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产生于其特有的审美功能;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宗教、世俗等开始纷纷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艺术功能论变得多样化了,从历史性角度反思我国的艺术功能定位问题,重振艺术致力于期待和展示人类优秀质的伟大审美理想。
关键词:艺术功能,审美
对艺术功能进行定位是一个关乎艺术生命与本质的问题。因为,艺术功能定位明确的是“艺术干什么”,而艺术本质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干什么”也就决定了“艺术是什么”。当下,关于艺术功能的定位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就是将艺术功能复杂化、多样化、甚至个性化,导致艺术功能论说五花八门,也由此迷失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从历时性角度,对我国艺术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梳理与反思将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一、萌芽时期——艺术萌芽于其特有的审美功能
自远古时期人类产生以来,艺术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就产生了。人类在探索周围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确认和欣赏自身的价值,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欣赏和期望成为人类自身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追求,人类便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表达或展示这种精神追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情感的表达在早期可能是不自觉的,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活动后来便逐渐发展为更有效表达“得意”之情的舞蹈,绘画和歌唱等独立形态的艺术形式,以满足人们更加自觉、更加强烈的审美需要。可见,审美是人类一种潜在的心理因素,而艺术正是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诞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出现较早,人们为了调节精神、欢庆丰收、欢度节日、祝贺胜利、表达友好等,均喜欢用画面来表达。人类早期的艺术涵盖了歌舞,绘画、雕刻等形式,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多方面地追求美的享受。人类早期的艺术形式虽然都比较简单,但是满足了人们早期的审美需要。
二、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宗教、世俗等都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
在后来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政治、经济、宗教、教育、世俗等等开始利用艺术来为自己服务,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对艺术功能的解释,人们既把艺术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又把艺术作为精神娱乐乃至增强体质的途径。首先,艺术的政治功能突显出来,如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立鹤方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突显了王室重器的特殊性,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多体现为彰显统治阶级权威的装饰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儒家文化也极其重视艺术的政治教化功能,主张“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种将艺术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的思路,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其次,艺术的审美功能依旧被重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就十分肯定艺术的审美功能,他本人在游学齐国期间听到韶乐时,竟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还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观,对中华民族性格情操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另外,传统中国人还主张艺术服务于“敬天”、“祭祖”等宗教活动,在各种宗教迷信活动中,要借助艺术如图腾、铜器等来显示上帝、鬼神的威严。
随着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艺术的诸功能进行系统整理,提出了“认识、教育、审美”三功能并立说,该理论还是唯一以教科书形式定论下来的。但是,这种艺术功能理论并不完善,这种将认识、教育和审美三者并立的艺术功能理论,仍没有抓住艺术功能的核心问题。首先,艺术的认识功能并没有脱离审美功能的范畴,艺术是围绕着对人自身优秀质的肯定、欣赏与期望的精神需求而产生发展的,尽管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和把握也是人对自身优秀质的内容和形式,尽管由此导致艺术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功能,但这并不是艺术自身的初衷,不是艺术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不是艺术追求的真正目的,它只是构成艺术审美这一核心功能的一部分,离开艺术的审美功能来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对艺术来说,是舍本逐末。其次,艺术的教育功能也没有脱离艺术审美功能的范畴,艺术本身对人就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在教育上还具有“寓教于乐”的好处,但这不是艺术的真正意义,艺术的真正目的还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展示和期望,艺术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一样,都是艺术审美功能的一部分,艺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对“人质魅力”的解读和展示。最后,该艺术功能理论将审美功能放在了最后,一般认为,艺术的认识、教育功能是与艺术的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艺术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艺术的审美功能则是与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相联系的,是艺术的手段和手法,这里对“审美”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误解,真正的审美,是对人质的肯定、欣赏和期待,是理解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会导致一种误解,认为审美的关键在于“形式”,这也是最糟糕的一种结果,从而把艺术引到了单纯的“形式化”的歧途。
艺术审美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有感性参与其中,而且富含理性,审美主体所积累的全部文化也都参与其中,这是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不可摆脱、不可抗拒的整体性规律的使然。艺术审美是艺术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归根到底,还是被艺术的本质即追求与展示人质魅力,所决定的。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没有脱离审美功能的范畴,都是围绕艺术审美这一核心功能生发出来并且附属于艺术的审美功能的。
三、改革开放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艺术功能迷失,艺术发展陷入混乱状态
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西方已经闹腾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的种种前卫艺术功能理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洪水猛兽般地充斥到了我国的艺术领域,导致我们对艺术功能的定位陷入了迷惘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创新了的“艺术”,人们不知所措,只要是新鲜的就好,一时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画画的人如果“不抽”、“不变”都不敢把作品拿出去见人。艺术家开始变得浮躁而不切实际,如果字里行间能出现一些现代或者后现代的字眼,便好像深刻了很多。艺术不再是艺术,而成了别有用心的人们谋取利益的工具。粘上了铜臭的艺术,让人本感到恶心,这些变态的行为及哗众取宠的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体,正经画画的人变成了遭人嘲讽的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艺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功能彻底被颠覆了,艺术的审美功能也不复存在了。因为在现代及后现代的概念里艺术是不需要审美的,他们反对一切传统和现实。 在这种大的氛围之下,艺术创作的动力在于获利,艺术创作的目的则是以哗众为取向,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因为很多人有个毛病,对于看不懂的东西,要么三缄其口,要么随声附和、不懂装懂,我们过于缺少质疑的声音,所以一些宵小们才有了可乘之机,大行其道。久而久之,便有了中国社会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看不懂的都是艺术”。艺术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脱离了群众,变成了一小撮人的游戏和获利的工具,艺术的功能彻底迷失了。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中国把西方近一个世纪的艺术之路都经历过了。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艺术已被糟蹋到了超越底线的可耻境地!毫无疑问: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全面侵入,比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标榜的“红卫”还要左得可怕,不仅动摇了中国艺术家对社会主义艺术的审美追求,也瓦解了中国艺术家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努力打造软实力的今天,作为艺术创作核心思想的艺术功能论说迫切的需要正本清源,需要人们的再认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我非常认同王仲先生对人类艺术本质功能进行的概括:“人类几千年的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人类之所以创造艺术,还是基于一种审美动机。人类希望通过艺术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来达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人类创造出艺术来,总是希望从它那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情感寄托和精神鼓舞,而不是相反,自己创作出一个东西反过来丑化自己,恶心自己,糟蹋自己,戕害自己。”
四、重振艺术致力于展示和期待人类优秀质的伟大审美理想
介绍各历史阶段的艺术功能论说,我们无意于品头论足,说长道短,而是要做一个深层次的思考,既然这些艺术功能理论的产生受制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且基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建构的这些艺术功能理论并不能保证为艺术发展提供健康指导,那么,我们何不寻找一个能够为构建出具有终极意义的艺术功能理论的平台?艺术功能定位陷入混乱状态正是由于核心价值理念的缺位。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人终归是人,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变的,这也正是当今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根本原因。将以人为本作为艺术功能定位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展示和期待人之为人的优秀质,致力于艺术为人民服务,为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而服务。而且,这样一来,艺术的功能与艺术的初衷又相契合,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
作者简介:曲辉,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艺术功能,审美
对艺术功能进行定位是一个关乎艺术生命与本质的问题。因为,艺术功能定位明确的是“艺术干什么”,而艺术本质回答的是“艺术是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干什么”也就决定了“艺术是什么”。当下,关于艺术功能的定位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就是将艺术功能复杂化、多样化、甚至个性化,导致艺术功能论说五花八门,也由此迷失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从历时性角度,对我国艺术功能定位问题进行梳理与反思将具有一定的深刻性。
一、萌芽时期——艺术萌芽于其特有的审美功能
自远古时期人类产生以来,艺术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就产生了。人类在探索周围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认识人类自身的价值,并在实践生活中不断地确认和欣赏自身的价值,对自身价值进行肯定、欣赏和期望成为人类自身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追求,人类便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表达或展示这种精神追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情感的表达在早期可能是不自觉的,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活动后来便逐渐发展为更有效表达“得意”之情的舞蹈,绘画和歌唱等独立形态的艺术形式,以满足人们更加自觉、更加强烈的审美需要。可见,审美是人类一种潜在的心理因素,而艺术正是以其特有的审美功能诞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出现较早,人们为了调节精神、欢庆丰收、欢度节日、祝贺胜利、表达友好等,均喜欢用画面来表达。人类早期的艺术涵盖了歌舞,绘画、雕刻等形式,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多方面地追求美的享受。人类早期的艺术形式虽然都比较简单,但是满足了人们早期的审美需要。
二、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宗教、世俗等都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
在后来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政治、经济、宗教、教育、世俗等等开始利用艺术来为自己服务,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对艺术功能的解释,人们既把艺术作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又把艺术作为精神娱乐乃至增强体质的途径。首先,艺术的政治功能突显出来,如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立鹤方壶”壶身遍布蟠曲龙纹,突显了王室重器的特殊性,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多体现为彰显统治阶级权威的装饰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支柱的儒家文化也极其重视艺术的政治教化功能,主张“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种将艺术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的思路,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其次,艺术的审美功能依旧被重视,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就十分肯定艺术的审美功能,他本人在游学齐国期间听到韶乐时,竟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还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观,对中华民族性格情操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另外,传统中国人还主张艺术服务于“敬天”、“祭祖”等宗教活动,在各种宗教迷信活动中,要借助艺术如图腾、铜器等来显示上帝、鬼神的威严。
随着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艺术的诸功能进行系统整理,提出了“认识、教育、审美”三功能并立说,该理论还是唯一以教科书形式定论下来的。但是,这种艺术功能理论并不完善,这种将认识、教育和审美三者并立的艺术功能理论,仍没有抓住艺术功能的核心问题。首先,艺术的认识功能并没有脱离审美功能的范畴,艺术是围绕着对人自身优秀质的肯定、欣赏与期望的精神需求而产生发展的,尽管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和把握也是人对自身优秀质的内容和形式,尽管由此导致艺术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功能,但这并不是艺术自身的初衷,不是艺术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不是艺术追求的真正目的,它只是构成艺术审美这一核心功能的一部分,离开艺术的审美功能来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对艺术来说,是舍本逐末。其次,艺术的教育功能也没有脱离艺术审美功能的范畴,艺术本身对人就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在教育上还具有“寓教于乐”的好处,但这不是艺术的真正意义,艺术的真正目的还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展示和期望,艺术的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一样,都是艺术审美功能的一部分,艺术教育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对“人质魅力”的解读和展示。最后,该艺术功能理论将审美功能放在了最后,一般认为,艺术的认识、教育功能是与艺术的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艺术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而艺术的审美功能则是与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相联系的,是艺术的手段和手法,这里对“审美”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误解,真正的审美,是对人质的肯定、欣赏和期待,是理解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会导致一种误解,认为审美的关键在于“形式”,这也是最糟糕的一种结果,从而把艺术引到了单纯的“形式化”的歧途。
艺术审美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有感性参与其中,而且富含理性,审美主体所积累的全部文化也都参与其中,这是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不可摆脱、不可抗拒的整体性规律的使然。艺术审美是艺术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归根到底,还是被艺术的本质即追求与展示人质魅力,所决定的。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没有脱离审美功能的范畴,都是围绕艺术审美这一核心功能生发出来并且附属于艺术的审美功能的。
三、改革开放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艺术功能迷失,艺术发展陷入混乱状态
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西方已经闹腾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及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的种种前卫艺术功能理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洪水猛兽般地充斥到了我国的艺术领域,导致我们对艺术功能的定位陷入了迷惘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创新了的“艺术”,人们不知所措,只要是新鲜的就好,一时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大行其道。画画的人如果“不抽”、“不变”都不敢把作品拿出去见人。艺术家开始变得浮躁而不切实际,如果字里行间能出现一些现代或者后现代的字眼,便好像深刻了很多。艺术不再是艺术,而成了别有用心的人们谋取利益的工具。粘上了铜臭的艺术,让人本感到恶心,这些变态的行为及哗众取宠的作品,构成了中国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体,正经画画的人变成了遭人嘲讽的对象,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艺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功能彻底被颠覆了,艺术的审美功能也不复存在了。因为在现代及后现代的概念里艺术是不需要审美的,他们反对一切传统和现实。 在这种大的氛围之下,艺术创作的动力在于获利,艺术创作的目的则是以哗众为取向,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因为很多人有个毛病,对于看不懂的东西,要么三缄其口,要么随声附和、不懂装懂,我们过于缺少质疑的声音,所以一些宵小们才有了可乘之机,大行其道。久而久之,便有了中国社会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看不懂的都是艺术”。艺术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脱离了群众,变成了一小撮人的游戏和获利的工具,艺术的功能彻底迷失了。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里,中国把西方近一个世纪的艺术之路都经历过了。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艺术已被糟蹋到了超越底线的可耻境地!毫无疑问: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全面侵入,比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标榜的“红卫”还要左得可怕,不仅动摇了中国艺术家对社会主义艺术的审美追求,也瓦解了中国艺术家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在中国努力打造软实力的今天,作为艺术创作核心思想的艺术功能论说迫切的需要正本清源,需要人们的再认识。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我非常认同王仲先生对人类艺术本质功能进行的概括:“人类几千年的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人类之所以创造艺术,还是基于一种审美动机。人类希望通过艺术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来达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人类创造出艺术来,总是希望从它那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情感寄托和精神鼓舞,而不是相反,自己创作出一个东西反过来丑化自己,恶心自己,糟蹋自己,戕害自己。”
四、重振艺术致力于展示和期待人类优秀质的伟大审美理想
介绍各历史阶段的艺术功能论说,我们无意于品头论足,说长道短,而是要做一个深层次的思考,既然这些艺术功能理论的产生受制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且基于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建构的这些艺术功能理论并不能保证为艺术发展提供健康指导,那么,我们何不寻找一个能够为构建出具有终极意义的艺术功能理论的平台?艺术功能定位陷入混乱状态正是由于核心价值理念的缺位。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人终归是人,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东西是不变的,这也正是当今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根本原因。将以人为本作为艺术功能定位的核心理念,致力于展示和期待人之为人的优秀质,致力于艺术为人民服务,为人们积极健康的生活而服务。而且,这样一来,艺术的功能与艺术的初衷又相契合,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
作者简介:曲辉,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