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
关键词:使用时机;恰当运用;运用的评价;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87-01
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夠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可以提供虚拟的操作平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的领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初步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本论文根据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恰当运用,多媒体实施创性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粗浅探讨。
一课件的使用的时机
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用CAI课件,在形式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征。选择课件,首先应考虑是否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符合数学规律及原理的完整的感性形象,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许多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使的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多媒体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中,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托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和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大大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其次,还应注意课件画面简洁、形象深刻、操作简便、没有复杂、华丽的画面各音响,以消除教学噪音,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直观显示或者数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内在逻辑难以简单发现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例如 :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有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有实物是难以进行的。而对那些用常规手段就可以很清晰、完整地在课堂上演示或展示出来,学生可以真实感知的,应该直接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没有使用课件的必要。
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切入,应以不影响数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就很难想像了,利用多媒体中“Z+Z”智能教学平台里,通过演示,学生能真正感受截割的过程。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模拟操作,深化理解时切入。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教学效果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关键词:使用时机;恰当运用;运用的评价;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87-01
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夠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可以提供虚拟的操作平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的领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初步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本论文根据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恰当运用,多媒体实施创性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粗浅探讨。
一课件的使用的时机
布鲁纳认为: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用CAI课件,在形式上,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征。选择课件,首先应考虑是否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符合数学规律及原理的完整的感性形象,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许多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使的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多媒体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中,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托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和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大大增加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其次,还应注意课件画面简洁、形象深刻、操作简便、没有复杂、华丽的画面各音响,以消除教学噪音,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冲淡教学主题,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直观显示或者数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内在逻辑难以简单发现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例如 :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有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有实物是难以进行的。而对那些用常规手段就可以很清晰、完整地在课堂上演示或展示出来,学生可以真实感知的,应该直接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没有使用课件的必要。
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切入,应以不影响数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就很难想像了,利用多媒体中“Z+Z”智能教学平台里,通过演示,学生能真正感受截割的过程。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模拟操作,深化理解时切入。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如:在学习《探索勾股定理》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学生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产生感性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这种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教学效果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