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抗裂水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来源 :交通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抗裂水稳基层作为一种半刚性路面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强、水稳性好、收缩裂缝少以及整体性强和力学性能好等方面特点,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各种等级公路基层。本文通过对抗裂水稳基层质量影响因素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等进行总结,从而有效的提高抗裂水稳基层施工质量。
  关键词:公路工程;抗裂水稳基层;施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和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道路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抗裂水稳基层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力学性能,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各等级公路建设过程中。
  本文在结合抗裂水稳基层在徐州地区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总结相关施工技术要点。从原材料控制、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控制等方面提出质量控制措施和改进建议。
  1 原材料控制
  抗裂水稳基层通过增加粗集料用量,减少细集料用量的措施,从而有效的增强了路面基层的稳定性、防水性和抗裂性。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水稳基层在水稳定性和抗裂性的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保障道路基层强度,从而增加道路基层使用时间。
  1.1 水泥
  水泥是水泥稳定碎石唯一的胶凝原料,其质量极其重要。抗裂水稳的原材料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缓凝水泥,可有效降低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从而避免水稳基层收缩变形引起裂缝,增强水稳整体的抗裂性。较低的水泥标号对降低水化热有很好的作用,平时尤以缓凝PO42.5水泥效果最佳。水泥剂量的多少对抗裂水穩的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剂量过高,强度增加较快,工程成本增加,在后期,因水稳强度过高容易产生裂缝,用量过低的话则不能保证水稳基层的强度。为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通过室内滴定试验以及总量校核的方式来控制水泥用量,杜绝水泥用量出现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为切实提高抗裂水稳质量,抗裂水稳水泥用量一般设计为4%,实际施工过程中水泥用量比设计用量高0.5%,水泥总用量控制在4.5%以内。散装水泥应该先储存7天,经稳定性试验检测合格后方可允许使用;在夏季水泥温度高于50℃的情况下,应当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1.2 碎石
  碎石是水泥稳定碎石的重要组成材料,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证,是提升抗裂水稳基层施工质量的重要前提。严格控制碎石最大粒径和规格,碎石宜采用反击破生产出的相应规格碎石,因此,碎石的形状、压碎值、针片状含量等均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石屑中0.075 mm的通过率应小于15%,砂当量应大于等于60,对于小于0.6 mm的颗粒应进行液限和塑性指数试验,以确保符合规范要求,方可使用。
  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对进场材料进行检验,严格控制进场碎石级配及质量,从而保证进场材料能够满足要求。如发现碎石规格出现较大波动时,要及时进行检测,对级配进行调整,确保级配满足要求。
  1.3 水
  水稳施工用水应选用洁净、杂质较少的清洁水,对于杂质较多的水严禁使用。如遇可疑水源,应及时委托有关部门进行水质检测鉴定,以更好地保证水稳基层的施工质量。
  2 配合比设计和优化
  根据颗粒组成计算,确定各粒径碎石的配合比,关键筛孔碎石的合格率应接近级配范围的中值。通过重型击实试验和振动成型试验确定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抗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应满足三个限制条件,以减少基层裂缝:①在满足水稳基层设计强度的基础上,应限制水泥用量。通过限制水泥用量,可有效降低水泥水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避免水泥用量过多引起基层体积膨胀产生裂缝,早期强度高会产生收缩裂缝;②在减少材料含泥量的同时,限制细集料、粉料用量。抗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细集料用量一般控制在25%以下,0.075 mm筛孔通过率控制在5%以下且越少越好;③混合料的含水量应根据天气条件加以限制,不得超过最佳含水量的2%。混合料的含水量比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最佳含水量高1%~2%,以防止水分在高温下快速蒸发导致干缩开裂。
  在每天生产前要取拌和机上的混合料进行筛分检测,确保其级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如果级配产生偏差较大,要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以便保证混合料级配满足要求。
  3 施工工艺控制
  3.1 合理的选择施工机具
  为了保证抗裂水稳基层的施工质量,需要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使水稳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与现场摊铺设备的摊铺速度相匹配。水稳拌和机宜选用产量大于500 t/h的双拌缸拌和机,该型拌和机能够增加混合料拌和时间,保证水稳混合料拌和更加均匀。在拌和机料仓上安装钢筋网罩以减少超规格物料和其他杂质进入料斗,同时要加高拌和机料斗避免出现窜料情况发生。现在的拌和机都安装有精确的电子计量装置,在生产前要对拌和机计量装置进行精确的校核,以便更加精确的控制各规格材料用量符合配合比设计要求。
  摊铺设备和碾压设备选择使用工况情况较好的设备且满足环保排放要求。摊铺设备螺旋布料器要能够与现场摊铺宽度相匹配并安装有反向拨片,螺旋挡板下要安装有硬质橡胶块,以便能够阻挡住混合料向前滚动,减少离析现场的产生。碾压设备(胶轮压路机)上安装有自动喷水装置,当混合料碾压过程中表面出现花白时情况时采用胶轮压路机喷水碾压,从而保证碾压质量。
  3.2 基层混合料拌和
  水稳性混合料采用厂拌法拌和,搅拌机设有双搅拌罐,可增加搅拌时间,使搅拌更加均匀,不产生混合料生产离析花白料现象。搅拌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试验室提供的生产配比进行生产,严禁随意改变配比生产。由于施工季节气温变化,水稳混合料在生产过程中含水量需提高1%左右,以保证水稳混合料在运输至工地后含水量能够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試验室要及时进行混合料灰剂量、含水量、级配检测,以保证混合料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出场合格。
  3.3 基层混合料运输
  水稳混合料运输要配备足够数量的运输车辆,在装车过程中要分前后中三次进行装车,以防止装料过程中混合料离析。为避免水稳运输过程中含水量损耗,车辆必须采用雨布进行全覆盖,防止水分损失过度,影响混合料的含水量。同时由于颠簸容易导致混合料粗集料集中,从而出现离析现象,因此在水稳运输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车辆颠簸,减少离析现象产生。
  3.4 基层混合料摊铺
  在抗裂水稳基层混合料的摊铺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摊铺机的各项参数,摊铺宽度和厚度要符合设计要求。为保证工作的连续性,摊铺机摊铺速度应与拌和机的生产能力、运输车辆的运输能力相适应。摊铺机振捣频率和摊铺速度应相互匹配,以确保摊铺机摊铺后具有足够的初始压实度和良好的平整度。若采用两台摊铺机同时使用,前后两台摊铺机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10 m左右成梯队排列前进,两台摊铺机的摊铺速度、振动频率、松铺系数、摊铺厚度、横坡度、平整度应保持一致。在摊铺过程中,应将2/3螺旋布料器埋入混合物中,以避免离析和粗骨料集中沉底现象。
  在摊铺过程中,应人工挖除粗集料或细集料集中、离析现象,并及时补充均匀的混合料,严禁补薄层。摊铺过程中,运输车辆应慢速倒退至摊铺机前,严禁车辆倒退撞击摊铺机,以免影响摊铺基层的平整度。
  水稳分层摊铺时要在下承层上均匀洒布水泥浆,水泥浆用量不少于1.5 kg/m2。
  3.5 基层碾压
  抗裂水稳基层碾压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为保证初始碾压的平整度可以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复压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进行振动碾压,直至压实度满足要求,对于道路边部碾压应适当增加碾压遍数,以保证完全压实;终压采用胶轮压路机碾压2~4遍,以保证表面密实平整。
  施工现场的碾压长度应根据混合物的含水量和天气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若混合料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时应适当增加碾压长度;若混合料含水量与最佳含水量相差较小时应适当缩短碾压,以便及时碾压;若终压过程中表面出现花白现象时采用胶轮压路机间歇性喷水碾压。
  3.6 接缝处理
  在水稳施工过程中,纵横向接缝不可避免,也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接缝形式。在施工过程中,纵向接缝通常采用多台摊铺机梯队作业形式及时避免。横向接缝主要由于施工中断产生,为此要及时做好横向接缝设置。横向接缝应保持直线设置,要将表层浮灰和松动碎石清理干净,洒水湿润并喷吐水泥浆后,方可允许开始新的摊铺。碾压过程中要对接缝位置重点进行碾压,在保证碾压质量的同时也要保证横向接缝的平整度。
  3.7 养生
  在抗裂水稳基层施工完成后,为保持表面足够的湿润,应及时使用土工布进行覆盖和洒水养生。根据施工季节和温度的不同,洒水频率和洒水量应及时增减,保湿养生时间一般不少于1周。水稳养生期间禁止任何车辆通行(洒水车除外)。如果在路口位置必须通行,可以采用覆盖石屑保湿的情况下通行,石屑厚度不少于30 cm。
  4 结语
  在进行抗裂水稳基层施工的过程中一定加强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有效管理及控制,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减少基层收缩裂缝的产生,延长道路使用时间,从而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江琳.公路水稳层混合料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低碳世界,2018,8(05):308.
  [2]杨海潮.公路水稳层混合料的施工质量控制[J].交通世界,2018,25(15):64-65.
  [3]唐泽亮.公路水稳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5(25):279-280.
  [4]范金河.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华东公路,2018,41(06):92-94.
  [5]张振伟,汤雄,李峰.青银高速公路水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14(01):38-4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代高速公路建设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基础设施大国,交通建设是我国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高速公路建设又是交通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里程的增加,部分原建成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不断缩短,国家对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的提出与实践,对于适应我国现代高速公路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关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均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公路上车辆通行量不断增加。经雨水的侵蚀和车辆的不断经过,公路工程会老化损伤,在运行中有可能出现裂缝、塌陷等问题。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便于人们出行,对公路进行改扩建已刻不容缓。在改扩建施工中,为提升工程质量,确保公路行车安全,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优化公路路基路面设计。  关键词:改扩建公路;路基路面设计;结构设计;排水功能设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交通网络也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其中公路建设工程项目较多,不管是正在建设的还是处于改建中的项目,路面施工质量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其中沥青摊铺环节是路面施工的一道关键工序,如果施工技术应用不到位极有可能出现路面跳车、泛油以及水损坏等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要加强路面施工中沥青摊铺的施工技术应用,为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公路施工技
期刊
摘 要:在车辆冲击荷载和复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路基的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严重危及路基的稳定性和列车的安全运行。本文根据我国重载铁路发车密度高、天窗时间点短、维修任务繁重的实际情况,对现有重载铁路运行地基沉降发生的原因及主要沉降类型进行了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既有铁路路基沉降变形处理相关的情况及主要工艺进行了说明,提出了地基沉降处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既有铁路路基沉降变形防治的主
期刊
摘 要:路桥工程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构成,能够全面提高道路交通品质。路桥工程施工普遍采用沥青施工材料,能够提高路面的减震、吸声性能,确保行车舒适。积极针对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全面优化,保证使用效果全面增强。对路桥工程中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检测,可以确保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平整度和防滑性能,达到建设标准。  关键词:路桥工程;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  中图分类号:U414 文献标识码:A  1 沥青混合
期刊
摘 要:岩溶的超前探测对可溶岩地区隧道施工意义重大。地质雷达法是一种快速高效、分辨率高、成本低的超前探测方法,非常适合于岩溶的超前探测。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地质雷达超前探测方法,以及在地质雷达法在中冕公路小相岭隧道施工岩溶超前探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以期为今后该地区类似地质条件的隧道岩溶探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地质雷达;超前探测;岩溶  中图分类号:U452.1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以环保有机溶剂、煤油、液压油、防锈剂等复配制得的可用于工业、农业、交通汽车、军事、家庭等金属部件的防锈润滑剂,为了提高防锈润滑剂的防锈性能,通过筛选防锈剂及其用量来提高防锈润滑剂的防锈性能,实验表明:煤油65%,防锈剂18%,有机溶剂1%以及液压油16%时,制得的防锈润滑剂,防锈性较好,该防锈润滑剂稳定性好,常温下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排水性、除湿性和防锈性,油膜均匀轻薄,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水轮发电机、发电电动机的技术方向,然后研究水轮发电机中立式水轮机、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桨叶可移动水轮机的技术进展,以及总结对发电电动机的发展。希望推动水轮机的使用,加快水电开发。  关键词:水轮发电机;发电电动机;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V73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水力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拥有丰富水利资源的情况下,加大水力资源的开发,能极大地满足国家能
期刊
摘 要:开卷线作为汽车制造领域的第一道工序,负责将钢(铝)卷矫平,并根据后续零件大小裁剪板料,堆垛小车用于码齐堆放裁剪的料片,目前堆垛小车开入设备时制动点固定,空载、半载、满载不同状态小车开入过程中由于制动距离不同导致每次堆垛小车停止位置不同,进而影响堆垛精度造成板料质量问题,影响后续生产。本文通过记录堆垛小车首次开入时的实际制动距离,反推新制动点,令堆垛小车开出一定距离后,基于前次偏差计算的新制
期刊
摘 要:为推动区域一体化,提高经济增长与提高乘客舒适性开发适配一种160 km市域车的一款新型织物风道,满足轻质化,送风均匀,降噪等功能性。  关键词:织物风道;送风均匀;轻质化;送风系统  中图分类号:U273.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160 km市域车,主要辐射主城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带动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列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轻质化,影响乘客舒适性的送风均匀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