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i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在资产阶级鄙夷下,努力读书、写作的故事,还包含着作者杰克·伦敦的一些社会见解。在小说中,作者杰克·伦敦塑造的女性形象比其笔下的其他作品相对多一些。本文主要围绕小说《马丁·伊登》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正处于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转型的重要时期,资本主义也在逐渐过渡。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美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男性逐渐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女性则被认为应该以家庭为主。随着许多产业的快速发展,且雇佣妇女和儿童的成本比雇佣男性的成本要低,女性有了工作的机会,开始为社会作出贡献,由此,女性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马丁·伊登》这部长篇小说中有4位女性对主人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4位女性的形象不尽相同,却具有一定的共性。作者杰克·伦敦通过塑造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无产阶级的女性形象
  马丁的姐姐葛特露是一个身材肥胖甚至有些邋遢的妇人,她嫁给了一个杂货商,有很多个孩子,整日忙于家务。她是一位善良的女性,在弟弟马丁食不果腹、作品得不到认可时,她会邀请弟弟到家里吃饭,还会偷偷救济弟弟,不顾丈夫对此事的抱怨。但婚姻逐渐将葛特露对生活的热情消磨殆尽,在她的生活中,家庭和丈夫就是她的全部。男人的地位是在女人之上的,这也是葛特露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她忘記了该怎样亲吻、怎样生活,忘记了自己在年轻时,是一个即使在洗衣店辛苦工作一天后,也还是会尽情跳舞的小女孩。
  除了马丁的姐姐,女工丽茜也是女性人物形象的一个代表。丽茜在一家工厂打工,虽然她的工作任务繁重,得到的工资并不多,但她还是努力工作。相反,有许多女工由于不能忍受长时间繁重的工作,选择进入婚姻,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生活的痛苦。但婚姻生活是不尽如人意的,对部分人来说,即便她们进入了婚姻,却仍然要为家庭和丈夫操劳,以致在丧失了独立经济能力后,只能对丈夫言听计从、忍气吞声。
  葛特露是美国早期家庭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她没有经济来源,全部的生活重心都放在家庭中,不仅社会地位不高,而且其本身的思想觉悟也有待提升。而丽茜的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觉醒,是逐步进入独立领域的典型代表。她没有像大部分女工一样,过早地进入婚姻生活,尽管工作很辛苦,她还是紧紧把握住马丁为她提供的学习机会,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的女权运动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觉醒,让她们认识到自己享有的权利,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自此,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各个领域工作。
  二、资产阶级的女性形象
  在小说《马丁·伊登》中,作者杰克·伦敦描述的女性形象具备的共同特质就是她们缺少良好的教育,过早地进入社会,并为了生计而奔波。而在小说中,有一位女性不同,她就是马丁的爱慕对象罗丝。罗丝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她不用像葛特露和丽茜一样为金钱烦恼,她接受良好的教育,素质比较高。罗丝的家庭状况让她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但在某一层面上来讲,她接受的教育并没有让她对未来的生活有十足的把握以及独立的见解。
  罗丝在初次遇见马丁时,被马丁的肌肉线条所吸引,这与她见到的其他男性不同,因此,罗丝爱上了马丁。罗丝最初与马丁交往时,她的父母之所以没有反对,并不是因为认同马丁,而是希望马丁能够打开罗丝的心扉,让罗丝学会如何与男性交往。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罗丝逐渐发现自己对于马丁的认识是十分片面的,罗丝渴望马丁改变言行,却忽略了马丁其实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这种独立思想是他经受了生活的洗礼而形成的,是他人很难随意改变的。当罗丝发现她无法将马丁改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模样,以及马丁对自由有着强烈的向往后,她放弃了这段爱情。
  除了罗丝,罗丝的母亲也是当时社会知识女性的写照。小说中对罗丝母亲的描写并不多,且称呼都是“罗丝太太”。作者对于罗丝母亲的描写大多是其与丈夫商量如何让女儿与马丁交往。从对罗丝母亲的描写中不难看出,尽管她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必为金钱发愁,但在进入婚姻生活以后,她还是需要依靠丈夫生活,甚至需要顺从丈夫。
  小说中对于罗丝以及罗丝母亲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知识女性的生存环境。她们往往家庭条件优越,本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她们的思想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本身很优秀,但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进入婚姻以后,选择依靠丈夫生活,本身并不参与劳动,在经济上无法独立、在生活中不具备发言权。按理来说,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应该具备更强的独立意识,但通过作者杰克·伦敦描写的女性形象发现,这一部分女性尽管有较好的先天条件,却没能拥有独立的生活,这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三、作者对待女性的态度
  《马丁·伊登》是作者杰克·伦敦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马丁的生活与作者本身的生活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小说中,马丁与罗丝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作者杰克·伦敦对于女性的态度。一开始,马丁很爱慕罗丝,但始终得不到罗丝父亲的认可。罗丝心中期望的马丁形象是资产阶级男性形象,而马丁的行动举止与罗丝理想中文雅、整洁、有教养的男性形象格格不入,且他拒绝听从罗丝的安排,不愿去罗丝爸爸的律师事务所工作,宁可做一个“什么都要写的作家”。马丁清楚罗丝并不能对他报以理解,她本身现实而虚伪,品读不出他作品中的美。后来,他们因为误会而分开。但当马丁获得成功,成为当红作家以后,那些曾经离开他的人又纷纷回来,连罗丝也在父亲的默许下想要与他重归于好,此时,马丁才明白,罗丝与那些资产阶级并没有什么分别。而丽茜作为独立女性的代表,她倾慕马丁,但始终没有表达心意,直到最后她发现与马丁之间没有希望。马丁交往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作者杰克·伦敦对待女性态度,即马丁对爱情抱有幻想,内心想要真挚的感情,但厌恶世态炎凉的社会,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作者杰克·伦敦的婚姻生活与《马丁·伊登》有很强的关联性。安娜是作者杰克·伦敦的精神伴侣,他们没有步入婚姻生活。安娜本身不想丧失独立女性的特质,更不想成为依附于男性的家庭主妇。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当时社会女性不断进步,开始进入独立领域的进程。当然,作者杰克·伦敦的实际生活与马丁的遭遇还有一定的分别,马丁对于女性的态度能更好地展示女性特质,也更加鲜明。
  四、结语
  《马丁·伊登》中的每位女性形象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她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下女性的处境,且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女性特征也随之变化。对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读,可以帮助女性提升独立意识,也可以帮助读者认识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社会不同阶层女性意识的特征。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吴强(198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其他文献
《洗象图》描绘了众人持帚洗大象的场景,是明代画家丁云鹏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设色画。以“洗象”或“扫象”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主要描绘人们持帚洗大象的过程。这一绘画题材虽然没有留下颇具盛名的作品,但据记载,有不少画家曾创作过此题材的画作,如阎立本、钱选、崔子忠、丁观鹏、姚文瀚等。  《洗象图》在早期也称《扫象图》,北宋《宣和画谱》记载有南朝张僧繇、唐阎立本、孙位和宋代的孙知微各创作了一幅《扫象图》。明清时
期刊
原创民族舞剧《骑兵》是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推出的一部别开生面的用心之作,何燕敏为总导演,赵磊、巴音达来、王金格等为主演,讲述了一位蒙古族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感召下,穿上戎装,成为一名光荣的骑兵的故事。该剧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选中获得舞剧奖,观众的反响也很热烈:“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舞剧”“这个剧的表现方式好特别”“好震撼”“好感动”等。对于一部舞剧来说,能够让观众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并
期刊
女性主义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后逐渐兴起并得到完善,在新艺术史研究领域广泛应用,这为研究当代女性油画家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催生了女性主义,女性艺术家开展创作往往是为了能够与男性艺术家获得同等的权益,这使得女性主义理论对艺术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美术领域的女性创作者形成了更加鲜明的创作特征。  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当代女性油画家的艺术作品在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女性主义
期刊
杜甫是继孔孟之后的一个纯儒,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人,杜甫对儒家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分不开。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心系苍生,是一位人格高尚的现实主义诗人。本文以杜甫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杜甫对孟子提倡的“仁爱”“民本”“廉政”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杜甫青年时意气风发、中年时怀才不遇、老年时漂泊无依,纵观杜甫万方多难的一生,可看到他
期刊
在一部动画影片中,角色设计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含义,角色的内在性格也表现在角色形象中。对于国产动画作品,人们首先要明确这部动画片的风格特色,在角色设计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使得国产动画受到大众的欢迎。  《大鱼海棠》是一部国产的奇幻动画,本文以其为例,主要讨论影片中角色设计的特点,既有传统文化的回归,又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影片都体现了浓重的
期刊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曾评价狄更斯是19世纪唯一伟大的作家,认为其作品代表了当时英国文坛的最高水平。  狄更斯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14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描写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鞭笞了资本主义的丑恶和人性的贪婪。狄更斯的小说丰富多彩,创作手法异彩纷呈,其中最突出的特色是幽默艺术。《剑桥英国文学史》分析了狄更斯作品广受人们欢迎
期刊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一度成为法国年度最畅销小说家。马克·李维的作品大都是歌颂人性的美好,愛情是他的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品中的爱情体现出了温情的一面,这与作者的经历、爱情观以及亲情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作品的主人公也具有不同的性格,但是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爱情都是温情的。  一、孤独式爱情  马克·李维的作品中描写了很多种爱情,其中有一种是孤独式爱情。在作品《
期刊
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香道、花道、茶道是日本三大艺术道,其香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中国的香文化和日本的香文化,可以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点。  一、香文化历史  (一)中国香文化历史  近年来,中国香道伴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闻名,但实际上,中国的香文化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黄帝内经》记载:“五气各有所主,唯香气凑脾。”由此可见,香作为防疫药品的效用已经被人们
期刊
《堂吉诃德》被评论家称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塞万提斯生动地塑造了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并反映了时代背景下西班牙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堂吉诃德》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新颖、独特,小说通过对堂吉诃德这一滑稽可笑的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多重深刻的现实主题以及现代风格。小说中,多重经
期刊
狼是寓言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为了起到寓言的教化目的,寓言家会用夸张、借喻等修辞手法来夸大狼的狡猾、兇残、贪婪等特点。然而在不同的寓言家笔下,狼意象的塑造呈现出细微的差别。本文从法国中世纪古典主义寓言家拉·封丹笔下的狼意象入手,探寻其所代表的文化与道德本质。  作为法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让·德·拉·封丹写下了约240篇寓言诗,其中的大部分形象都是各种各样的动物,也不乏狼这一意象的塑造,如《鹤和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