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扎实推进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助力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素养发展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扎实推进,应当紧扣教学目标,明确价值方向;立足实际调查,明析认知水平;创设具体情境,引领认知发展;借助拓展作业,促进知行合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认知;行为养成
  小学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扎实推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紧扣教学目标,明确价值方向
  人民教育出版社王世光老师在全国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中强调: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12册教材共有47个单元,涵盖了小学生的六大生活领域,设有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自然(生态伦理)教育、国家领土和主权教育、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七大主题。这些主题教育均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展开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落实。
  《这些事我来做》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中的第二课。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感受做家务的乐趣,明白自己有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懂得分担家务活也是爱家人的表现;学会必要的、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和小窍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乐于劳动的好习惯和家庭责任感。本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指向“文明、和谐、平等、法治、敬业”:家庭成员有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这是“文明、平等”的范畴;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明白家务活要帮着做、学着做、坚持做,这是“和谐、敬业”的范畴;知道《中小学生守则》第3条中有关分担家务、参与劳动的规定,这是“法治”的范畴。
  教师在确定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时,要细化要素,明确方向,指向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学生生活中的德育要素,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作用,使道德学科的教育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二、立足實际调查,明析认知水平
  教学语数英等学科知识时,教师会自觉地判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制订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时,由于对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考量没有清晰明确的外在标准,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原有道德认知水平和其最近发展区,使得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对学情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发展到哪一层面,学生此刻在想些什么,本课学习中哪些方面需要教师提供帮助,原本模糊的认知如何通过本课学习清晰起来等等,清楚学情,明晰教学目标和任务。
  《这些事我来做》一课,题目已明确教学重点,即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的责任意识,能主动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了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课前,笔者开展了关于家务劳动的问卷调查,让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不同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以及能否坚持劳动,同时也了解家长对孩子劳动的支持度。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日常家务劳动情况不容乐观:“经常做”只占调查总数的11.9%,“偶尔做”的占83.3%,还有4.8%的学生是从来不做的。究其原因,大多数家长选择“孩子觉得辛苦,麻烦,不乐意做”,占69.7%;剩下的30.3%是家长觉得“孩子没时间,否则会影响学习”。但是,这一调查结果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差异很大,除了在“没时间”一项上有小部分学生表示认同之外,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家长不让做”,理由有自己“不会做”,家长觉得麻烦“不让做”等。由调查结果可知,家长对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引导和支持太少。学生一方面还未建立起参与家务劳动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即便有心做家务,也被家长阻拦。引导学生及家长认识到参与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并积极参加相关劳动,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良好习惯,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的。
  根据课前调查结果,笔者发现《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最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足问题。要让学生知道:劳动是每个人必须要去做的事,不能因为不会做、没有时间做或是长辈不让做等原因而不参与劳动。在本单元前一课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父母的辛苦,学会了如何体谅父母。而此课就是从学做、坚持做家务的角度,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承担家庭劳动。因此,指向生活的实践活动成为贯穿教学始终的有机环节和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三、创设具体情境,引领认知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不足。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认知的空白区,遵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生活与认知的空白区切入,帮助学生破除空白区,并创设具体的真实情境,使之从中获得感悟,加以实践,建立道德认知。
  《这些事我来做》一课课题中的价值揭示与呈现,决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其实,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和课堂行为表现中不难看出,学生对劳动的排斥感并没有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中反映的那么强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失去了劳动的源动力呢?而学生不做家务或很少参加家务劳动的现象又的的确确普遍存在。通过深究,不难发现,无论是家长觉得“不放心”“学习紧”,还是学生认为的“不让做”“不会做”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家长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学做和会做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课堂上,教师利用音视频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激发他们参与对“家务活是否需要我们去做”话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参与到说服家长,让他们支持自己做家务劳动的讨论中来。通过上网搜集,学生得到了一些数据,如:从小支持孩子做家务的家庭中,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要占86.92%;而不支持孩子做家务的家庭中,孩子学习成绩优秀的只占到3.17%。一些数据和事例,充分说明了爱干家务活对学生的学习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有促进作用。这些数据和事例帮助学生和家长懂得了从小做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笔者还请班中一些家务小能手做榜样。课前让家长提供他们在家中做家务的照片、视频等,课上播放给全班学生看,再请这些学生介绍自己做家务的心得。有了身边伙伴的引领,学生对做家务也不那么抵触了,甚至可以从他们惊讶的眼神、惊叹的呼叫声中感受到对同伴的敬佩与崇拜。更有好胜心强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想要一试身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家务劳动的乐趣,笔者还搜集了一些家务劳动的小妙招,帮助学生巧做家务活。通过一段段视频、一个个案例,学生学到了很多做好家務劳动的方法,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此时,笔者顺势设计了一些学生能够参与的家务劳动,如叠衣服、扫地等,让学生当堂体验,并用学到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在劳动中遇到的问题,让做家务变得轻松、快乐,有成就感。“我会做”“我要做”便水到渠成。
  四、借助拓展作业,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学生的行为养成。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向着生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以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养成的高度融合为教学的落脚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自我认知的提升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构建。
  执教《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务劳动打卡”的课外拓展作业。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设立组长。学生每天拍摄劳动照片或视频“打卡”登记,并定时汇总上报至组长处。小组成员同时也是彼此的监督员,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对组内同伴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进行适当地点评和鼓励。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共同参与和帮助。可喜的是,活动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有的小组甚至自发创办了家务劳动赛、家庭劳动亲子赛等,争相要求在班级中展示。劳动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好习惯的养成,也让学生和家长真正意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家长们反映,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后,孩子收获的,除了责任心和好习惯之外,更有对劳动的热爱,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尊敬长辈等精神品质的养成。这对学生健全人格、提升素质无疑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真实、扎实是教育的生命,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在追求。教师要努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喜欢道德与法治课,让家长认可道德与法治课,让道德与法治课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扎实推进。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
  [2] 鲁洁,朱小蔓.部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有哪些新变化?[J].内蒙古教育,2016(31).
  [3] 高德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儿童经验的处理[J].中国德育,2019(1).
  [4] 陶行知.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J].小学教学研究,2017(8).
  [5] 李健.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辩”教学模式探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16).
其他文献
摘 要:李吉林扎根于教育实践的研究,昭示了小学教师不仅可以从事教育实践研究,更可能从问题入手,通过实践探索构建自己的理论主张,为中国的教育研究作出一番独特的贡献。从小学教师成长为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决定着这一切,她天性中所具有的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和对孩子心灵的向往成就了她丰富的灵魂,引领她选择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  关键词:李吉林 情境教育 教师 专业
期刊
摘要:“真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既可以表现出明显的外在的操作性特征,更应当具有内在的心理行为的特征。也就是说,既要有游戏、表演、练习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静下来的活动。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以正确的角色定位为基础,以精准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关键的教材内容为依据,以明确的活动规则为保障,以多样的学习工具为支持,以多元的活动成果为评价。  关键词:“真学课堂”;学习
期刊
摘要:课堂变革必须以学习科学为指导,要让学生从被学习到想学习,从浅学习到深学习,从学会了到会学了。这是当下课堂变革的基本方向。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努力探索科学的课堂变革路径,对“真学课堂”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认知高度、深度和宽度,始终贯穿问题研究意识,并且用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习科学;课堂变革;“真学课堂”  发轫于21世纪之初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
期刊
电影《中国医生》以2020年武汉新冠疫情为背景拍摄,展现了疫情发生时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全身心投入疫情决战的场景。电影中有一个重要情节是医护人员为危重患者插呼吸管。据专业的医生说,插呼吸管时,脑子里会有一根弦,从准备阶段到最终插进去,这根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因为医生总想把呼吸管送得深一些,以免掉出来,可送得太深又很容易送偏——气管下有两根分支气管,如果呼吸管插入出现偏差,另一边的肺部就得不到
期刊
摘 要:美术教育界很少接触图画书(绘本)教学,但其实图画书应当成为美术教育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图画比之于文字,更是图画书的生命。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欣赏图画,就如同摘取“项链上的珍珠”,可以不同于语文教学,另辟蹊径:创设情境,建立“图画意识”;分层指导,强化“图画审美”;着眼创造,激励“图画表现”。  关键词:图画书 美术欣赏 图画意识 图画审美 图画表现  图画书(Picture Book)又叫
期刊
摘要:现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建树不凡的教育家,本文选取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斯霞、李吉林这五位大家,重温他们独树一帜的重要教育思想,如陶行知的“解放儿童”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叶圣陶的“不教之教”思想、斯霞的“童心母爱”思想以及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汲取这些思想对于当今核心素养教育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思想核心素养教育  德国哲学家利奥·施特劳斯曾经把那些登峰
期刊
摘要:为了充分地了解区域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从2013年春学期开始,连续六年对全区小学2012级学生进行跟踪调研,针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围绕口算教学开展序列化、专题化的研讨,旨在建立各年级、各口算类型的常模数据库,构建区域口算达标标准,引导学生走向自由、自动化的口算,走向灵活、创新性的口算。实践表明,术与理同在,在算理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算法的口算教学颇有成效。  关键词:口算能力;区域调研;口算教学  
期刊
摘要:“真学课堂”的学习单,是集课前预习单、课中研学单、课后练习单为一体的课堂导学单。预习单让学生学有所备,研学单让学生学有所悟,练习单让学生学有所得。“三单”协同,帮助学生解构旧知、理解新知、重构认知、巩固拓展、迁移应用,经历真实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真学课堂”;学习过程;预习单;研学单;练习单  新课改以来,越来越多可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法被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学习单也应运而生。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中,与分数或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融入加减变化后有多组分数或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小学没有学过方程的方法时,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份数法”:将分数或倍数关系转化为份数的比的关系,利用不变量搭桥,找准对应的份数,再利用变化量对应的份数,求出每份数,从而求出其他未知量。份数和每份数是学生更容易理解的基本量,更贴近学生习惯的“整数视角”。这个方法体现了基本量思想和
期刊
摘要: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利用几何直观,带领学生不断辨析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抽丝剥茧,理解并内化运算规律。教学中,有匹配问题情境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在“形”中提升对“数”的认识;有凸显数学本质的动态呈现,让学生对“合着算”和“分开算”算式的结构特征与内在联系印刻入心;有发展模型意识的抽象呈现,让学生经历富有层次的表征过程后,顺理成章地用语言、文字和符号归纳总结乘法分配律。  关键词:几何直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