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点,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主体参与”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有主体性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与情感、训练思维、求得自身多方面素质更好更快发展的一种教与学的活动形式与过程。简要讲,就是“学为主体”,目标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即: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变革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責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学生主体参与”简言之,即学生自主学习,完善人格,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最终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年9月,七年级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开始使用。新教材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2006—2007年底,《课程标准》初步修订稿完成;2011年11月,新《课程标准》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2012年3月18日,受教育部委托,新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出台,是新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2016年9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开始在学校使用。
  新教材在保持了原有教材特点即: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突出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要求、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并贯穿始终,同时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法治精神、国际视野等。
  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主要有这样一些显著特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教材在不同的主题上都力争有所突破,有开放性和思维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增强思辨性。
  3.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加强对学生践行的指导。
  4.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其特点。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成长。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同旧教材相比,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增加了心理学小知识、传统文化等知识,知识的难度与深度增加,加之教授内容的开放性,老师们还是很不适应,教学中跌跌撞撞,问题不少,学生的参与也是层次不齐。在对七年级教师教学的观察中,我发现教师使用这一教材有如下几种状况:①对教材的理解困难,理不清、吃不透;②基本能梳理清楚,但仍是以往简单告知的道理说教,穿新鞋走老路;③吃透教材,也了解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精准推进。
  与此相对应,学生的主体参与也有如下情况:①无暇顾及学生参与与否;②学生仅仅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处于被说教的地位,或反感或言行不一;③学生也能主动多样地参与其中,教师也能关注到学生个体,三维目标基本达成,但“预设过度”,学生的自主性受限制,课堂的“生成”不足。
  因此,正确地使用新教材,真正发挥其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尤为重要!
  教师要个性化地解读、吃透教材,精心预设,但又不囿于预设,灵活推进课堂,教师关注的是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平等交流、开放对话,才能教学相长!有如下一些建议:①认真研读、吃透新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②把握和体现教材的“宽度”不再是一味追求深度,教师增强自身的积淀;③抓好“两头”。一头:将教材内容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注重情境创设,丰富学生的感受;另一头:落实对学生践行的指导;④有选择地使用新教材上的小栏目,把握好教学节奏。
  总之,在新教材宽阔的境界中提升教师、启迪学生,守望学生的成长!如果真的是那样,学生何其幸福,我们又何其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
  [2]余文森.正确认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练结合这一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适应学情、符合实际,朴素、扎实课堂的新探索.它是传统与变革的结合,是提高课堂效率,推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就结合小学语文高段教学实际具体阐述了如何践行与实践。  关键词:学练结合;教学方式;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促使教学过程中,学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成为一种变革。这种教学方式是适应学情,符合实际的。它是传统与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但是比较活泼,思维活跃,所以乐于和自己熟悉的东西打交道。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展开引导,促使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认知充分接轨,由此建立起来是认知自然是深刻的,有形的。比如讲“长方体、正方体的体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那么,为了全面提高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就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合理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数学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全面实现现代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应用  1前言  在教学工作中,已经由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像现代化教学形式发展,因此,为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改革,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强调教育的公平性,以便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因师资条件和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在英语教学方面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有所忽视,不利于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因此加强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教,学生只学。信息化手段被引入到课堂中,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翻转,提高了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兴趣。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教学模式;教与学  进入21世纪后,对中职学生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技能需求:要求他们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和媒体采集能
摘 要:近年来我校部分英语教师能在市、区教研室的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新课程理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既生动活泼,又帮助学生学有所获,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但部分老师的英语课堂仍存在着不少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教学行为。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低下,呈现化时多、收效少的不良情况,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重,师生关系不和谐。因此,如何使我们的
构建初中物理幸福课堂,需要教师在乐学思想的引领下,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素养,拓展物理教学的内涵和外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在师生合作对话中共享初中物理课堂之幸福。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融洽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教育家都认为: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物理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感知现象、形成概念、揭示规律的认识过程。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