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下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研究的科学化分析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ong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该文以全民健身为背景,介绍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及对全民健身的意义,对传统体育养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有效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全民健身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研究 科学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3(a)-0187-02
  如今社会发展过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大,并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为了增强人们的健康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倡导全民进行健身。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被人们所欣赏,但是在实际养生过程中,出现很多不科学的养生理论,为了提高传统体育养生的质量,需用理性意识对其进行科学性研究,以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介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长生在不懈的追求着,中国养生文化因受到医学、哲学等方面的作用,具有独特的特色。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传统养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注重古代养生知识,还注重结合健身方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调节人体姿势、呼吸等,提高人体整体的机能,防止出现病痛,以便延长人的寿命。传统体育养生包括武术、导引等内容,对于武术来说,需要人们注重套路、功法等;对于导引来说,人们可从静功和动功两个方面来进行锻炼,在静功方面,主要是学会控制呼吸和意念,在动功方面,主要通过控制肢体运动来对意气进行调控。
  2 传统体育养生的意义
  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可以有效增强人们的体质,国家要求需推行适应不同人们的体育养生方法,充分发挥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作用,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2.1 有较高健身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包含丰富的养生知识,在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传统体育养生有着合理价值观,比如形神合一等,利于营造和谐的健身氛围,锻炼人们的心理素质,以便使社会更好地发展。
  2.2 有较强的应用性
  传统体育养生有较强的应用性,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多种养生形式,大多都容易学习[1],复杂程度不高,适应各种年龄阶段、多种体质的人进行学习,而且时间、场地都比较自由,没有较强限制,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对运动量进行调控,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从而可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所以传统体育养生因其自身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3 传统体育养生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实证重视不够
  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重视天人合一的理念,对自然拥有敬畏之情,看重自身的领悟能力,而不注重培养科学思考的能力。中国有着自己固定的思维,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致力于获取实际利益,长期形成的思维特点已经在人们身上打下了烙印,难以形成理性精神,对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人们也较少追求实证精神。
  3.2 研究传统体育养生时科学性不足
  在对传统体育养生进行研究时,较缺乏科学意识,即在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较少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人们多依靠经验,采用调查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极少有人采取实证方法。在研究内容方面,人们注重对传统体育养生历史、文化等方法进行研究,对于具体的健身实效、动作方法研究较少,难以在根本上满足人们的要求。
  4 传统体育养生科学研究建议
  在传统体育养生方面,人们对科学观念重视不足,仅仅注重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进行整理,当然对其进行整理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但人们还要站在科学的角度去为其考虑[2],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进行发展,不断对其完善,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化社会,而不是脱离社会的发展变化,成为一个历史符号。传统养生文化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因为人们希望可长生,养生文化融合了哲学观点,缺乏理性,难以形成科学养生体系。人们要注重对传统体育养生进行科学性研究。
  4.1 对养生效果和养生本身进行研究
  在对传统体育养生进行研究时,不仅要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实际作用进行研究,还要对其本身进行研究如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动作的标准和技能等。不应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比如对于武术来说,政府倡导通过武术来进行竞技比赛,过于注重宣传武术的竞技功能,对于武术的动作规格则没有进行明确[3],人们通过武术来健身的时候就难以把握重点,如今多数人们倾向于练习太极拳,但多数人们存在盲目練习的问题,无法明确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要做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健身效果,如练习弓步时,对膝盖弯曲角度存在模糊概念,且人们也无法确定需要练习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效果,没有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因为多数武术都是按照竞赛标准来规定的,适用范围较狭窄。所以在对传统体育养生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注重研究养生效果,还要对其本身进行研究,使传统体育养生可以有较广的适用范围,能够有效指导人们进行健身,并能达到相应健身效果。
  4.2 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人们对传统体育养生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大多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论文的普及率非常低[4],多数人不会刻意去查看论文,所以虽然已经有了科研成果,但没有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就难以将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体现出来,只有使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有益于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国家也出台相应政策支持传统体育养生科研成果向实践中转化。所以相关人员要努力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传统体育养生科研成果的有效性,激发人们参与传统体育养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们真正将传统体育养生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发挥出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体现科研成果的现实意义。
  4.3 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
  政府要关注传统体育养生的科研人员和健身人员这两个主体,应该采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传统体育养生,对传统体育养生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部分要积极进行宣传[5],对传统体育养生中阻碍社会发展的部分要进行删除,发扬传统体育养生中优秀的部分,能够有效服务于社会。比如具有宗教色彩的静坐功法,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政府就应制止其进行发展。政府要对传统体育养生中值得推广的部分进行重视,可以举办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倡导人们进行参与,同时要注意维护现场秩序,对活动现场进行规范管理,创设健康的传统体育养生环境氛围。政府也要注意对传统体育养生科研环境进行规范,对科研人员的行为进行管理,使传统体育养生科研活动健康发展。
  5 结语
  在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科学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结合现代化科学知识,有效利用多学科的科学理论,形成完整的传统体育养生研究体系。同时还要做好传统体育养生研究成果的宣传工作,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宣传,促使其研究成果能够在实践中被有效运用。还要对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充分掌握其发展动态,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传统体育养生具有较大的科学研究空间,人们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杜国友,高河永.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类型论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2):64-68,75.
  [2] 吴瑕.传统体育养生与治未病[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1047-1048.
  [3] 李国强.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5):139,141.
  [4] 李金龙,张志学,司红玉,等.传统体育养生术意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35-37.
  [5] 张汇敏.传统体育养生困境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6):233-234,236.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国际社会谋求合作的主要内容。环境意识是一个国家国民意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与其他教育工作相比尚处于摸索阶段。与国外的环境教育工作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于1983年底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就确定了环境保护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5年9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交流及学术会”上,强调了开展中小学环境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在这一周公布。物理学奖获得者中有上海出生、香港长大、现居美国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教授。学界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国人确实很在意诺贝尔奖,当年李政道、杨振宁二人在华裔女科学家吴健雄的襄助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国人为之振奋。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人当然也盼望在获奖上实现“零的突破”。诺贝尔奖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倡导的科学精神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启示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日益频繁,这要求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实际,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抵制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另
加强德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环境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英语作为语言学科,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渗透德育的使命。    一、坚持主题原则,注重形象体现与情感激发    英语课思想教育的内容,在于通过描述具体的形象和传递某种道理,借助课本的语言或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这种教育,结合了情理教育,往往更深入人心。在课文《Is money so important》中,一个男孩抱怨父亲没能给他带来丰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是课程的创新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