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成熟,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和不断变换的思维方式,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挫折,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当前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原因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试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挫折;挫折教育
Abstract: high school life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mature, in the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fast pace of life and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way of thinking, in the study, life and interpersonal, self evaluation may have setbacks, produce all sort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ff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stud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ent setback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ck the reasons for the start, to analyze it, and tries to offer solutions.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tbacks; Setback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身为社会一员的中学生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现象。
一、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现象及原因
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多种阻碍和限制因素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中学生自身因素
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就中学生自身的原因而言,主要表现为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缺失、中学生缺乏自我挫折教育意识和中学生的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等三方面。
首先,中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缺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需求会引起动机。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爱、情感、归属与自尊的需求,如中学生强烈地要求父母、老师、朋友尊重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好评。一旦自我实现的需求缺失,预期的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使其产生紧张、焦虑及至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反应,即在心理产生挫折感。
其次,中学生缺乏自我挫折教育意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用积极的态度正确面对挫折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当前的中学生仅仅是接受挫折教育知识和挫折应对方法的灌输,缺乏对自我挫折教育意识的培养。中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挫折应对知识,往往在困难或挫折面前表现得手足无措,不真正懂得如何积极主动的应对并从中成长。
最后,中学生自我期望与有效应对挫折行为不匹配。中学生正处于身心發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往往出于很强的表现欲,对自己或他人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过高而实现不了的目标;如果动机受阻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目标无法实现,内心挫败感油然而生。
2.家庭因素
家庭不但是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塑造中学生情感、品质和性格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中往往存在这样的家庭影响因素,如父母无休止的吵架、关系僵化、甚至离婚都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性格孤僻,或者是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
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及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都是造成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不强的影响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可以用物质条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物质的刺激下,孩子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自我提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中。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看到孩子的进步不及时表扬、鼓励,孩子犯错不是耐心地讲明道理却对其打骂,这样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无形的障碍。
3.学校因素
中学教育依然围绕应试教育,以中考、高考为“目标”,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一切。学校为了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标,以学习成绩作为分班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之间的心理不平衡。一些优等生虽然有“保护罩”的保护,但是自身形成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逃避现实、消极面对。同时,教师不当的言行也是造成在校中学生受挫的原因,如冷漠的态度、忽视的眼神、不平等的话语权等等。
4.社会因素
中学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某些社会因素使其遭遇挫折,包括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一切风俗习惯。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变迁带来的困混,价值观念的变革造成的价值混乱,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都是产生挫折的众多原因。
二、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原则
中学生挫折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咨询心理学、挫折心理学和人生学为依托,以教育学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而开展的教育,因此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知行合一原则
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知”即是提高中学生对挫折的认知能力,“行”是指提高中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调节和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在挫折教育中,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应对方法,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挫折知识及应对方法之后,就能够自觉地直面挫折和困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教育者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应改变以往的单纯理论讲解模式而应以各种活动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2.预防补遗原则
在挫折教育中,预防原则是指在学生未遭遇挫折、自身并未产生消极情绪反应之前开展教育,以期避免学生出现受挫后的不良情绪或对此种情绪做出提前调整。教育者要及时掌握中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对其因受挫而产生各种问题要防范于未然,以免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局面。
中学生挫折教育还要重视补遗的作用。在挫折困难发生之后也要“不抛弃、不放弃”。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受其特有生理心理的影响,他们向往自由,缺乏经验;善于表达,缺乏交流;善于设计美好的未来,缺乏承受失败的勇气,这些因素使得有必要事后开展补遗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心理学中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教师要针对受挫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首先是根据男女生不同的性别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不同性格对待相同的挫折、困难也有不同心理反应。性格外向、开朗、善于交流的学生,往往能平静面对所遇到的挫折,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往往表现的无助、不知所措。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认真观察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4.适时适度原则
适时性原则即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别、个性特点,采取适时适度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具体是指教育者在困境挫折设置中对度的把握。如果教育者设定的挫折实现情境难度偏低,学生不费劲就能战胜困难,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挫折实现情境难度偏大,学生在自己努力甚至获得帮助后仍然失败,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收不到任何效果。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达到预期设计目标,才能取得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设置有针对性和不同难度的挫折训练项目,方能达到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三、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措施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挫折教育,应采取多样教育形式,根据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从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与社会等几方面入手:
1.中学生要加强自我挫折教育
第一,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同时挫折又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带给人痛苦、失败,甚至是终身无法改变的结果;另一方面,挫折会激发人的潜在能力,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所以中学生面对挫折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抛弃依赖思想,积极探索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
第二,中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省实现自我修养的提高,在自我反省、自我反思中,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同时,中学生要善于接受长辈、老师和父母的批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中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发泄不良情绪。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自我调节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转移法,即当遭遇的挫折太大、承受强烈的心理冲击时,受挫者需要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如使自己愉快的事情或回忆等。二是宣泄法,即通过向他人倾诉或大哭一场等方式来释放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三是补偿法,即在目标受挫或由于自身原因达不到预期理想而改变行动方向,转向自己努力就能实现成功的事情。四是升华法,即在原有行为直接产生不良影响时,把它导向崇高的方向,从而有利于自己和他人。五是幽默法,即在遭遇挫折或处境尴尬时以含蓄、诙谐的语言奖励自己,摆脱内心的失衡状态。
此外,中学生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笑对挫折;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学习身边的榜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2.在家庭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为了孩子,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可以说,家庭是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老师,作为挫折教育的先行者,责任重大。
首先,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不能一味强调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与情感需求。孩子在學业、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挫后,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与安慰来抚平心理创伤。
其次,父母要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宽敞、干净的居住环境是家庭的“硬环境”,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家庭的“软环境”,张弛有度的管教,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最后,父母要注重个人修养,注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知识经验少、抗挫折能力差,是非观模糊不清,但是他们却有着极强的模仿力。他们应对困难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中学来的。父母在面对工作压力或生活困难时,冷静处理、勇敢坚强,那么孩子遭遇挫折或面对困境时就会正确看待挫折,树立自信心来战胜挫折,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贯彻挫折教育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贯彻挫折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提高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和改进学校挫折教育应从学校、教师及教学三方面着手:
(1)宏观把握挫折教育,注重实效性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挫折教育的规律。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把挫折教育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高中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提高中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调节和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第二,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心理大讲堂。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整洁、清新、优雅的校园环境。同时班主任创设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环境,加强班级建设,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的班风。入学之初,学校可以发给学生根据心理测量表编制的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在获得中学生真实挫折情况后,学校要组织专职人员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关挫折教育的心理讲座和课程,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抵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基本知识,有利于中学生挫折意识,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
第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远足、野营、军训等。学校德育部、团委要定期组织团队活动,由学生组织,教师只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在活动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通过坚持团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高自觉性、果断性,培养战胜挫折的勇气。
第四,学校设立教育基地,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定期组织中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并设立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参观工厂车间,加强城乡和工农的联合,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挫折教育。
(2)教师是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实践者
第一,教师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形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他们也会因为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原因而面临挫折,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影响着学生的选择。班主任、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利用工作之余和寒暑假系统学习相应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找其谈心,帮助学生合理宣泄消极情况,从而战胜挫折。
第二,创设挫折情境,发掘典型事件,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组织一些磨炼意志的活动,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如挫折主题班会、挫折征文、专题辩论会等。一些典型性事件和人物,如洪战辉、刘伟、孟佩杰等感动中国人物,都是战胜了生活中的挫折困境,走向成功的例子。
同时教师可以创设并演练真实的挫折情境,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的、有意识的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增强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中挫折情境的运用,如《人生》、《平凡的世界》、《闯关东》等。
(3)中学生挫折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中学思想政治课依然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挫折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课程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提炼出来,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行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切实提高中学生挫折认知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如《哲学生活》中联系、发展和矛盾内容,教师可以从挫折的客观性、人生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挫折结果的两重作用三方面组织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把挫折教育延伸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挫折教育内容,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挫折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如体育课教学就是锻炼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训练、体育游戏中增强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中学实验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原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是培养中学生面对挫折找寻解决方法的有效途径。
4.社会、社区辅助中学生挫折教育
中学生挫折教育需要社会、社区共同努力,发挥辅助教育的功能。社区教育是一种社会性、非正规化的教育,却可以减少道德污染源,净化社区风气,培养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风貌,使中学生耳濡目染,在内心产生认同感;组织社区中学生思想道德团队活动,创设各种道德情境,开展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开青春期的困惑,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心理缺陷,战胜挫折。
综上所述,中学生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仅是中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中学生挫折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因此,中学生挫折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边和平.挫折教育学[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0
[3]冯永刚、夏明堂.论青少年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及调适[J].青少年研究,2004,4
[4]蒋重清,杨志明.浅谈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1,11
[5]包兴敏.论中小学耐挫能力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2,4(4)
关键词:中学生;挫折;挫折教育
Abstract: high school life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mature, in the fac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he fast pace of life and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way of thinking, in the study, life and interpersonal, self evaluation may have setbacks, produce all sort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ff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stud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ent setback edu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ck the reasons for the start, to analyze it, and tries to offer solutions.
Key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tbacks; Setback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身为社会一员的中学生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现象。
一、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现象及原因
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多种阻碍和限制因素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中学生自身因素
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就中学生自身的原因而言,主要表现为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缺失、中学生缺乏自我挫折教育意识和中学生的自我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等三方面。
首先,中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缺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需求会引起动机。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爱、情感、归属与自尊的需求,如中学生强烈地要求父母、老师、朋友尊重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好评。一旦自我实现的需求缺失,预期的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使其产生紧张、焦虑及至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反应,即在心理产生挫折感。
其次,中学生缺乏自我挫折教育意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用积极的态度正确面对挫折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当前的中学生仅仅是接受挫折教育知识和挫折应对方法的灌输,缺乏对自我挫折教育意识的培养。中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挫折应对知识,往往在困难或挫折面前表现得手足无措,不真正懂得如何积极主动的应对并从中成长。
最后,中学生自我期望与有效应对挫折行为不匹配。中学生正处于身心發展的关键时期,对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往往出于很强的表现欲,对自己或他人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过高而实现不了的目标;如果动机受阻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目标无法实现,内心挫败感油然而生。
2.家庭因素
家庭不但是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塑造中学生情感、品质和性格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中往往存在这样的家庭影响因素,如父母无休止的吵架、关系僵化、甚至离婚都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性格孤僻,或者是离家出走甚至误入歧途。
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及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都是造成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不强的影响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可以用物质条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物质的刺激下,孩子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自我提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中。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看到孩子的进步不及时表扬、鼓励,孩子犯错不是耐心地讲明道理却对其打骂,这样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无形的障碍。
3.学校因素
中学教育依然围绕应试教育,以中考、高考为“目标”,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一切。学校为了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标,以学习成绩作为分班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之间的心理不平衡。一些优等生虽然有“保护罩”的保护,但是自身形成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逃避现实、消极面对。同时,教师不当的言行也是造成在校中学生受挫的原因,如冷漠的态度、忽视的眼神、不平等的话语权等等。
4.社会因素
中学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某些社会因素使其遭遇挫折,包括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一切风俗习惯。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变迁带来的困混,价值观念的变革造成的价值混乱,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都是产生挫折的众多原因。
二、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原则
中学生挫折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咨询心理学、挫折心理学和人生学为依托,以教育学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而开展的教育,因此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知行合一原则
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知”即是提高中学生对挫折的认知能力,“行”是指提高中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调节和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在挫折教育中,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应对方法,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挫折知识及应对方法之后,就能够自觉地直面挫折和困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教育者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应改变以往的单纯理论讲解模式而应以各种活动为依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参加活动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2.预防补遗原则
在挫折教育中,预防原则是指在学生未遭遇挫折、自身并未产生消极情绪反应之前开展教育,以期避免学生出现受挫后的不良情绪或对此种情绪做出提前调整。教育者要及时掌握中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对其因受挫而产生各种问题要防范于未然,以免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局面。
中学生挫折教育还要重视补遗的作用。在挫折困难发生之后也要“不抛弃、不放弃”。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受其特有生理心理的影响,他们向往自由,缺乏经验;善于表达,缺乏交流;善于设计美好的未来,缺乏承受失败的勇气,这些因素使得有必要事后开展补遗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心理学中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教师要针对受挫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首先是根据男女生不同的性别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不同性格对待相同的挫折、困难也有不同心理反应。性格外向、开朗、善于交流的学生,往往能平静面对所遇到的挫折,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往往表现的无助、不知所措。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认真观察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4.适时适度原则
适时性原则即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别、个性特点,采取适时适度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具体是指教育者在困境挫折设置中对度的把握。如果教育者设定的挫折实现情境难度偏低,学生不费劲就能战胜困难,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挫折实现情境难度偏大,学生在自己努力甚至获得帮助后仍然失败,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收不到任何效果。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达到预期设计目标,才能取得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设置有针对性和不同难度的挫折训练项目,方能达到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目的。
三、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措施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挫折教育,应采取多样教育形式,根据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从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与社会等几方面入手:
1.中学生要加强自我挫折教育
第一,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同时挫折又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带给人痛苦、失败,甚至是终身无法改变的结果;另一方面,挫折会激发人的潜在能力,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所以中学生面对挫折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抛弃依赖思想,积极探索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
第二,中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中学生首先要通过自省实现自我修养的提高,在自我反省、自我反思中,正确评价自己从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同时,中学生要善于接受长辈、老师和父母的批评,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中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合理发泄不良情绪。中学生需要掌握的自我调节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转移法,即当遭遇的挫折太大、承受强烈的心理冲击时,受挫者需要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如使自己愉快的事情或回忆等。二是宣泄法,即通过向他人倾诉或大哭一场等方式来释放挫折带来的不良情绪。三是补偿法,即在目标受挫或由于自身原因达不到预期理想而改变行动方向,转向自己努力就能实现成功的事情。四是升华法,即在原有行为直接产生不良影响时,把它导向崇高的方向,从而有利于自己和他人。五是幽默法,即在遭遇挫折或处境尴尬时以含蓄、诙谐的语言奖励自己,摆脱内心的失衡状态。
此外,中学生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笑对挫折;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学习身边的榜样,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2.在家庭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为了孩子,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可以说,家庭是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老师,作为挫折教育的先行者,责任重大。
首先,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不能一味强调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与情感需求。孩子在學业、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挫后,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与安慰来抚平心理创伤。
其次,父母要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宽敞、干净的居住环境是家庭的“硬环境”,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家庭的“软环境”,张弛有度的管教,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最后,父母要注重个人修养,注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生的知识经验少、抗挫折能力差,是非观模糊不清,但是他们却有着极强的模仿力。他们应对困难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父母的态度和反应中学来的。父母在面对工作压力或生活困难时,冷静处理、勇敢坚强,那么孩子遭遇挫折或面对困境时就会正确看待挫折,树立自信心来战胜挫折,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贯彻挫折教育
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贯彻挫折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提高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和改进学校挫折教育应从学校、教师及教学三方面着手:
(1)宏观把握挫折教育,注重实效性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挫折教育的规律。学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把挫折教育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高中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提高中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调节和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第二,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心理大讲堂。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为中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整洁、清新、优雅的校园环境。同时班主任创设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环境,加强班级建设,努力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的班风。入学之初,学校可以发给学生根据心理测量表编制的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在获得中学生真实挫折情况后,学校要组织专职人员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有关挫折教育的心理讲座和课程,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抵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基本知识,有利于中学生挫折意识,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
第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远足、野营、军训等。学校德育部、团委要定期组织团队活动,由学生组织,教师只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在活动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通过坚持团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高自觉性、果断性,培养战胜挫折的勇气。
第四,学校设立教育基地,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定期组织中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并设立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参观工厂车间,加强城乡和工农的联合,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挫折教育。
(2)教师是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实践者
第一,教师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形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他们也会因为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原因而面临挫折,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影响着学生的选择。班主任、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利用工作之余和寒暑假系统学习相应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找其谈心,帮助学生合理宣泄消极情况,从而战胜挫折。
第二,创设挫折情境,发掘典型事件,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组织一些磨炼意志的活动,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情境,如挫折主题班会、挫折征文、专题辩论会等。一些典型性事件和人物,如洪战辉、刘伟、孟佩杰等感动中国人物,都是战胜了生活中的挫折困境,走向成功的例子。
同时教师可以创设并演练真实的挫折情境,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的、有意识的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增强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中挫折情境的运用,如《人生》、《平凡的世界》、《闯关东》等。
(3)中学生挫折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中学思想政治课依然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挫折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思想政治课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课程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提炼出来,并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行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切实提高中学生挫折认知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如《哲学生活》中联系、发展和矛盾内容,教师可以从挫折的客观性、人生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挫折结果的两重作用三方面组织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把挫折教育延伸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挫折教育内容,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挫折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如体育课教学就是锻炼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训练、体育游戏中增强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中学实验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原理、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是培养中学生面对挫折找寻解决方法的有效途径。
4.社会、社区辅助中学生挫折教育
中学生挫折教育需要社会、社区共同努力,发挥辅助教育的功能。社区教育是一种社会性、非正规化的教育,却可以减少道德污染源,净化社区风气,培养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风貌,使中学生耳濡目染,在内心产生认同感;组织社区中学生思想道德团队活动,创设各种道德情境,开展青春期的心理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开青春期的困惑,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心理缺陷,战胜挫折。
综上所述,中学生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的教育过程,不仅是中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中学生挫折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因此,中学生挫折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网络,才能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边和平.挫折教育学[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0
[3]冯永刚、夏明堂.论青少年学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及调适[J].青少年研究,2004,4
[4]蒋重清,杨志明.浅谈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1,11
[5]包兴敏.论中小学耐挫能力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