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主体参与”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有主体性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情感、训练思维、求得自身多方面素质更好更快发展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形式与过程。简要讲,就是“学为主体”,目标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即: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变革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責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学生主体参与”简言之,即学生自主学习,完善人格,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年9月,七年级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2006—2007年底,《课程标准》初步修订稿完成;2011年11月,新《课程标准》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新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出台,是新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2016年9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开始在学校使用。
新教材在保持了原有教材特点即: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贯穿始终,同时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法治精神、国际视野等。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主要有这样一些显著特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教材在不同的主题上都力争有所突破,有开放性和思维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增强思辨性。
3.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加强对学生践行的指导。
4.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其特点。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成长。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同旧教材相比,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增加了心理学小知识、传统文化等知识,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增加,加之教授内容的开放性,老师们还是很不适应,教学中跌跌撞撞,问题不少,学生的参与也是层次不齐。在对七年级教师教学的观察中,我发现教师使用这一教材有如下几种状况:①对教材的理解困难,理不清、吃不透;②基本能梳理清楚,但仍是以往简单告知的道理说教,穿新鞋走老路;③吃透教材,也了解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精准推进。
与此相对应,学生的主体参与也有如下情况:①无暇顾及学生参与与否;②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处于被说教的地位,或反感或言行不一;③学生也能主动多样地参与其中,教师也能关注到学生个体,三维目标基本达成,但“预设过度”,学生的自主性受限制,课堂的“生成”不足。
因此,正确地使用新教材,真正发挥其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尤为重要!
教师要个性化地解读、吃透教材,精心预设,但又不囿于预设,灵活推进课堂,教师关注的是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平等交流、开放对话,才能教学相长!有如下一些建议:①认真研读、吃透新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②把握和体现教材的“宽度”不再是一味追求深度,教师增强自身的积淀;③抓好“两头”。一头:将教材内容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注重情境创设,丰富学生的感受;另一头:落实对学生践行的指导;④有选择地使用新教材上的小栏目,把握好教学节奏。
总之,在新教材宽阔的境界中提升教师、启迪学生,守望学生的成长!如果真的是那样,学生何其幸福,我们又何其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
[2]余文森.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变革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責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学生主体参与”简言之,即学生自主学习,完善人格,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年9月,七年级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2006—2007年底,《课程标准》初步修订稿完成;2011年11月,新《课程标准》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新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出台,是新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2016年9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开始在学校使用。
新教材在保持了原有教材特点即: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贯穿始终,同时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法治精神、国际视野等。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主要有这样一些显著特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教材在不同的主题上都力争有所突破,有开放性和思维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增强思辨性。
3.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加强对学生践行的指导。
4.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其特点。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成长。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同旧教材相比,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增加了心理学小知识、传统文化等知识,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增加,加之教授内容的开放性,老师们还是很不适应,教学中跌跌撞撞,问题不少,学生的参与也是层次不齐。在对七年级教师教学的观察中,我发现教师使用这一教材有如下几种状况:①对教材的理解困难,理不清、吃不透;②基本能梳理清楚,但仍是以往简单告知的道理说教,穿新鞋走老路;③吃透教材,也了解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精准推进。
与此相对应,学生的主体参与也有如下情况:①无暇顾及学生参与与否;②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处于被说教的地位,或反感或言行不一;③学生也能主动多样地参与其中,教师也能关注到学生个体,三维目标基本达成,但“预设过度”,学生的自主性受限制,课堂的“生成”不足。
因此,正确地使用新教材,真正发挥其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尤为重要!
教师要个性化地解读、吃透教材,精心预设,但又不囿于预设,灵活推进课堂,教师关注的是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平等交流、开放对话,才能教学相长!有如下一些建议:①认真研读、吃透新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②把握和体现教材的“宽度”不再是一味追求深度,教师增强自身的积淀;③抓好“两头”。一头:将教材内容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注重情境创设,丰富学生的感受;另一头:落实对学生践行的指导;④有选择地使用新教材上的小栏目,把握好教学节奏。
总之,在新教材宽阔的境界中提升教师、启迪学生,守望学生的成长!如果真的是那样,学生何其幸福,我们又何其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
[2]余文森.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