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中国研究日美冲绳问题起源之先河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o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绳原名琉球王国,与中国大约有500年的友好交往史。琉球历代国王曾通过与中国建立“朝贡”与“册封”的关系,与中国建立起密切的外交与贸易关系。自1872年起,日本宣布琉球王国专属日本“内藩”,为日本的领土,不承认中国自1372年起对琉球的宗主国地位。1879年3月,日本将琉球改为冲绳县,正式宣布吞并琉球群岛。但这并不表示琉球主权就属于日本,曾为宗主国的中国从未在国际法上承认日本窃取琉球主权的合法性,当时被认为对琉球拥有主权的清朝政府也未签署过日本强占琉球的条约。
  自1945年日美“冲绳战”爆发后,美国开始在冲绳派驻军队,修建基地。1972年冲绳施政权归还日本后,美国仍然依据1960年修改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以及《日美行政协定》,继续在冲绳驻扎,并不断引发政治问题。1995年发生的美军强暴冲绳少女事件,引发了冲绳居民对美军基地的强烈不满,使多年纠结的冲绳问题凸显出来,日美同盟面临着严峻考验,冲绳问题遂成为日美关系中的最大政治外交课题。
  刘少东教授所著《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深入而系统地考察了冲绳问题这一日美关系中的重大政治外交课题,弥补了国内学界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不足。
  冲绳问题在日美之间的起源,与美国安全保障战略的调整息息相关,而二战期间的《开罗宣言》及其后的《对日媾和条约》则成为冲绳问题的起源。美国军方和国务院围绕冲绳地位问题曾展开激烈论争,美国军方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量,力争完全控制冲绳,并寻找琉球群岛与日本本土分离的相关证据,旨在确立对冲绳的战略统治权。美国国务院则侧重于政治运营的谋算,主张应将琉球群岛的“潜在主权” 保留给日本,同时接受军方在冲绳建设基地的主张。最终美国国务院的观点占据上风,掌控了美国政府冲绳问题的决策权,制定了将冲绳主权保留给日本的政策。
  日本方面在美国与其缔结《对日媾和条约》的过程中,对琉球群岛的未来地位及主权问题寄予了极大关注,日本外务省制定了多种方案,但收效甚微。而以天皇为首的宫中集团制定的《天皇备忘录》,对实现日本拥有对冲绳保留“潜在主权”,影响美国国务院的冲绳问题决策发挥了巨大影响力。以时任首相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府通过积极的外交斡旋,坚持要求美国返还琉球和小笠原群岛,为保留冲绳主权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折冲方案,为解决冲绳主权归属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冲绳岛内政局的变动,日美两国之间的冲绳问题并未因为缔结《对日媾和条约》而消失,特别是冲绳领土的行政权与“潜在主权”问题,在日美矛盾中比以前更为突出,旧金山和约的缔结仅仅拉开了日美冲绳问题的帷幕。
  二战前后的冲绳问题涉及了中日美三国之间的立场、态度及政策的转变,对其研究已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为了证实冲绳问题对当今中日美关系的影响,因冲绳、琉球问题一直与三国关系以及钓鱼岛问题密切相连,更主要是其在领土问题上带给现在的“后遗症”。本专著就蒋介石在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形势下缘何两拒“琉球”、日本政府在战败形势下为保留冲绳主权所从事的活动、以及美国政府和军方在冲绳决策问题上的矛盾与协调展开论述,紧紧抓住《对日媾和条约》中“潜在主权”这一关键问题等展开的深入分析与论证,具有独特的学术创新性。
  该专著的创新之处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领域创新。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日美间的冲绳问题起源这一课题,弥补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第二,观点创新。本书基于大量原始资料认为,日本政府在冲绳问题上付诸过巨大努力,并对《对日媾和条约》的草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长期以来认为日本政府对冲绳问题不够关心的观点首次给予了反驳;第三,方法创新。本书通过对冲绳问题的早期构想研究,认为美国基于战前世界战略以及冷战期间的战略思想,一直将与中苏进行对峙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军方与国务院在冲绳问题的处理上多因此而产生矛盾,是首次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全新论证。
其他文献
【法】《青年非洲》2015年10月25日~31日  第三届印度非洲论坛峰会于10月26日~2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雄心勃勃的印度总理莫迪放眼全非洲,有40余个国家受邀参加。印度与非洲的传统关系以外交为主,如冷战期间的不结盟运动。自2000年开始,印度的私人企业开始涉足非洲,尤其是在原材料、能源等领域,印非关系迅速走近。  崛起的非洲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众多印度企业进入非洲的服务、医药和汽车行业
洛雷斯坦,位于伊朗西部,意为鲁尔人生活的地方(Land of Lurs)。鲁尔人与库尔德人是最先迁往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曾建立了米底王朝。该族居于群山环抱之中,易守难攻,加之骁勇善战,故能在伊朗这个众族群迁徙的十字路口,面对阿拉伯人、突厥人及蒙古人此起彼伏的侵袭,从容拒敌,免遭跨族通婚之劫,成为今日伊朗领土上雅利安基因保存最完整的族群——身材高大、肤色洁白、头发棕里透红、鹰钩鼻下双眼细长深邃,走在
投射焦躁感的公报  2015年8月6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外长会发表了联合公报,其中七个自然段的文字阐述了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新近立场。十国外长们就事关南中国海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对近期局势的持续发展“仍感严重关切”, 认为发生在南中国海的筑岛行为“削弱了信任,增加了紧张,破坏了和平、安全与稳定”。公报重申在南中国海地区保持和平、安全、稳定和航行飞越自由的重要性,以及全面、有效
经过12年的艰苦谈判,7月14日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达成了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历史性协议,即《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几天之后,德国经济部长兼副总理加布里尔就率领一个高级经济代表团赴伊朗访问,由此成为伊朗核协议达成后访问伊朗的首位西方高官,这也是德国内阁成员13年来首次访问伊朗。  除了战略上的考量,长久以来德国与伊朗之间相对紧密的政治经济关系,也让德国成为伊核谈判后第一个接触伊朗的西方国家。尤其在世界
美洲国家组织峰会(简称美洲峰会)向来是观察美国与拉美关系走向的“最佳窗口”。4月10日,第七届美洲国家峰会在巴拿马开幕。从1994年首届峰会克林顿意气风发地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宏大的“西半球一体化设想”,到2005年小布什在阿根廷举行的第四届峰会遭到拉美左翼国家的冷遇,再到2009年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第五届峰会上奥巴马首次亮相、欲以“柔性外交”缓和与拉美国家尤其是反美强人查韦斯的敌意,以及在此
太平洋地区正呈现出紧张局势,这不仅体现在关键的中美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中国与其东部和南中国海周边国家的关系上。正如白宫、美国外交部和五角大楼在2012年初正式宣布且具体实施的那样,美国注意力、行动和军力分配向太平洋地区的“再平衡”战略转移,及此战略背后的真实意图,都引起北京方面的关注。中国担心,美国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体“战略转移”,主要意图是为了阻碍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拥有进一步的优势。因为,在一些
现在证明,把“韬光养晦”等说成是我们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效果是不好的。尽力表白和辩解也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  外交方面的言行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一两年,国外国内对中国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展开了讨论和争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把这两点作为外交方针政策广为宣传而引起的。  一涉及外交领域的什么事,我总会想起周恩来,因为像周恩来这样的政治家成为世界级的外交大师,恐怕确实是太难得了。他离开我们整整
长期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关贸总协定(后被世贸组织替代)被看成是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迄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运行与关系协调依然离不开这“老三足”的鼎立支撑。不过,3月底在南非德班闭幕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产生的“新三足”,又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会议发表了《德班宣言》,其中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备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成立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这三项决定意义尤为重大,显示出金砖国家之间
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的一举一动或许都能够从某个特定视角反映出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些特点。按照提出著名的国际投资折衷理论的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观点,当今世界对外投资之所以能够发展比较快,无非是出于市场寻求、优势体现、要素获取、战略布局这四大主要动机。其中,将要素寻求动机贴上“逐水草而居”标签更为贴切,而对于富士康来说,无论是在世界何处投资建厂,也都是因为在那里有更为可口的“水草”供追
思考现在的全球秩序与过去有无不同,可能首先要看那些影响全球秩序的基本变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有两个基本事实并没有发生改变:一是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由于世界主要国家都是核大国,因此大国间通过战争来解决争端的可能性降得越来越低。二是各国的相互依存度非常之高,而且越来越高的可能性很大,以至于闭关锁国的代价巨大。这两个基础性变量或基本事实,决定了国家间博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确立国际规则或秩序来维护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