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发展简考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洪腔”、“拉花腔”、“拉后腔”、“拉河腔”等名称,柳琴戏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陈,尤其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它以优美悦耳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表演、纯朴生动的语言、乡土气息浓郁的剧情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关键词:柳琴戏;起源;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39-1一、 柳琴戏起源
  柳琴的起源没有明晰的文字记载。据专家考证和老艺人们的师承关系推算,约在清代乾隆(1736—1796)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纵观柳琴戏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上是循肘鼓子、拉后腔、拉河腔、拉魂腔、柳琴戏之脉沿革发展的。柳琴戏的开山鼻祖肘鼓子也称咒鼓子,本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而得名,是清初流行于鲁南地区临沂、郯城一带,敲着单面狗皮九环鼓、专门替有灾害的农民开锁子还愿的一种迷信职业。当时正值刀兵四起的战乱之秋,十年九灾,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肘鼓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施术者常携画幅若干,挂于木棍之上,肘悬九环狗皮鼓,一人击锣,一人敲鼓,口念咒语,一唱一和,按画幅上的内容逐条演唱,击鼓而歌,边唱边扭,为百姓请神镇邪、开锁还愿、招魂敬鬼,被称为“肘鼓子”,又叫“姑娘腔”,实即巫婆“跳神”。
  据康熙年间成书的《百戏竹枝词》中《唱姑娘》一首的序中介绍,肘鼓子是“齐剧也,亦名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足其致。”巫婆在山东又称“姑娘”,所以肘鼓子又被称为“姑娘腔”。跳神这种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经数千年的承袭变化,清代是什么样子,我们自然无从得知,但从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跳神》的描述中,尚可看出大致轮廓:济俗: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请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娑作态,名曰“跳神”……良家少妇,时自为之……妇刺刺琐絮,似歌,又似祝,字多寡参差,无律带腔,室数鼓乱挝如雷,蓬蓬聒人耳……这里所描述的跳神时用的道具与“肘鼓子”完全一样。词歌和演唱的方法,与现在能了解到的“肘鼓子调”有诸多近似之处。因此,可以断定,肘鼓子(姑娘腔)和拉魂腔之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二、 柳琴戏的演变
  乾隆二十五年(1760)编修的《沂州府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曰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犹迫于饥寒,久而习为故事,携孥担橐,邀侣偕出,目曰逃荒,恬不为怪。故兰、郯之民几与凤阳游民同视,所宜劝禁一挽颓风。”从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乾隆年间临沂、郯城(临沂时称兰山,郯即郯城)一带旱涝灾害不断,贫苦百姓无以为生,只得四处逃荒要饭。为了便于乞讨,有的就用当地流行的姑娘腔、花鼓调等“唱门子”,来替代“叫门子”,艺人管它叫“跑坡”。这种游食与艺人们所说“拉魂腔是要饭腔”相吻合,从一个人“唱门子”、“跑坡”开始,继而发展成既有唱腔又有对白和简单即兴表演的二人“对子戏”。曲调多是从“弦子戏”学来的“娃娃”,艺人们称为“八句子”、“娃子”。现在还能看到的单出戏《英台思春》就属于这种形式。为了能够扮演更多、情节更为复杂的故事,随后又出现了由两个演员当场变换服装、扮相,饰演更多人物的“抹帽子戏”,也叫“当场变”。代表剧目有《七装》《下南园》等。这个阶段多以打地摊的方式演出,艺人叫“盘凳子”。艺人们赶集赴会走街串巷,演出形式非常简陋。三五人既当演员,又当乐手,上演的剧目也是情节简单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也无行当之分,“生旦净丑花白脸,老小净生一脚踢。”由于拉魂腔长期以撂地摊的形式进行演出,发展缓慢,有的地方官府还以“淫词小调,有伤风化”为借口,加以禁绝,生存环境险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各地流散艺人组织起来,鲁南、苏北等地相继成立了专业剧团,从此拉魂腔获得新生,在1954年华东地区戏曲会演时,正式将该剧定名为“柳琴戏”。
  三、 柳琴的发展
  具有独特风格的“柳琴戏”,它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它的许多传统剧目,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我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柳琴戏音乐唱腔从最初的仿“姑娘腔”花鼓调发展成为今天的板腔体,对中国地方戏曲板腔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柳琴戏雅俗共赏,表演具有粗犷、热烈、朴实健康的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生活小戏尤为突出,是鲁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逢年过节,自娱自乐的演出还在继续,起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柳琴戏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冲击,剧团工作陷入瘫痪状态,改革开放后得到了恢复和又一次的蓬勃发展,以《卧龙求凤》《蟹子湾》《彩石峪》《沂蒙霜叶红》等剧目参加省戏剧月、苏鲁豫皖柳琴戏节和建党七十周年演出,都获得了多项奖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得志、罗瑞卿、迟浩田、谷牧等,先后在临沂观看了临沂柳琴剧团演出的《父子结拜》《刘四姐》《吴香女》《喝面叶》等剧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柳琴戏,历经200余年风雨沧桑,有过艰难困苦的跋涉,也有过令人眩目的辉煌,我们深信,有党和政府的扶持,有专家学者的关爱,一定能迎来又一个春天,走进更加光辉灿烂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许东,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柳琴剧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软件在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机械、电子、建筑等行业,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产品设计的CAD软件也非常丰富,使产品设计人员能高效率地进行各自领域的产品分析、设计等工作。这些应用于工程设计领域的CAD软件有AutoCAD、MATLAB等。这些软件极大地提高了机械、电子等行业的产品设计的质量与效率,是目前领域应用最广泛的软件,是工程设计领域中最有用的辅助设计软件。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环保意识更为重要,虽然一些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环保行为滞后于环保意识,环保的自觉程度低。大学生环保实践应该积极利用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对垃
在当前媒体的大力推动下,民俗摄影以视觉的真实感为基点蓬勃的发展起来。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为对象的摄影活动,它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以丰富的民俗事象为创作土壤,反映博大精深
摘要:如今,刺绣工艺在服装服饰和各种日常用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服装增添了古典和传统魅力,是服装服饰中最常用的装饰工艺。本文主要介绍了刺绣工艺的发展和分类,并且探讨了刺绣工艺在服装服饰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刺绣工艺;服装服饰;发展;运用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2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
摘要:竹制品在中国有着悠久流传的历史。中国地域广阔,很多地区盛产竹子,人们用它制作家具、制成食品,用它来赞叹人的气质等。中国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竹子在其中不仅有功能性的使用价值,更形成了一种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例如中国人虚心文雅、高风、亮节的品格。而它在实用功能上面也是物尽其用,明清时期的家具制作过程中竹子的使用达到了顶峰。现阶段我们如何把竹子这种材料设计成现代化的产品,把它的文化内涵发扬
老舍的作品在当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老舍先生更是我国的话剧领域的巨擘。老舍先生一生致力于将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在话剧中以幽默、空灵、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
摘要:微笑作为无声语言的代表,在广告设计当中是一种最具形象吸引力的传播符号,本文通过对微笑出现在现代广告案例中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微笑”这个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不可忽视的符号对广告设计的重要性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从而为广告的符号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笑;广告;情感需求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01-2  一、微笑——使
摘要:本文概述了服装设计裁剪技术的相应特点,分析我国服装裁剪中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区别。立体裁剪作为平面裁剪的重要基础,同时成为平面裁剪的优化改进,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服装制板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服装设计;平面裁剪;立体裁剪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23-1  一、引言  服装结构设计是以服装设计理念为基础的产品三维效果图,在
文章通过对禅宗思想内涵以及中国私家园林特征的分析,着重探讨了禅宗思想对中国私家园林的影响,初步总结出文人参与造园,使禅宗与园林艺术紧密的结合起来,私家园林贵自然、含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