从识谱起步,乐谱是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但目前,小学识谱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学生识谱率很低、甚至是一无所知。因此,如何让识谱教学有力地行走在课堂受到现音乐教师普遍关注。针对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识谱教学现象,本文对识谱教学的认识及实施识谱教学的一些有效教学策略加以分析,以逐渐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更好地学习、表现音乐服务。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识谱 解决方法
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讲,音乐教学无疑是激发他们身体潜能的又一表现形式,能够多层次展现孩子的特长。然而,在音乐教学中,乐谱的学习对于所有的音乐活动形式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乐谱虽然是符号表现形式,但其中充满音乐感,凝结着乐思,体现着乐境。一方面,理解与把握音乐建立在音乐感受力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真正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没有识谱和视唱、听音教学做后盾也是很难想象的。二者是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学生具备独立识谱能力,学会运用乐谱来学习音乐,才会更好地理解所学的音乐,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感受。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那么如何让学生改变对识谱教学的认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呢?笔者认为识谱教学应寓于音乐活动中,达到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的统一。要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将识谱知识教学变成枯燥的机械的读谱操练,使音符远离了唱歌与演奏,以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片面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又不能脱离知识进行教学,只满足于单纯的生理上感官的快感,造成学生在心灵上得不到美的滋润,感受得不到进一步升华。
那么课堂上如何开展识谱教学,如何能让识谱教学有力地行走在课堂,笔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小结如下:
一、熟悉歌曲,消除識谱恐惧
在孩子音乐学习中,越是熟悉的越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演唱的兴趣。因此借助熟悉的歌曲来识读乐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例如:歌曲《嘀哩嘀哩》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学生本身对乐曲主旋律有了一种“似熟非熟”的印象,这时老师可先引导学生跟着乐曲轻轻哼唱,然后指导学生视唱乐曲的主旋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位置,降低识读歌谱的难度,而且学生普遍都有较浓的兴趣和唱谱的信心,它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项技能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通过模唱,降低识谱难度
旋律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这个年段学生对识谱有一些基础,可以先以哼唱方式进行模唱,不带音名,乐句逐步加长。在完整地欣赏完歌曲范唱后,可以安排一个模唱歌谱的环节,用“lu”、“ lv”等跟着老师的琴声模唱歌谱,既能让学生获得优美的头声,训练学生的气息,又能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线走向、节奏舒缓密集,它为下面的学谱设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三、比较乐句,找出乐谱异同
学唱歌谱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乐句节奏、旋律上的异同点。遇到完全相同的乐句可以放在一起先练习;节奏完全相同的乐句比较它们的音高再唱;略有变化的乐句引导学生去发现、降低歌唱的难度。
四、有所选择,解决识谱重点
在一堂课中整首歌的曲谱不一定要从头到尾全部教学。根据歌曲的重点难点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其中几个乐句。如碰到一些大跳音程,难以把握的切分节奏,较复杂的前后十六分音符,或者是整个乐句处在高音区,而末尾音又是长时值的音,或学生难以把握音准的变化乐句等。
五、师生合作,缓解识谱难点
遇到比较难唱的乐句,可以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以此来降低难度。
六、利用创编,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音乐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它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在识谱教学中,我们在安排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当一名小小创作家的快乐。
七、结合器乐,促进识谱学习
器乐演奏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器乐,如:竖笛、口琴等。在演奏器乐活动时,学生很容易把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谱上。
总之,乐谱是打开音乐殿堂的钥匙,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写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想方设法降低识谱的难度,增加识谱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识谱教学有力地行走在小学音乐课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识谱 解决方法
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讲,音乐教学无疑是激发他们身体潜能的又一表现形式,能够多层次展现孩子的特长。然而,在音乐教学中,乐谱的学习对于所有的音乐活动形式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乐谱虽然是符号表现形式,但其中充满音乐感,凝结着乐思,体现着乐境。一方面,理解与把握音乐建立在音乐感受力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真正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没有识谱和视唱、听音教学做后盾也是很难想象的。二者是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学生具备独立识谱能力,学会运用乐谱来学习音乐,才会更好地理解所学的音乐,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感受。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那么如何让学生改变对识谱教学的认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呢?笔者认为识谱教学应寓于音乐活动中,达到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的统一。要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将识谱知识教学变成枯燥的机械的读谱操练,使音符远离了唱歌与演奏,以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片面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又不能脱离知识进行教学,只满足于单纯的生理上感官的快感,造成学生在心灵上得不到美的滋润,感受得不到进一步升华。
那么课堂上如何开展识谱教学,如何能让识谱教学有力地行走在课堂,笔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小结如下:
一、熟悉歌曲,消除識谱恐惧
在孩子音乐学习中,越是熟悉的越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演唱的兴趣。因此借助熟悉的歌曲来识读乐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例如:歌曲《嘀哩嘀哩》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学生本身对乐曲主旋律有了一种“似熟非熟”的印象,这时老师可先引导学生跟着乐曲轻轻哼唱,然后指导学生视唱乐曲的主旋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位置,降低识读歌谱的难度,而且学生普遍都有较浓的兴趣和唱谱的信心,它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项技能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通过模唱,降低识谱难度
旋律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这个年段学生对识谱有一些基础,可以先以哼唱方式进行模唱,不带音名,乐句逐步加长。在完整地欣赏完歌曲范唱后,可以安排一个模唱歌谱的环节,用“lu”、“ lv”等跟着老师的琴声模唱歌谱,既能让学生获得优美的头声,训练学生的气息,又能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线走向、节奏舒缓密集,它为下面的学谱设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三、比较乐句,找出乐谱异同
学唱歌谱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乐句节奏、旋律上的异同点。遇到完全相同的乐句可以放在一起先练习;节奏完全相同的乐句比较它们的音高再唱;略有变化的乐句引导学生去发现、降低歌唱的难度。
四、有所选择,解决识谱重点
在一堂课中整首歌的曲谱不一定要从头到尾全部教学。根据歌曲的重点难点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其中几个乐句。如碰到一些大跳音程,难以把握的切分节奏,较复杂的前后十六分音符,或者是整个乐句处在高音区,而末尾音又是长时值的音,或学生难以把握音准的变化乐句等。
五、师生合作,缓解识谱难点
遇到比较难唱的乐句,可以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以此来降低难度。
六、利用创编,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音乐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它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在识谱教学中,我们在安排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当一名小小创作家的快乐。
七、结合器乐,促进识谱学习
器乐演奏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器乐,如:竖笛、口琴等。在演奏器乐活动时,学生很容易把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谱上。
总之,乐谱是打开音乐殿堂的钥匙,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写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想方设法降低识谱的难度,增加识谱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识谱教学有力地行走在小学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