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解放,其终极目标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国建国60年,人的解放大约可分两个30年,两个时期各呈现阶段性特点。通过主体、内容、层次比较,充分反映了建国来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从中也得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解放有何启示的逻辑结论。
[关键词]两个30年;人的解放;比较;结论
人的解放既是个理论命题,又是个不断实践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解放,其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纵观我国建国60年来人的解放的历程,大致可分前后两个30年,两者各呈现阶段性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30年人的解放有关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对建设中国特色人的解放有何启示的逻辑结论。
一、两个30年人的解放主体比较
人的解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国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呈现不同特点。建国60年,我国人的解放在主体上总的来说,不是以个体人的解放为前提,而是以群体、区域发展为前提,从中体现个体人的解放,但前后30年又各自呈现不同特点:
(一)群体不同
前30年人的解放群体主要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其中,还出现所谓“右派”和“文化大革命”被划为的“走资派”等人的解放异化群体。后30年群体更丰富,更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兴社会阶层产生 。2.阶级阶层内部分化。3.社会流动性加强。总之,阶层变化与各种因素偶合,使群体更丰富,更复杂。
(二)区域不同
前30年除行政区域外,经济区域只简单划分东部沿海和内陆、国防“三线”三大块,全国生产力布局基本一盘棋,作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区域。
改革开放后区域增多,出现经济特区、开放城市、西部开发区、中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特别行政区、浦东开发区等等。总之,各种经济区象雨后春笋,且呈细化趋势。
(三)主体的身份不同
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的特点是非财产型的即区分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不是财产、经济收入的多少,而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指标包括政治身份的区别,户籍身份的区别,工人与干部身份的差异等。”[1](P14)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的身份更带有政治和阶级色彩。所以,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人的身份,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
改革开放后,人们身份主要体现经济身份。“社会分层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国从政治分层为主体的社会转变为经济分层为主体的社会。”[1](P15)
(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大主体发展道路不同
1.工农两者发展。前30年走以城市和工业为重心的、以牺牲农民农村为代价的“以农促工”之路。 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2002年,继续采取“以农促工”的方式。第二阶段,2002年后,农民和农村与工业和城市发展关系转变为“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以城促乡”的崭新阶段。
2.知识分子发展。前30年知识分子在曲折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用。后30年,是中国走向辉煌的30年,同时,也是知识分子尊严回归的30年,是知识分子政治、经济、思想、精神、创造力的全面解放的30年。
二、两个30年人的解放基本内容比较
人的解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环境的发展;人生理、心理、需求、能力、本质等自身解放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前后两个30年,人的解放内容无论从横向的广度,还是纵向的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呈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一)从横向看内容更广
前30年内容主要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即政治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后30年发展为“以经济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和人自身发展等内容。
(二)从纵向看程度更深
1.政治上:从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前夕,我国民主政治是极为薄弱的。所谓“民主政治”,其实质就等于高度集权体制下的专制和人治。这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的“总病根”[2] (P20),也是民主政治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采取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从农村到城市、从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改革的稳妥推进的方式,使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
2.经济上:从总量巨变到制度体制创新
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美元,到2008年3258美元。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分配制度从平均主义到分配方式多样化;所有制结构从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到多种多样,经济制度体制不断创新。
3.文化上:从革命文化到把国家软实力作为文化战略目标
前30年,文化在“为政治服务”方针指导下,把两个阶级的斗争当作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体现革命文化特点。后30年首先扭转“文艺为政治服务”方向的偏差,从此文化发展步入正轨。直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三)实现内容手段不同
前30年主要采取均衡发展手段。体现在经济布局上,实现生产力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后30年按照邓小平“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方针,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但经过一定时期后,非均衡战略也暴露了一些弊端。在此情况下,及时将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区域均衡发展。
三、两个30年人的解放层次比较
(一)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建国时,中国积贫积弱,首要目标是解决中国人贫穷,实现温饱这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一目标贯穿于前30年始终。改革开放后,继续为解决温饱而奋斗,直到1987年才实现。经过十多年发展,到2000年我国总体进入小康。这使我国发展已进入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
(二)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依附关系”转变,并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准备
前30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最大的毛病就是束缚人、压抑人。人们刚从自然、家族、宗教等束缚中解放出来,又进入一种新的政治、阶级等束缚之中,仍然没有摆脱“人的依附关系”阶段。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将人从计划经济模式下,主体性被禁锢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市场经济使人从“政治人”到“经济人”,而易跌入“物的依附关系”中。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把“人的依附关系”引入“物的依附关系”的分水岭。在这一状态下,人的解放过程将是长期的,直到马克思揭示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阶段。但当我国从生存型向发展转变时,及时调整发展目标,焦点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人从“物的依附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论
通过比较,得出对中国特色人的解放的启示和逻辑结论:
(一)要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规律,把群体与个体结合,尊重个体人的诉求
马克思揭示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以“每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前提。两个30年,为最终实现个体人的发展准备条件。当前,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以个体人发展为前提的条件,必须把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体人利益统一起来。但我国已进入发展型社会,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特别要尊重和满足人的利益诉求,必须从传统片面追求国家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向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回归。当人们物质利益诉求解决后,就要更多满足人们对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渴望,特别是要更加关注人的精神追求。
(二)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要不断拓展内容,向纵深发展
人的解放是全面的,既离不开人生存环境发展,又是人本身的发展。两个30年人的解放内容比较,无论从横向的广度,还是纵向的的深度都有很大发展,但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国人类发展所处阶段看,才刚刚进入第二阶段“物的依附关系”,前进的道路仍然慢长而艰辛。一方面,必须深化改革,为促进人的解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关注人的自身的发展。
(三)要把目的与手段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公平
为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目的,手段要有效。两个30年各自采取均衡与非均衡战略,取得了很好效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两者战略功能不同,优势互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各自发挥作用。必须灵活运用均衡与非均衡战略,不能绝对化。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更见成效。推而广之,人的解放要充分运用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各种手段。当前,针对我国群体区域差距大,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特别注重社会公平。
(四)要坚持人的解放的可持续性,为下一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两个30年比较得知,后30年所取得的成就正是由于有前30年的铺垫。即使是“文化大革命”,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否则,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人类社会发展是沿续的,不能割断。为此,要坚持人的解放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充分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主体的积极性,着力解决现阶段面临的教育、卫生、社保、环境、资源等矛盾,积极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创造条件。抚今追昔,从辛亥革命——建国——改革开放——至今,分别走过三个30年;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将沉稳备战,努力去迎接下一个人的解放的光辉30年!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解放,既要坚持世界的共性,又要立足中国个性,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把普世价值与民族特色结合起来,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新华文摘。2009(2)
[2]王秀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民主建设[J].北京:理论动态,2007(1762)
[作者简介]朱松利(1964-),男,江西永修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从事管理科学、法学教学研究;
许玫(1965-)女,人民银行永修县支行经济师、纪检书记,研究方向金融风险防范。
[关键词]两个30年;人的解放;比较;结论
人的解放既是个理论命题,又是个不断实践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解放,其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纵观我国建国60年来人的解放的历程,大致可分前后两个30年,两者各呈现阶段性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个30年人的解放有关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对建设中国特色人的解放有何启示的逻辑结论。
一、两个30年人的解放主体比较
人的解放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国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呈现不同特点。建国60年,我国人的解放在主体上总的来说,不是以个体人的解放为前提,而是以群体、区域发展为前提,从中体现个体人的解放,但前后30年又各自呈现不同特点:
(一)群体不同
前30年人的解放群体主要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其中,还出现所谓“右派”和“文化大革命”被划为的“走资派”等人的解放异化群体。后30年群体更丰富,更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兴社会阶层产生 。2.阶级阶层内部分化。3.社会流动性加强。总之,阶层变化与各种因素偶合,使群体更丰富,更复杂。
(二)区域不同
前30年除行政区域外,经济区域只简单划分东部沿海和内陆、国防“三线”三大块,全国生产力布局基本一盘棋,作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区域。
改革开放后区域增多,出现经济特区、开放城市、西部开发区、中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特别行政区、浦东开发区等等。总之,各种经济区象雨后春笋,且呈细化趋势。
(三)主体的身份不同
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的特点是非财产型的即区分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不是财产、经济收入的多少,而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指标包括政治身份的区别,户籍身份的区别,工人与干部身份的差异等。”[1](P14)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的身份更带有政治和阶级色彩。所以,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人的身份,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
改革开放后,人们身份主要体现经济身份。“社会分层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国从政治分层为主体的社会转变为经济分层为主体的社会。”[1](P15)
(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大主体发展道路不同
1.工农两者发展。前30年走以城市和工业为重心的、以牺牲农民农村为代价的“以农促工”之路。 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2002年,继续采取“以农促工”的方式。第二阶段,2002年后,农民和农村与工业和城市发展关系转变为“统筹城乡发展”、“以工哺农,以城促乡”的崭新阶段。
2.知识分子发展。前30年知识分子在曲折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用。后30年,是中国走向辉煌的30年,同时,也是知识分子尊严回归的30年,是知识分子政治、经济、思想、精神、创造力的全面解放的30年。
二、两个30年人的解放基本内容比较
人的解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环境的发展;人生理、心理、需求、能力、本质等自身解放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前后两个30年,人的解放内容无论从横向的广度,还是纵向的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呈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一)从横向看内容更广
前30年内容主要体现以“阶级斗争为纲”即政治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后30年发展为“以经济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和人自身发展等内容。
(二)从纵向看程度更深
1.政治上:从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前夕,我国民主政治是极为薄弱的。所谓“民主政治”,其实质就等于高度集权体制下的专制和人治。这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的“总病根”[2] (P20),也是民主政治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采取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从农村到城市、从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改革的稳妥推进的方式,使民主政治向纵深发展。
2.经济上:从总量巨变到制度体制创新
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仅次于美国、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美元,到2008年3258美元。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分配制度从平均主义到分配方式多样化;所有制结构从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到多种多样,经济制度体制不断创新。
3.文化上:从革命文化到把国家软实力作为文化战略目标
前30年,文化在“为政治服务”方针指导下,把两个阶级的斗争当作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体现革命文化特点。后30年首先扭转“文艺为政治服务”方向的偏差,从此文化发展步入正轨。直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三)实现内容手段不同
前30年主要采取均衡发展手段。体现在经济布局上,实现生产力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后30年按照邓小平“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方针,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但经过一定时期后,非均衡战略也暴露了一些弊端。在此情况下,及时将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区域均衡发展。
三、两个30年人的解放层次比较
(一)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建国时,中国积贫积弱,首要目标是解决中国人贫穷,实现温饱这一基本的生存问题。这一目标贯穿于前30年始终。改革开放后,继续为解决温饱而奋斗,直到1987年才实现。经过十多年发展,到2000年我国总体进入小康。这使我国发展已进入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
(二)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依附关系”转变,并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准备
前30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最大的毛病就是束缚人、压抑人。人们刚从自然、家族、宗教等束缚中解放出来,又进入一种新的政治、阶级等束缚之中,仍然没有摆脱“人的依附关系”阶段。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将人从计划经济模式下,主体性被禁锢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市场经济使人从“政治人”到“经济人”,而易跌入“物的依附关系”中。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把“人的依附关系”引入“物的依附关系”的分水岭。在这一状态下,人的解放过程将是长期的,直到马克思揭示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阶段。但当我国从生存型向发展转变时,及时调整发展目标,焦点关注人的自身发展,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人从“物的依附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论
通过比较,得出对中国特色人的解放的启示和逻辑结论:
(一)要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规律,把群体与个体结合,尊重个体人的诉求
马克思揭示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以“每一个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前提。两个30年,为最终实现个体人的发展准备条件。当前,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达到以个体人发展为前提的条件,必须把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体人利益统一起来。但我国已进入发展型社会,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特别要尊重和满足人的利益诉求,必须从传统片面追求国家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向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回归。当人们物质利益诉求解决后,就要更多满足人们对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渴望,特别是要更加关注人的精神追求。
(二)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要不断拓展内容,向纵深发展
人的解放是全面的,既离不开人生存环境发展,又是人本身的发展。两个30年人的解放内容比较,无论从横向的广度,还是纵向的的深度都有很大发展,但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国人类发展所处阶段看,才刚刚进入第二阶段“物的依附关系”,前进的道路仍然慢长而艰辛。一方面,必须深化改革,为促进人的解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关注人的自身的发展。
(三)要把目的与手段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注重公平
为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目的,手段要有效。两个30年各自采取均衡与非均衡战略,取得了很好效果,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两者战略功能不同,优势互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各自发挥作用。必须灵活运用均衡与非均衡战略,不能绝对化。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更见成效。推而广之,人的解放要充分运用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各种手段。当前,针对我国群体区域差距大,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特别注重社会公平。
(四)要坚持人的解放的可持续性,为下一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两个30年比较得知,后30年所取得的成就正是由于有前30年的铺垫。即使是“文化大革命”,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否则,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人类社会发展是沿续的,不能割断。为此,要坚持人的解放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充分调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主体的积极性,着力解决现阶段面临的教育、卫生、社保、环境、资源等矛盾,积极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创造条件。抚今追昔,从辛亥革命——建国——改革开放——至今,分别走过三个30年;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将沉稳备战,努力去迎接下一个人的解放的光辉30年!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解放,既要坚持世界的共性,又要立足中国个性,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把普世价值与民族特色结合起来,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新华文摘。2009(2)
[2]王秀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民主建设[J].北京:理论动态,2007(1762)
[作者简介]朱松利(1964-),男,江西永修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从事管理科学、法学教学研究;
许玫(1965-)女,人民银行永修县支行经济师、纪检书记,研究方向金融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