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他是习近平总书记口中接地气、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的好榜样。他放弃了常人眼中的“青云路”,扎根在黄土地、融入到群众中,他用心中的爱和手中的笔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他,就是人民作家柳青。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生于陕西吴堡。他少年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积极追求进步,于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至1934年先后在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榆林省立第六中学上学;1934年9月考入西安高中;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首次以“柳青”为笔名发表作品《待车》。
1937年下半年,柳青考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学习俄文。第二年,学校南迁汉中。他再三思虑,决定中止学业,前往陕甘宁边区。1938年5月,他来到延安,在边区文化协会工作。之后,他以随军记者和文化教员的身份,随八路军东渡黄河到华北,转战于山西抗日前线,创作了多篇短篇小说。1940年10月,由于肺部旧疾复发,他返回延安。这段时间,他创作出了《地雷》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边区生活。
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圆满结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国文艺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1943年,柳青离开延安,前往米脂县吕家硷乡担任文书,和当地干部群众朝夕相处,一起投入到减租减息、生产运动中。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长篇小说《种谷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于1945年9月随军前往东北,1948年10月重回延安,1949年4月来到北京参与《中国青年报》创办工作,1951年3月完成了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1952年,柳青回到陕西。在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半年后,他辞去副书记职务,落户长安县皇甫村,在這里一待就是十四年。在皇甫村生活时,柳青走访农户,同大家谈生产、拉家常;和干部群众坐在一块儿开会,给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穿对襟袄,戴毡帽,蹬布鞋,完全是关中“老汉”的形象。
他完全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陆续写出了《新事物的诞生》等作品,写出了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该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评价。同期,他先后撰写了《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等文章。1978年6月13日,《创业史》第二部未及完稿,柳青离世,终年62岁。
柳青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忠实实践者,是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2017年,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人民作家柳青,指出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生于陕西吴堡。他少年时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积极追求进步,于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至1934年先后在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榆林省立第六中学上学;1934年9月考入西安高中;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首次以“柳青”为笔名发表作品《待车》。
1937年下半年,柳青考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学习俄文。第二年,学校南迁汉中。他再三思虑,决定中止学业,前往陕甘宁边区。1938年5月,他来到延安,在边区文化协会工作。之后,他以随军记者和文化教员的身份,随八路军东渡黄河到华北,转战于山西抗日前线,创作了多篇短篇小说。1940年10月,由于肺部旧疾复发,他返回延安。这段时间,他创作出了《地雷》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边区生活。
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圆满结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国文艺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1943年,柳青离开延安,前往米脂县吕家硷乡担任文书,和当地干部群众朝夕相处,一起投入到减租减息、生产运动中。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长篇小说《种谷记》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于1945年9月随军前往东北,1948年10月重回延安,1949年4月来到北京参与《中国青年报》创办工作,1951年3月完成了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1952年,柳青回到陕西。在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半年后,他辞去副书记职务,落户长安县皇甫村,在這里一待就是十四年。在皇甫村生活时,柳青走访农户,同大家谈生产、拉家常;和干部群众坐在一块儿开会,给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穿对襟袄,戴毡帽,蹬布鞋,完全是关中“老汉”的形象。
他完全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陆续写出了《新事物的诞生》等作品,写出了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该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评价。同期,他先后撰写了《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等文章。1978年6月13日,《创业史》第二部未及完稿,柳青离世,终年62岁。
柳青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忠实实践者,是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2017年,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人民作家柳青,指出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