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lyiw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某饮料的代言广告中,张国立扮演父亲,扮儿子的推开门说:“爸,我回来了!”没有纠结,没有隔膜,可惜这种情景没有成为现实。当时的张国立可能会想如果这个角色是自己儿子来演就好了。在《让子弹飞》里看到张默,没认出他来。毕竟,上一次大规模地看到他,是在2003年了,那一年年底,因为打人事件出现在媒体的时候,他21岁,脸型圆润,气质稚嫩,媒体经验不足,只在面对家乡媒体时,用成都话道歉时,才显得比较自如。而这一次,大银幕上的他,脸型硬朗,气质在走向成熟的中途,与《让子弹飞》里那种勃发的异世界青春气息,十分合拍。
  但接下来的一幕却非常相似,1月30日,张默因为在别墅里吸大麻,被行政拘留十三日之后,他的父亲张国立出面道歉了,他说,对于儿子的行为,他作为一个父亲感到深深的痛心和愧疚。如果单纯就事论事,张默此次错失的严重性,低于上一次。毕竟大麻的身份暧昧,内地群众对明星的宽容度,又远远高于港台日韩。但这件事被迅速放大,受关注程度大于孙兴和莫少聪吸毒,一方面因为,他的父亲是张国立,他又处于上升期,所以谭飞先生说:“在法律框架内,张默当然大错特错了,但这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跟星二代的身份无关。我们应学会就事论事,而不是搞‘连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件事和打人事件被捆绑在一起,和张国立的婚姻家庭情况附会进行了解读,言外之意于是油然而生,而家庭的动荡,是这个动荡时代里,最敏感的神经,与其说,人们关注的是明星的道德建设,倒不如说,是在注视“阴阳大裂变”之后自我之痛。
  张国立生于1955年,30岁前后,在四川成名。20世纪80年代末,他已是四川省人艺的招牌演员和省青联常委、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1987年,因为拍摄《死水微澜》,和邓婕结识,随后邓婕决定进京,1991年,张国立北上,“二次创业”。从此,“峨眉电影制片厂”等带有“川味”的往日痕迹开始剥落,《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北京深秋的故事》等带有“京味”的新轨迹开始出现在他的履历里。1994年因为《宰相刘罗锅》和随后的电影《混在北京》,他的黄金时代开始。此时,他40岁。
  就像事业上升期的张国立别无选择一样,他必须往前走,在某个阶段,名利就像玛利亚·凯莉所说的“脚下的地毯”,随时可能被抽走。他必须成为别人眼中的“工作狂”,非如此不可,与儿子的疏离也是此时的“非如此不可”的一部分。而疏离的后果,要很久后才能显现。
  成为张国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挣脱张国立,也并非一日之功。尽管,这是张默有自我意识之后,最强烈的愿望。张默14岁入行,第一次的客串表演,是《康熙微服私访记1》,一部与张国立关系密切的电视剧—这无可厚非;离开中戏之后,张默签的,是张国立的公司“国立常升”。但张默的性格,正如张国立所说的那样,叛逆,直率,离开中戏,他试图自己找戏,自己租房子住,向父亲借钱时会郑重其事地写下借条。此后,接受媒体采访,他要求不提及父子关系,综艺节目邀请他们一起出现,他一律拒绝。
  与此对照的,是张国立在张默生活里出现的密集程度,他的愧疚,他的急于表达关怀,遍布他所有的公开访谈。2010年,香港某杂志的父亲节专题,邀请张国立和张默父子俩出镜,并给对方写一封信。张默讲述的是他的音乐梦被张国立摧毁:“我就知道我长大以后会演戏,反而是后来玩乐队以后,想过靠做音乐来为生,只是您把我的梦想毁了,告诉您,那个时候我可恨你了,谁让你偷偷去给我的队友说三道四,没两天他们就把我赶走了。”张国立反省的是自己对儿子的影响:“记者问了我一个问题,张国立作为张默的父亲,是帮他的多还是害他的多?我自己想了想,觉得我这些年的确害你不少。你小时候如果不是刚好碰上张国立要创业,要争名声的时期,也许我和你妈妈也不会离婚。你进了这行,要不是有张国立这个爸,你可能没有这么痛苦。”许多事我们一早知道结果如何,但生命经验传递,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已经通过小说电影预知的,仍要切身体验。我的叛逆年代,曾拒绝回家,我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后悔,因为,所有的小说电影里,逃出家的儿子最终都会后悔,但我克服不了自己。多年后,遗恨如约而至。
  张国立曾说:“我现在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忽略生活中常常会被我们忽略的情感。”其实,多年前,他应该就明白,但欠缺机会。人欠缺的不是知道,而是机会。
其他文献
今年1月6日的南京枪击抢劫案在全国引起即刻反响,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案犯的决绝所致。从戏剧人物的角度,这名嫌疑人已经超出了亦正亦邪的灰色地带,径直进入反社会的行列,其行径既有007反角的夸张,又带着类似纳粹的冷酷。  一般来说,抢劫的目的是为了钱。在西方,抢劫和伤人(或杀人)的处罚有天渊之别,纯粹抢财物判得很轻,伤人越重,判得也就越重。因此,劫犯会尽量不伤人,而民众(包括银行职员)都恪守珍惜生命的原
期刊
明星们为什么纷纷去赶时装周?为什么越来越把红地毯看得比天大?这绝不是烧包,而是利益驱动。然而成为Fashion Icon绝非易事,在时尚的不归路上,引导这些光鲜面孔的,还有背后的那些造型师们。    蒋勋曾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这话绝大多数时间成立,只有在娱乐圈略不适用—在这里,美是必须要被看到的竞争力。  在今天,这种竞争力被愈加强化。它的背景,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井喷,截至2011年12月底,
期刊
“这些年我得到太多,终有一天会偿还。”韩寒说,但他没想到,是用一场闹剧的方式。整个春节,微博上口水阵阵、硝烟滚滚,真理却越辩越乱。白岩松说:微博干掉了那些深入思考的精英者,造就了一批热衷于使用浮夸煽动语言的所谓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微博上,人人都想扮演意见领袖,但领袖早已消亡。微博这架话语的机器,已经不再是那件趁手得令公知叫绝的兵器,事实上,它才是统治者。    不止是两个人的战斗  有了微博的推
期刊
挺韩派  刘瑜:如果“十几岁的男孩不可能将自己的腹部描述为肚皮”,“80后不可能用‘爱的禁区’这个说法”之类纠缠都成了“合理质疑”,并且这种质疑还没完没了的话,中国的文字工作者将陷入恐怖主义氛围,堪比另一种形式的文字狱。有人说韩寒起诉侵害言论自由。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言论自由权好像都没有绝对到可以取消名誉维护权的地步。相比“大鸣大放大字报”的群众运动式网络对抗, 我倒觉得,不管结果如何,由更专业的
期刊
大概瑞士小城达沃斯用足以封山堵门的大雪,迎接了参加达沃斯论坛的人们。这么寒冷的日子里,还有抗议者在达沃斯的冰雪里凿出冰屋,表达要占领这个舞台的决心。还有三个半裸女郎冲击警察的防线,瞬间激发了摄影记者们快被冻住的镜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署名文章在事后认为,这是一次不痛不痒的达沃斯。这种评价如果碰上方舟子老师,一定经不住推敲。因为会后的评价高低,取决于之前你的期待的高低。就像春晚过后,有人喊没劲,有
期刊
{F=FAMOUS 方=方舟子 韩=韩寒}  F:这次论争很多公知也参与进来,你觉得公知的参与对这场辩论有什么影响?会使这场辩论变得更复杂吗?  方:我觉得是更深入。我希望大家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让这场争论更深入了一些。由此产生的全网大讨论,引发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怎样面对质疑和批评。  F:你觉得韩寒是公共知识分子吗?  方:我不认为他是,他连知识分子都谈不上。但他被他的包
期刊
蒂尔达· 斯文顿旧爱的身份,让约翰·伯恩上遍八卦报刊头条,这让71岁的老头儿有点沮丧。爱丁堡的夏洛特花园里,穿得像个圣诞老人似的伯恩,双手插在口袋里,小年轻似的。脖子上围丝巾,不时捋一下密集包围他五官的白胡子,开口就是酒喝多了的低哑嗓子,好像来自久远的年代。话语透过他嘴边浓密的白胡子发出来,像是自言自语的嘟囔。在苏格兰文艺界,伯恩跨领域成就和资历,他是“苏格兰最是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被公认为苏格兰活
期刊
用艾塔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用歌声超越痛苦,而不是表达痛苦。而她就像一个长跑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那个,但她坚持到了最后。      艾塔·詹姆斯出生在那个充满歧视的年代,她是一个黑人,一个女人,一个私生子,她没有漂亮的脸蛋,没有苗条的身段,甚至是其貌不扬,然而歌唱天赋却让她获得新生,一夜成名,又自暴自弃,半生与毒品和疾病抗争,
期刊
方舟子很清楚,事件不会有一个清晰的结局,“最后结果可能就是那样,自然而然的就消退了。”这是网络事件发展的必然规律。一起事件盖过一起事件,在微博上,从来不缺少新的故事。  突然醒悟?  采访的过程中,方舟子接了两个电话,回了一条短信。采访的后半段,电视台记者在工作室的门厅等待,而在电视台的采访之后,方舟子还将接受一家媒体的访问。  这不是方舟子最忙的时候,方韩论战已减弱不少。一部分人已经转移了注意力
期刊
他是另类物语家,出其不意地摆弄玩耍文字,煞尾处让读者眼开目明,乐翻了天;他是风月鉴赏人,最爱手捧“假性经”给世人普法弘道,谈的虽是风月,细想足以勾得出风云;他更是祖师奶奶的义务宣传员,举凡张爱玲的一言一语,他都看作天大之事,其文心之深密灵慧,祖师奶奶活转来,料来也要收他做及门弟子的吧。他就是香港专栏的健笔与贱笔—迈克。  然则妙中之妙端是迈克谈色说性。《吹绉一池春水》之港版原名《性文本》,顾名思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