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据性是体现交际双方互动的一种语言手段。通过对汉语书评语篇的言据性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据素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解读书评的语篇特征;也可以根据各个据素的使用,分析其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尤其是书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给汉语书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言据性;汉语书评;据素;人际功能
一、引言
言据性是一种普遍的语言学现象。它又可以称为可证性、实据性等。本文根据国内学者杨林秀的观点,对言据性进行分类,即零据素,感官据素,报告据素,推理据素和信念据素。在汉语、英语等语言中,人们有时会直接陈述信息,但有时也会表明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些信息的表述都要用到各类据素,因此,用言据性分析语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表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同时也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推断,从而起到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人际功能和言据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此,本文对汉语书评进行人际功能的探析,可以引起书评作者对据素使用的重视,同时让读者理解各类据素使用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之所以选汉语书评作为分析对象,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学术界从言据性的视角分析书评的文章少之又少;二是汉语书评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它作为分析对象,可以解读书评语篇的特征,给书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汉语书评材料选自于中国外语类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汉语》,从中选取10篇,并且选取每篇的评价部分作为分析对象,对其据素进行数据分析,并且探讨汉语书评语篇中的人际功能。
三、汉语书评言据性的人际功能探析
各类据素所占的比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零据素所占的比例最大,占68%,报告据素和推理据素次之,而感官据素和信念据素仅占2%和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下面就不再具体讨论。
从各类据素所占的比例,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汉语书评的语篇特征,特别是零据素和报告据素所占的比例之高,说明书评语篇的客观性及可信度;另外,它又是一种评价性语篇,推理据素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总而言之,汉语书评是一种特殊的学术文章,它要保持科学客观性,把原书作者的观点、理论和思想等传达给读者,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同时要说明所述观点的可信度。
(一)、零据素
顾名思义,零据素是不使用任何语法标记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表明的意义潜势是可信的。使用零据素,说明說话人对所述信息持肯定态度,即陈述事实,如:
(1)本书结构安排独特,内容广泛,涉及多个重要语言教学话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本文选取书评材料的评价部分进行分析,因此诸如此类的总结话语占很大部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书评作者在说明一本书的优点,也从侧面反映书评作者对所述信息持肯定态度。使用零据素,书评作者想说明他以客观的视角评价此书,从而证明他是公平公正的,增加所述信息的可信性,也希望读者能采纳他的观点,但也暗示着他不希望读者对所述信息进行讨论和介入,疏远了他与读者的人际关系。
(二)、报告据素
报告据素可分为自我报告据素和他人报告据素。这里主要有他人报告据素。
他人报告据素指信息来源于外部而非说话者本身,如:
(2)Cogo(2012)认为,ELF不是被鼓励出来的,也不是设计出来的,它是自然发生的;在文化上,ELF既不中立,也并非不受价值观影响,反之,它的文化感更丰富,资源更多。
这个例子是他人报告据素,所述信息来源于“Cogo”,书评作者只是陈述该信息,更加客观地表述书中所述信息,再者,Cogo都是著名学者,更加提高了所述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因此,也容易受到读者的认可。而书评作者则对所述信息的可靠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三)、推理据素
推理据素是指所陈述的信息是说话者推理出来的。如:
(3)此外,或许因出版时间,或许因关注的文献不足,作者的某些总结不等于定论。
在例子(3)中,“或许”的使用,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是推理据素。推理据素的使用,表明书评作者只是提供了诸多可能立场的一种。书评作者的这种不确定态度,减轻了书评作者对所述信息所负的责任。同时,也扩大了与读者进行对话的空间,使读者认识到这只是书评作者的一种看法,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结论
通过对汉语书评的言据性进行分析,可以解读出汉语书评语篇所体现的特征,也可以阐释其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所用据素呈现出的主观性越强烈,书评作者对所述信息的可靠性负的责任越大;据素的使用可以拉近或疏远书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Chafe, W. & J. Nichols (eds.). 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C]. Norwood: Ablex, 1986.
[2]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 ctional Grammar [M]. ( 2nd ed. )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 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 (2):191一196
[4] 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a (2): 22-28.
[5] 胡壮麟.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b (1): 9-15
[6] 唐丽萍.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J].外国语, 2004 (3):35 —43 .
[7] 朱永生.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现代外语,2006(4): 331-337.
【关键词】:言据性;汉语书评;据素;人际功能
一、引言
言据性是一种普遍的语言学现象。它又可以称为可证性、实据性等。本文根据国内学者杨林秀的观点,对言据性进行分类,即零据素,感官据素,报告据素,推理据素和信念据素。在汉语、英语等语言中,人们有时会直接陈述信息,但有时也会表明信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些信息的表述都要用到各类据素,因此,用言据性分析语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表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同时也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推断,从而起到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人际功能和言据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此,本文对汉语书评进行人际功能的探析,可以引起书评作者对据素使用的重视,同时让读者理解各类据素使用背后所隐含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之所以选汉语书评作为分析对象,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学术界从言据性的视角分析书评的文章少之又少;二是汉语书评的数量相对较少,以它作为分析对象,可以解读书评语篇的特征,给书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汉语书评材料选自于中国外语类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汉语》,从中选取10篇,并且选取每篇的评价部分作为分析对象,对其据素进行数据分析,并且探讨汉语书评语篇中的人际功能。
三、汉语书评言据性的人际功能探析
各类据素所占的比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零据素所占的比例最大,占68%,报告据素和推理据素次之,而感官据素和信念据素仅占2%和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下面就不再具体讨论。
从各类据素所占的比例,我们大体可以看出汉语书评的语篇特征,特别是零据素和报告据素所占的比例之高,说明书评语篇的客观性及可信度;另外,它又是一种评价性语篇,推理据素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总而言之,汉语书评是一种特殊的学术文章,它要保持科学客观性,把原书作者的观点、理论和思想等传达给读者,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同时要说明所述观点的可信度。
(一)、零据素
顾名思义,零据素是不使用任何语法标记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表明的意义潜势是可信的。使用零据素,说明說话人对所述信息持肯定态度,即陈述事实,如:
(1)本书结构安排独特,内容广泛,涉及多个重要语言教学话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由于本文选取书评材料的评价部分进行分析,因此诸如此类的总结话语占很大部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书评作者在说明一本书的优点,也从侧面反映书评作者对所述信息持肯定态度。使用零据素,书评作者想说明他以客观的视角评价此书,从而证明他是公平公正的,增加所述信息的可信性,也希望读者能采纳他的观点,但也暗示着他不希望读者对所述信息进行讨论和介入,疏远了他与读者的人际关系。
(二)、报告据素
报告据素可分为自我报告据素和他人报告据素。这里主要有他人报告据素。
他人报告据素指信息来源于外部而非说话者本身,如:
(2)Cogo(2012)认为,ELF不是被鼓励出来的,也不是设计出来的,它是自然发生的;在文化上,ELF既不中立,也并非不受价值观影响,反之,它的文化感更丰富,资源更多。
这个例子是他人报告据素,所述信息来源于“Cogo”,书评作者只是陈述该信息,更加客观地表述书中所述信息,再者,Cogo都是著名学者,更加提高了所述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因此,也容易受到读者的认可。而书评作者则对所述信息的可靠性不承担任何责任。
(三)、推理据素
推理据素是指所陈述的信息是说话者推理出来的。如:
(3)此外,或许因出版时间,或许因关注的文献不足,作者的某些总结不等于定论。
在例子(3)中,“或许”的使用,我们很容易看出这是推理据素。推理据素的使用,表明书评作者只是提供了诸多可能立场的一种。书评作者的这种不确定态度,减轻了书评作者对所述信息所负的责任。同时,也扩大了与读者进行对话的空间,使读者认识到这只是书评作者的一种看法,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结论
通过对汉语书评的言据性进行分析,可以解读出汉语书评语篇所体现的特征,也可以阐释其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得出以下结论:所用据素呈现出的主观性越强烈,书评作者对所述信息的可靠性负的责任越大;据素的使用可以拉近或疏远书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Chafe, W. & J. Nichols (eds.). 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C]. Norwood: Ablex, 1986.
[2]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 ctional Grammar [M]. ( 2nd ed. )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3] 房红梅.言据性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 (2):191一196
[4] 胡壮麟.可证性,新闻报道和论辩语体[[J].外语研究,1994a (2): 22-28.
[5] 胡壮麟.语言的可证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b (1): 9-15
[6] 唐丽萍.学术书评语类结构的评价分析[J].外国语, 2004 (3):35 —43 .
[7] 朱永生.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现代外语,2006(4): 33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