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年轮的样子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掐着指头数一数,从摇篮到千年床,从日常到终极,木无处不在。上有人字形的屋梁,下面是夜眠三尺的床。晚餐的桌子把我们聚拢,座椅和板凳又依次把我们排定。灶膛里的火,灶门口的柴。挑水的扁担,装水的桶。水里的船,船上的桨。碗与筷。钱和书。梯子与楼板。里与外,进与出,门框门扉与门闩。窗框与窗棂。木屐与高跷。手杖。权杖。震堂木。木雕的神像,祖先的牌位,敬神祭祖的香。钉子钉进木头,盖棺论定是说人已进到木中,接下来的事要由年轮来叙说?一路数下来,先有苹果树,后来是方舟和橄榄枝。悉达多在树下成佛,修行的人拿一根木条敲在木鱼上……
  回头看一看手指,那些木纹什么时候涡旋到了我们手上?想想那些树木,从表层一直想到里面:一个个年轮依次展开,太阳留在树身上的,也照样临到我们上头。星云一样的图案,那些木质的纹理仿佛把我们的一生也注释好了,每个人似乎都可以从中读到宿命似的行程。
  稻种在泥里翻过身,由秸秆一步一步走向颗粒。等到稻穗从上头弯下来,一棵稻子的一生也就开始由绿转黄,显出阳光的成色。再往前,稻子就在米粒那里停下。麦子也是,到了面粉那里,接下来的事,得由另一样东西来跟它们一起完成。
  火在灶膛燃烧。不同的年轮、不同时季的阳光一齐从木柴里面涌出,那些面粉和米粒就这样跟木相遇了。一些年份阳光充足,风调雨顺,从那些年轮里冒出来的火力也就格外旺盛。那些雨水成灾,白蚁蛀蚀过的年轮,火也像水染过一样苍白乏力。干旱的年份,火就像饿瘦的人。那一段湖边来的柳枝,一飘一闪的,火也来得纤巧柔软。棕树的身子就像一扎相互捆死的纤维,烧起来又是烟又是火又是灰。那一块密实的橡木,火也来得强劲有力。还有煤,那些来自远古的树。它们带着地层深处的黑,烧起来那样鲜那样红……火呼呼啦啦在动,在笑。火舌舔着锅底。树木在说话,跟风,跟锅里的水。一些小水泡像是隔着锅在听火。水动起来。木的纤维在水中游走,渐渐漩出一朵朵年轮。胖大起来的米粒跟着在漂在转,在翻筋斗,在狂欢……腾起的热气跟着烟一起飞升,沉下来的米饭沿锅底排出一粒一粒爆响,感觉就像夜空里亮起的星星。时间,水与火。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场年深日久的敘说,在最后一刻呈现出锅巴的形状。
  那一粒粒拼接排列,由黄而至于深绛色的米饭锅巴,那烤得焦黄的面包,那般亲切而又浓郁的阳光,总是从根处把我打动。吃下它们,也就吃下火,吃下草木里贮存的阳光。有时候就想,人不就是一只会走动的面包,一些或胖或瘦的米粒?你可以披红戴绿,可以装进不同的鞋和衣,可以爬得很高走得很远,可是最终还是要回到米粒回到面包上来。这是在阳光长进树木,长进稻米和麦子的时候,就已经说好的。隔一段时间,还是不妨学老乡的样子,相互问一声:吃了吗?
  寒食节,一个差不多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节日。在众多的节日里,它是那么独特。从清明的前一天开始,连着三天不生火做饭。日常的火,被拉开一段距离。在那三天里,人有了时间回望火。寒食,就像一种反刍和回味。吃着冷食的人,从自己的口腔和肠胃出发,体会食物与火。三天之后,火又回来了。吃下温热的食物,来自草木的阳光一下从里面把人照亮。寒食节,就像是一场关于食物与火的宗教。一种被遗忘的宗教。
  一棵直立高举的树,得之于地而行于天,展开枝叶在风中行走,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心向往之。可是一旦被伐倒,加入到人的日子里来,也就成了人和家畜的样子。一张桌子,它首先要做的是弯下自己的腰。腰身下面,说要有腿,就有了四条腿。四条腿结结实实趴在地上。托在上面的背足够平整,斧头劈过,刨子刨过,砂布打磨过。木纹是一样好看的东西,那就用油漆把它涂亮,让它们荡成笑的样子。这是您的桌子,您老人家可以在上面吃饭,在上面打牌,在上面画圈洒口水。不高兴了,也可以把手拍在上面。桌子不会生气。桌子会说:“就怕没有好桌面给您老人家拍。桌子旁边有椅子。椅子早就趴好了,您只管把身子往上面搁。您的裤底就是它的天。椅子不会乱说也不会乱动,它生成就是干这个的。”椅子跟凳子不一样,凳子只管下半截,椅子后面有靠背。一副好的靠背不会节外生枝,不会有棱角,不会显得硬生生的,它会环出一定的弧度,小心翼翼在身后环伺。做一把椅子,上面无论如何得坐点什么,椅子空在那里就失去了意义。椅子的意义是由坐在上面的东西来决定的。坐的是阿狗,它便是狗椅子。坐的是阿猫,老鼠是断断不敢拿它磨牙了。倘若坐的余老太爷,它要不是余老太太,至少也是小二小三之类。
  在众多的木器里,当一只碗大概要算是最好的差事了。人要吃要喝的,米饭也好,肉食也好,汤汁也罢,先都得往碗里来。碗上头开着一张嘴,有什么只管往嘴里装。没错,嘴里来的最后还得从嘴里出去。它顶多就是个搬运工。可是比起它们的马桶兄弟来,那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坐姿以下了。马桶也跟木碗一样,一张嘴直接通到肚子。但凡打上边来的事情,吃不了也得兜着。好也罢歹也罢都是一桩差事,一辈子就这样守着。不用说,也会有一些木头去给斧头给锯当差,让人捏着去砍去锯别的木头。这样的事,自从有了斧锯刀具之后就有。它们不去,自有别的木头去。没有谁会抱怨什么,到末了,少不得都是一条路:放到火里做柴烧。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亲眼目睹了那些废弃的家具是怎样拆散烧掉的。它们确实已经太老了。在屋宇下当了一辈子的家具,那些木板木块再也做不了别的。做不了别的,家具也没法接着往下做。不是一条腿别到一边去,就是一块装门面的板子掉下来不干了。有时是一根木条突然失踪不见了。那些把众木们镶到一起的榫卯,也都哼哼唧唧有了别的想法。镇守哨卡的铁钉也已经锈蚀。稍稍一动,构成器具的木料们就一下逃散,最终回到了木本身。接下来的路不再通往树,只通往火。
  当器具的日子,早已熬干最后一滴水。燃烧对于它们是多么自然、多么轻松的事情。轻松得就像屙完了,对着星光打一下尿噤,一朵流星就势滑了下来。不会有烟。经历了那么多,世事早已看淡。日子一个接一个打通,全都亮起来,火几乎熟稔到水的状态。就只是流,把年岁和阳光一齐流出来。一切都是那么从容,那么轻和纯粹。一块满是烟尘的木板放进去。深藏于器具深处的记忆醒了,一道杉木的清香像古琴从老远的地方弹拨而来。时间没有把木质丢失,它让琴声变得悠深而又绵长。接下来是桌子的一条腿脚。一股樟木的浓香,如婚丧的唢呐一般响起。过去的日子,在火的叙说中展开。我想到腌渍多年的火腿,想到腊肉和陈年的酒,想到年岁,想起小时候从《增广贤文》里读到的一句话。鹿角码头一家棺材铺的老板想给店铺写一副春联,思来想去,不知道话该怎么说。最后请来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一挥而就,写的就是这两句: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在华容县东山的一个山坳里,有一棵银杏树,树龄已经一千七百九十几岁。据说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走的就是东山这一带。曹氏赤壁战败,时间是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说起来曹氏前脚走,这棵树就在他的背影后面长了起来。
  曹操走出华容道,建安过去是延康,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延康元年(220年)同时也是延康末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年号黄初。从黄初到景元,最后到咸熙,十个年号,每一个用的都是最吉利最华贵的字眼,仿佛在昭示,世俗的权力也把时间握在手上。可是,拥有这些年号的曹魏,到咸熙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就已经挂了。满打满算,也就是四十五年。时间好像并不在他们手上。
  树木有树木的年轮。那些光艳一时的年号,当然与树木无关。面对这棵巨大的树,我在想:那一千七百九十多个年轮,在它的中心部分会是些什么?我想到气候。比方说,公元220年,“时天旱蝗,民饥”。公元262年8月,“大雨震电,水泉涌溢”;10月,“大震,昼晦”。公元264年,“常岁无水旱”。大气环流,说不定那时的某一阵风某个时辰的雨某些气候因子,就住在它最初的年轮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才是草木和人所共同的。
  天慢慢暗下来。落到周围山头上的天像是被树撑起,举在那里。风吹起翕动的叶子,奇异的一幕出现了:每一片叶子上头,好像都踮脚站着一颗星。星星一眨眼,叶子跟着在晃。每一根树枝,都是一条通往星辰的路。先是胸,接着把耳朵贴到树身上,我好像听到了里面的脉管,从上面的天一直連到地底。我心里一动,突然就觉得人与树,与星空和地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我想起耶稣治好伯赛大的盲人,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
  那是在南糯山,穿过普洱茶的园地,大马的林子一下把我吸引住。一棵树就像一座时间的城堡。好些树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树龄差不多都在千年以上。就是说,从我这儿往上十几代,这些树就已经立在这里了。十几代人,一个接一个来到这个世界,又接连从世界上消失。祖父去世的时候,我还不到二十岁。那时候,总觉得人一生足够长,一百年好像赶得上一千年。到父亲去世时,我已经是不惑的年纪,知道一生的时间其实很短,物理学中的动力加速度同样适用于人,越往后时间过得越快。在南糯山遇上这些树,我已经到了知天命的时候。躺在林子里,每一棵树都在空中走着风,又像在从那里走回来。光影游移,世界在我的眼里,就是年轮的样子。太史公修史,说是“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两个五百年,由周而春秋,由秦而汉,足以让许多显赫一时的人物消失干净。好些东西消失了,树还在。
  又想起小时候爬过的那棵树。记不起那是一棵什么树,现在也没什么人可问了。就在地坪边上,一棵一百多年的树。我爷爷小时候爬过,我父亲爬过。几代人的童年都在那上头。不知怎么就被伐走了。剩下一个树墩,爷爷花了不少时间总算把它跟四周的根系断开。挖出来的树墩就搁在地坪里。我不止一次去数盘在上面的年轮。每一次都被旁的东西打断,有时是一只蚊子或者一道光,有时是谁朝我喊了一声。要不就是眼一晃,数过的和没有数的又跑到一起去了。爷爷见了,就在边上笑。他说长了那么久的东西,哪能那么容易数下来。接下来的那个冬天好像特别冷,我们就在火塘里烧那只大树墩。搭上一些木块,一天天由外往里烧:先是我爬树的时候,接下来是我父亲,再往后就到了爷爷那时候。一开始杀了一只鸡,在一边用罐子煨鸡汤。过两天又用罐子煨上紫苏汤。紫苏汤里有豆豉、有猪油,还有葱和盐,喝起来也有滋有味的。再往后就是煨茶了。罐子里的水装得并不满,煨过一阵就开始往罐口外探头探脑。随后就一圈一圈沸起,沸出年轮的模样,好像树身上的东西进到了罐子里面。罐肚里开始咕隆咕隆响,像在跟火说话。老树煎老茶,爷爷喝起来比喝鸡汤来得还要响:先是呼的一声朝碗里吹上一口气,接着长长地唆上一口,回肠荡气欸乃一声,最后咂上两咂。
  看了爷爷喝茶的样子,再看倒在碗里的茶水,浓得像熬出来的红糖汁,我疑心那是极好喝的东西,就喝了一口——苦!爷爷说是苦,茶和树身上的年岁本来就苦。我说我不要喝茶。喝茶还不如去吃屋檐上吊的冰凌。爷爷说你还小啊。
  原载《散文》2021年第5期
  责任编辑:赵利娟
  插图选自《外国黑白插图资料》
其他文献
作为平台经济迅猛发展下的产物,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托网络技术极容易发展成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强势主体。同时,由于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的双边市场属性及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平台企业实施的非对称定价机制常常具有掠夺性定价之嫌。然而在对此类企业掠夺性定价问题的认定上,传统的反垄断分析方法出现了明显的适用困难。
  通过对互联网平台企业掠夺性定价及其认定难点进行基本说明之后,积极借鉴国外在成本标准、主观意图、竞争效果、合理抗辩等反面的规制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有关掠夺性定价认定的最新理论观点,重新认识企业实施掠夺
马克回忆道:“我当时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 报纸上的熟面孔 |  2017年,一个叫马克的德国人看报,恰好看到了一篇文章的配图,上面印着一位教授的照片。这对他而言是老面孔,他小时候就认识这个人。报纸上说这位名为赫尔穆特·肯特勒的教授是德国知名性学家,这令马克大吃一惊。报纸上还说,有人对所谓提倡性自由的“肯特勒实验”进行了调查,并提交了报告。从60年代末起,肯特勒就有意将无人
期刊
在苏联时期,担负领导人航空出行任务的是一支特别航空队——第235航空队。该航空队组建于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其组织者和第一任负责人是勃列日涅夫的私人飞行员鲍里斯·帕夫洛维奇·布加耶夫。第235航空队执行的是特别航班任务,乘客按级别用不同字母表示:“C”级是低级党政官员和不是特别重要的外国代表团;“B”级是权力部门领导人、苏共中央及政治局成员;“A”级是当时苏联的“三驾马车”——第一书记勃列日涅夫、部
期刊
买卖型担保,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在签订借款协议之际,债权人与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再签订一个买卖合同(以房屋买卖合同为主),以此来担保借款协议履行。买卖型担保与让与但保、后让与担保以及不动产抵押虽存在一些相似或契合之处,但实际上买卖型担保与三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买卖型担保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签订的买卖合同,但双方并未达成买卖的合意,而达成的是“债务人若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则交付房屋,以此来抵顶借款”的合意。此种合意可解释为代物清偿预约。作为外在形式的买卖合同构成通谋虚伪意思表示,应当认定无效,隐藏合意—
目前网约车运营已合法化,但很少有人仔细研究侵权法如何处理网约车侵权行为人的赔偿责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应当予以充分研究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网约车的出现的背景以及国内外对网约车的态度,其次讨论网约车的现状与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约车平台与司机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国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关于共享专车法律关系的相关理论。最后,对网约车侵权行为归责原则进行分析,对不同模式下的网约车的侵权责任承担提出建议。
| 舞动于阴霾之中 |  那是一个午后,洛杉矶的疫情已接近尾声,我在一栋三层豪宅的露天庭院里,悠然地看着几个少年在跳抖音流行舞蹈。其中五个男孩在按摩浴缸和游泳池旁排成三角队形,朝着正在录制视频的手机露出微笑,手机则固定在环形补光灯中间。这些男孩的年龄在18岁到20岁之间,在这个年纪,新陈代谢十分旺盛。他们身材清瘦、肌肉线条清晰,他们打扮新潮、颇具少年气息。此时,这些赤膊上阵的少年正对着镜头咬下唇,
期刊
村里有一個接生婆,叫春娭毑。  一双小脚,如一对粽子。头上绾着一个结,常年穿着一身青色衣裳,拄着一根拐杖。  她家住在清代的老房子里,祖上有一个在外做县太爷的,修了四进大屋,“土改”时,春娭毑家属于贫农,便分在第四进原属于地主放杂物的房子,她的丈夫瑞升爷,仍旧蓄着白色的胡须,家神堂的祖宗牌位都拆掉了,换上了一幅毛主席画像,瑞升爷以为是孔夫子,天天要鞠躬。  平常的日子,当太阳从天井内照进堂屋里,瑞
期刊
因为那片海,诱惑我初开的情窦,于是,我等你。  等一句山盟海誓的诺言,等一个地老天荒的传说,等你一起看天色水色,一起感受海风的热浪。  日落日出,沉缅这勿明勿暗的暮色,直抵我心。  责任编辑:黃艳秋
期刊
人的名字不过是一个人存在的符号,本来不必太过重视,可名字同时又是伴随一个人终生的生命对应物,又不可能不重视。  我的名字,借助于国脚高洪波冷静的射门而名扬天下,以至于某次到邮局取寄来的包裹,被业务员兴致勃勃地打量,继而询问:“您是踢足球的高洪波吗?”我回答道:“不是。那位高洪波用脚尖,而我用笔尖……”  同名同姓的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概率太高,所以回避同名同姓以免出现不应有的误会也成为一种时尚。我记得
期刊
一  周日与舞蹈家姚珠珠老师通电话,寒暄一阵以后,我鼓起勇气开口问询作家舒乙先生的近况,电话那头出现了短暂静默,继而是以明显低弱的声音回应道,舒乙老先生境况依然大不妙,至今仍昏睡在京城解放军总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说完这句话便再不多言半句。我知道,舞蹈家夫妇与先生是多年至交,所以这一信息应该是准确可靠的,想到这点让我满心悲凉,因为照此说来,曾经那么热衷于各类文化社交活动的、被公认为社会活动家的舒乙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