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充分代表当地的优秀文化艺术特征。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旅游中体验当地文化也成为广大游客的普遍诉求。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在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融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提升民宿的文化体验感,增加民宿的艺术魅力,并且能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宿;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现代旅游业面临消费升级、模式转换、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形势和市场需求驱动下,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民宿产业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发展又为民宿品质提升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纵观我国大部分的乡村,那里蕴藏着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乡村生活的智慧结晶。不过自从我国迎来工业文明时代后,许多村民开始选择外出务工,人们在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开始慢慢忽略甚至遗忘那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进入了最好的保护和发展时期。国家“十三五”规划第十六篇中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乡村文化复兴的关键性内容,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展现出来,焕发出时代光彩,被更多人知道与传播。民宿作为展示当地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向游客展示地域文化的同时,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民宿设计的结合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民宿的文化体验
乡村民宿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城市的中产阶级和外来游客,年龄主要在25至45岁之间,这部分人群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需求,对个性化消费需求迫切,这对乡村民宿的文化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民宿的住宿体验有别于传统的宾馆、酒店,它能给游客温馨亲切的家的感觉。民宿也不同于传统的宾馆、酒店的同质化设计与服务,它提供的是富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与体验,更能让游客融入当地的生活,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这是很多人出行旅游选择民宿的原因。
归根结底,民宿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让客户拥有独特的体验。体验感,是衡量民宿的最朴素的标准。因此相比传统酒店,民宿设计更需要挖掘特色,触发情怀。如果游客在入住民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那么将大大提升文化体验感,符合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从最新的调查情况来看,现代旅游爱好者除游玩、放松身心之外,更加注重文化追求,期待感受当地的文化特征和魅力。如果在不同的地方,民宿的设计表现出一样的特点,或将一些有名的设计进行反复复制,必然让游客觉得乏味,体验感大大降低。因此,在民宿设计中,要尽可能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入当地的特色,让旅游爱好者在入住时,从一个小小的空间便能窥见到当地不同的文化环境与地域差异,带给游客全新的感受。
二、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当地的优秀文化艺术特征,所以只要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能掌握当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四川盆地气候湿润,适合竹子的生长,在四川有着丰富的竹林林盘,也孕育出了许多与竹子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竹编、竹画、竹雕等。竹文化滋养了四川人的性情,四川人将竹子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了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乡村旅游民宿中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设计,能向游客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也能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甚至推动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较成功的案例有成都市崇州的道明镇竹编艺术村。这里原来是略显凋敝的传统竹乡,经过整体打造,在当地民宿及各类建筑中融入竹编艺术后,现在这里有艺术家、设计师、手工艺人、传统文化爱好者,也有荷锄挎篮的农夫村妇。道明镇已成为了成都周边一处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创村落,游客络绎不绝。
除了竹编外,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运用到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如剪纸、年画、藤编、草编、扎染等民间艺术都能很和谐地与乡村民宿设计相融合,提升乡村民宿的艺术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剪紙、年画、竹编、藤编、草编、扎染等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乡村民宿设计中如果使用不当的话很容易让人觉得“乡土味”过浓。因此乡村民宿设计要求较高,要求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体现时代性、艺术性与文化内涵,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时代气息,如此才能提升民宿的品味与艺术价值。
以距离成都市区50多公里的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为例,这里的“网红”建筑——道明竹里,坐落于竹艺村落旁,是一个集大堂接待、餐饮、办公、住宿为一体的民宿建筑群。建筑平面呈“8”字形盘旋在田野上的是竹里的接待大堂兼餐厅,这个由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的青瓦屋面建筑,在建筑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川西民居建筑的样式。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之下。为了体现竹艺村的当地特点,道明竹里在建筑和室内设计、室内陈设中都大量运用了竹与竹编。如竹编覆盖的建筑外墙、顶棚,竹编灯具及陈设品等,竹制的家具、接待台、门……连竹里餐厅包间门外的门牌也是用竹筒制作,上面雕刻了当地竹编手艺人的名字作为包间名,简体小篆的镂空字体里透出柔和的光线,十分有文化气息。设计上充分结合了竹艺村的竹文化,空间主题感、特色感强,将手工竹编与现代建筑空间结合的设计手法,创新了竹编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其呈现出来的艺术性令人印象深刻。 竹里的客房位于竹里大堂后方的半山腰上,沿东西向长条布局,与村庄对望。8个独立单层客房错落有致地散落于树林中,游客可坐电瓶车上山,徒步入户。设计尊重基地原貌,保留野趣,建设过程尽量少破坏到现有的植被。客房以传统建筑为原型,屋面呈灵巧的双曲面弧形,与大堂相互呼应。平面上以两个圆形并列相咬合而成,一侧为起居室,另一侧则兼具休闲娱乐和起居功能。建筑采用钢钉桩加木结构完成,配合使用当地传统小青瓦屋顶与手工竹编打造的建筑外立面。民宿客房内,运用了颇具现代感的竹编灯具与竹制陈设。比如客房吊灯采用了竹编与玻璃相结合的设计,其是传统竹编技艺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产物,解决了传统技艺的表现局限,弥补了其功能上的不足,呈现了更具时代性的效果。
此外,由于乡村民宿建筑有很多都是利用现有的民居进行改造设计,或以废弃建筑复原,因此建筑外观改造上缺乏创意性,建筑内部空间层次单调。这增加了设计的难度,需要在民宿内部的空间和软装设计中找到设计的亮点和吸引人的地方。
以距离成都市区90多公里的蒲江县明月村为例,这里是隋唐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明月村有数个草木蓝染工坊,扎染体验是明月村旅游的一大特色。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汉始有之”,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蓝染和扎染的艺术魅力。
明月村里的朴园民宿,是两层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共有12间客房,分别以十二节气命名。民宿整体风格属于传统中式,木结构的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古朴清雅。结合明月村的特色,民宿内的窗帘、床品、桌旗等布艺多为蓝染布和扎染布,由当地的蓝染工坊设计及制作,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青砖与青瓦、蓝染与扎染、草编与大量的木材,构成了空间的主要材质。质朴自然的材质与蓝染色彩的搭配富有感染力,显得格外宁静与雅致,田园文艺感十足,直观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让游客在体验当地独特文化同时,远离城市的浮华与烦躁,得到心灵的放松。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开始建立大量的民宿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乡村旅游民宿是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等方面的条件建立起来的,民宿设计强调的是人文情怀和艺术气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独特的精神标志与文化构成,与乡村旅游民宿设计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区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而传承的意义在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民宿設计的结合能够继承经典,创造新的传承,弘扬区域文化与精神。
参考文献:
[1]旅游行业标准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EB/OL].(2019-07-19)[2020-06-26].https://www.mct.gov.cn/whzx/
zxgz/wlbzhgz/201907/t20190719_845179.htm.
[2]周薇.地域文化在民宿软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文献,2018(4).
[3]张秋艳.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J].卷宗,2019(34).
作者单位: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宿;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现代旅游业面临消费升级、模式转换、提质增效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形势和市场需求驱动下,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民宿产业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发展又为民宿品质提升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纵观我国大部分的乡村,那里蕴藏着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乡村生活的智慧结晶。不过自从我国迎来工业文明时代后,许多村民开始选择外出务工,人们在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开始慢慢忽略甚至遗忘那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党和国家的空前重视,进入了最好的保护和发展时期。国家“十三五”规划第十六篇中提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乡村文化复兴的关键性内容,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它展现出来,焕发出时代光彩,被更多人知道与传播。民宿作为展示当地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向游客展示地域文化的同时,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民宿设计的结合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民宿的文化体验
乡村民宿的主要目标受众是城市的中产阶级和外来游客,年龄主要在25至45岁之间,这部分人群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需求,对个性化消费需求迫切,这对乡村民宿的文化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民宿的住宿体验有别于传统的宾馆、酒店,它能给游客温馨亲切的家的感觉。民宿也不同于传统的宾馆、酒店的同质化设计与服务,它提供的是富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与体验,更能让游客融入当地的生活,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这是很多人出行旅游选择民宿的原因。
归根结底,民宿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让客户拥有独特的体验。体验感,是衡量民宿的最朴素的标准。因此相比传统酒店,民宿设计更需要挖掘特色,触发情怀。如果游客在入住民宿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那么将大大提升文化体验感,符合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从最新的调查情况来看,现代旅游爱好者除游玩、放松身心之外,更加注重文化追求,期待感受当地的文化特征和魅力。如果在不同的地方,民宿的设计表现出一样的特点,或将一些有名的设计进行反复复制,必然让游客觉得乏味,体验感大大降低。因此,在民宿设计中,要尽可能考虑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入当地的特色,让旅游爱好者在入住时,从一个小小的空间便能窥见到当地不同的文化环境与地域差异,带给游客全新的感受。
二、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当地的优秀文化艺术特征,所以只要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能掌握当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四川盆地气候湿润,适合竹子的生长,在四川有着丰富的竹林林盘,也孕育出了许多与竹子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竹编、竹画、竹雕等。竹文化滋养了四川人的性情,四川人将竹子运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了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在乡村旅游民宿中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设计,能向游客展示地方文化的魅力,也能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甚至推动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较成功的案例有成都市崇州的道明镇竹编艺术村。这里原来是略显凋敝的传统竹乡,经过整体打造,在当地民宿及各类建筑中融入竹编艺术后,现在这里有艺术家、设计师、手工艺人、传统文化爱好者,也有荷锄挎篮的农夫村妇。道明镇已成为了成都周边一处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创村落,游客络绎不绝。
除了竹编外,还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运用到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如剪纸、年画、藤编、草编、扎染等民间艺术都能很和谐地与乡村民宿设计相融合,提升乡村民宿的艺术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剪紙、年画、竹编、藤编、草编、扎染等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乡村民宿设计中如果使用不当的话很容易让人觉得“乡土味”过浓。因此乡村民宿设计要求较高,要求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体现时代性、艺术性与文化内涵,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时代气息,如此才能提升民宿的品味与艺术价值。
以距离成都市区50多公里的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为例,这里的“网红”建筑——道明竹里,坐落于竹艺村落旁,是一个集大堂接待、餐饮、办公、住宿为一体的民宿建筑群。建筑平面呈“8”字形盘旋在田野上的是竹里的接待大堂兼餐厅,这个由轻型钢木构架支撑起的青瓦屋面建筑,在建筑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川西民居建筑的样式。盘旋的屋面自然而然形成了两个内向的院落,为室内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之下。为了体现竹艺村的当地特点,道明竹里在建筑和室内设计、室内陈设中都大量运用了竹与竹编。如竹编覆盖的建筑外墙、顶棚,竹编灯具及陈设品等,竹制的家具、接待台、门……连竹里餐厅包间门外的门牌也是用竹筒制作,上面雕刻了当地竹编手艺人的名字作为包间名,简体小篆的镂空字体里透出柔和的光线,十分有文化气息。设计上充分结合了竹艺村的竹文化,空间主题感、特色感强,将手工竹编与现代建筑空间结合的设计手法,创新了竹编在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其呈现出来的艺术性令人印象深刻。 竹里的客房位于竹里大堂后方的半山腰上,沿东西向长条布局,与村庄对望。8个独立单层客房错落有致地散落于树林中,游客可坐电瓶车上山,徒步入户。设计尊重基地原貌,保留野趣,建设过程尽量少破坏到现有的植被。客房以传统建筑为原型,屋面呈灵巧的双曲面弧形,与大堂相互呼应。平面上以两个圆形并列相咬合而成,一侧为起居室,另一侧则兼具休闲娱乐和起居功能。建筑采用钢钉桩加木结构完成,配合使用当地传统小青瓦屋顶与手工竹编打造的建筑外立面。民宿客房内,运用了颇具现代感的竹编灯具与竹制陈设。比如客房吊灯采用了竹编与玻璃相结合的设计,其是传统竹编技艺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产物,解决了传统技艺的表现局限,弥补了其功能上的不足,呈现了更具时代性的效果。
此外,由于乡村民宿建筑有很多都是利用现有的民居进行改造设计,或以废弃建筑复原,因此建筑外观改造上缺乏创意性,建筑内部空间层次单调。这增加了设计的难度,需要在民宿内部的空间和软装设计中找到设计的亮点和吸引人的地方。
以距离成都市区90多公里的蒲江县明月村为例,这里是隋唐茶马古道及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明月村有数个草木蓝染工坊,扎染体验是明月村旅游的一大特色。扎染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汉始有之”,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属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蓝染和扎染的艺术魅力。
明月村里的朴园民宿,是两层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共有12间客房,分别以十二节气命名。民宿整体风格属于传统中式,木结构的建筑巧妙地融入自然,古朴清雅。结合明月村的特色,民宿内的窗帘、床品、桌旗等布艺多为蓝染布和扎染布,由当地的蓝染工坊设计及制作,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效果。青砖与青瓦、蓝染与扎染、草编与大量的木材,构成了空间的主要材质。质朴自然的材质与蓝染色彩的搭配富有感染力,显得格外宁静与雅致,田园文艺感十足,直观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让游客在体验当地独特文化同时,远离城市的浮华与烦躁,得到心灵的放松。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很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开始建立大量的民宿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乡村旅游民宿是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等方面的条件建立起来的,民宿设计强调的是人文情怀和艺术气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独特的精神标志与文化构成,与乡村旅游民宿设计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区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符合现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而传承的意义在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民宿設计的结合能够继承经典,创造新的传承,弘扬区域文化与精神。
参考文献:
[1]旅游行业标准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EB/OL].(2019-07-19)[2020-06-26].https://www.mct.gov.cn/whzx/
zxgz/wlbzhgz/201907/t20190719_845179.htm.
[2]周薇.地域文化在民宿软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文献,2018(4).
[3]张秋艳.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J].卷宗,2019(34).
作者单位: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