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即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围绕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1.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课堂教学的“情绪场”,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精心设疑,即经常给学生“找麻烦”,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诱导学生进人质疑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记得一次刚上课,突然一阵风从教室内穿过,同学们正在整理被风刮乱的学习用品时,我看到教室的电视柜在刮风的瞬间也打开了, 就装着很生气的样子说: “是谁刚才把电视柜打开了。”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说:"是风把它刮开了。"我故意说"风在外边刮,里面又没风,怎么会刮开呢?"从而导致学生质疑陷入思考,紧接着我又做了几个关于流体流速和压强关系的实验,引入了本节的课题和学习目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刚才的疑虑,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很快被学生突破。
2.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机会,利用一句幽默的语言鼓励所有学生提问,即使有学生提出古怪、幼稚的问题,甚至前后矛盾的问题,也决不能取笑学生、批评学生,要给予善意的引导和指正。例如,学习《重力》一节时,引入新课时我提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向下落地、为什么不向天上飞去呢?"有学生回答说"地面是下,"物体总是由上向下落的"。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回答,随即在黑板上画一个地球,又画出了中国人和美洲人所在的区域,又问"如果我们中国人头顶方向为上,那么美洲人头朝下不该掉下去了吗?"当时课堂上哄堂大笑, 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在随后的教学中使学生很快认识了地球的引力。
3.联系生活,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奋点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用己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物理知识应用的价值,由此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记得有一次晚自习辅导时,突然停电,几分钟后又恢复了供电,同时听到外边的修理人员说是保险丝断了,刚好下午刚讲完 《焦耳定律》,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谁能根据我们刚学的知识说说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当时大部分学生陷入了谜团,于是我边说边板书了焦耳定律计算公式Q=I2Rt,学生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可能是电流I过大或是电阻R较大导致产生大量电热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出电流过大是电功率过大或短路造成的。不仅复习巩固了己学知识,而且为下一节《焦耳定律和安全用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 "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
三、开展活动,构建自主实践的平台
1.给学生创造一个"我能自己学"的空间
几年来的课改实践证明:只有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让学生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应加强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找重点、做记号、提问题、查资料,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能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差异,同时学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常识性了解的内容,比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电能的优越性""我国卫星技术及应用概况"、"漫谈火箭"等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十分渴望了解的知识,宜采用学生自主探讨的教学模式,如课前布置讨论内容,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上网查寻有关信息,充分准备,推荐代表课堂发言,由于各小组设计方案不同,收集信息的方式不同,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小结,评出优胜小组。
2.给学生留一个展示"我来解答"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在众人面前喜欢展示自己,我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某一节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一组根据教材内容编成若干个问题,提出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学生走上讲台解答,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和解答问题,为每个学生上台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如学生在学完电压、电流、电阻后,讲"欧姆定律"时,我课前让学生预习,并让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各个小组都设置了一两个问题,诸如怎样研究三者的关系,用什么方法?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考虑需要哪些器材?如何连接?怎样设计实验、设计表格,得出数据如何总结规律等问题,待各小组讨论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抢答发言,其余小组可以质疑,抢答小组的各个成员均可回答,直到质疑小组满意,抢答小组可得优胜成绩。
3.给学生提供感知和体验的机会
俗话说: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记忆更深刻。如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我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安装实验装置,分别探究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由于学生参与了整个实验过程,对成像规律有了深刻认识、进一步也掌握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亲身休验的机会时,学生就会把握机会,认真探究,主动学习。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每一位教师都要更新教育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1.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课堂教学的“情绪场”,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精心设疑,即经常给学生“找麻烦”,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诱导学生进人质疑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记得一次刚上课,突然一阵风从教室内穿过,同学们正在整理被风刮乱的学习用品时,我看到教室的电视柜在刮风的瞬间也打开了, 就装着很生气的样子说: “是谁刚才把电视柜打开了。”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说:"是风把它刮开了。"我故意说"风在外边刮,里面又没风,怎么会刮开呢?"从而导致学生质疑陷入思考,紧接着我又做了几个关于流体流速和压强关系的实验,引入了本节的课题和学习目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刚才的疑虑,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很快被学生突破。
2.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机会,利用一句幽默的语言鼓励所有学生提问,即使有学生提出古怪、幼稚的问题,甚至前后矛盾的问题,也决不能取笑学生、批评学生,要给予善意的引导和指正。例如,学习《重力》一节时,引入新课时我提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向下落地、为什么不向天上飞去呢?"有学生回答说"地面是下,"物体总是由上向下落的"。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的回答,随即在黑板上画一个地球,又画出了中国人和美洲人所在的区域,又问"如果我们中国人头顶方向为上,那么美洲人头朝下不该掉下去了吗?"当时课堂上哄堂大笑, 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在随后的教学中使学生很快认识了地球的引力。
3.联系生活,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奋点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用己有的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物理知识应用的价值,由此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记得有一次晚自习辅导时,突然停电,几分钟后又恢复了供电,同时听到外边的修理人员说是保险丝断了,刚好下午刚讲完 《焦耳定律》,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谁能根据我们刚学的知识说说保险丝熔断的原因?"当时大部分学生陷入了谜团,于是我边说边板书了焦耳定律计算公式Q=I2Rt,学生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可能是电流I过大或是电阻R较大导致产生大量电热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出电流过大是电功率过大或短路造成的。不仅复习巩固了己学知识,而且为下一节《焦耳定律和安全用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 "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
三、开展活动,构建自主实践的平台
1.给学生创造一个"我能自己学"的空间
几年来的课改实践证明:只有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让学生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应加强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认真预习教材,找重点、做记号、提问题、查资料,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能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差异,同时学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有许多常识性了解的内容,比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电能的优越性""我国卫星技术及应用概况"、"漫谈火箭"等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十分渴望了解的知识,宜采用学生自主探讨的教学模式,如课前布置讨论内容,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上网查寻有关信息,充分准备,推荐代表课堂发言,由于各小组设计方案不同,收集信息的方式不同,各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并完善,最后老师小结,评出优胜小组。
2.给学生留一个展示"我来解答"的机会
大多数学生在众人面前喜欢展示自己,我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投其所好"。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某一节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一组根据教材内容编成若干个问题,提出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学生走上讲台解答,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和解答问题,为每个学生上台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如学生在学完电压、电流、电阻后,讲"欧姆定律"时,我课前让学生预习,并让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各个小组都设置了一两个问题,诸如怎样研究三者的关系,用什么方法?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考虑需要哪些器材?如何连接?怎样设计实验、设计表格,得出数据如何总结规律等问题,待各小组讨论后,由其他小组成员抢答发言,其余小组可以质疑,抢答小组的各个成员均可回答,直到质疑小组满意,抢答小组可得优胜成绩。
3.给学生提供感知和体验的机会
俗话说: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记忆更深刻。如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我把学生带进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安装实验装置,分别探究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由于学生参与了整个实验过程,对成像规律有了深刻认识、进一步也掌握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亲身休验的机会时,学生就会把握机会,认真探究,主动学习。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每一位教师都要更新教育理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