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我们大一班的新集体大半由转校生组成,刚升入大班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同伴,陌生的生活模式等等,也就难免有所拘谨。而游戏中的孩子是孩子的真我,在上月《我们的区域》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在自主观察教师环境布置后,自主为他们自己的游戏区取名,制定游戏规则。活动中,经过孩子讨论交流、民主投票确定了我班四大区域游戏:悦读图书馆(云儿提供)、创意美术馆(朵朵提供)、银河超市(大伙儿什么名字的超市都要:每家玛、易买得、欧尚、吉买盛、麦德龙……)、天堂拼装城(陈煜轩、朵朵提供)。在确定名称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了开学初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xx抢我的工具,xx乱扔玩具,xx看图画书不放好……”“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些麻烦?”规则和自由的讨论就此产生。AB组自由讨论,选择一个记录人,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一个发言人,在集体面前介绍。然后集体认同,因为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同的规则才能被他们接受,直至遵守、执行、维护。同时他们需要知道规则有什么好处,但这些游戏规则的简单制定都是基于孩子们的已有游戏经验和相关生活经验,所以规则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系统性也就相对欠缺。孩子们会维护这样的规则吗?会自觉践行这样的规则吗?会发展完善这些规则体系吗?先看着吧……
在一个月中的游戏体验,通过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他们有了约定俗成的隐性规则;通过与老师的互动,他们在改善着原有的互动;通过集体间三方的互动,他们在提升着自己的规则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
(一)自建区域游戏规则,这样的活动能教育幼儿什么
幼儿自建区域游戏规则是基于儿童立场下的“自育”活动,首当其冲的是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主体意识。孩子们在自我需要的游戏活动前中后有目的地通过自主讨论、自主设计、自主标识的方式自建游戏规则,维护他们自己的区域规则,从而较好地锻炼了他们对规则的内涵理解以及践行规则公约的意识和行为。
其次,小组讨论、合作协商的形式既能保证规则制定过程中对规则的集体认同,又可以在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锻炼幼儿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主题的能力。同时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游戏的经验基础,表达个人观点,尝试小组讨论的方式,亦能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再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新的问题,并能够通过伙伴交流,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尝试解决问题,进而完善、发展他们的游戏规则,直至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规则意识。
当然对于新入园的幼儿,这些自主参与建设的区域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同伴。
(二)自建区域规则,幼儿有着怎样的经验基础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并具备一定的规则认同感,为了满足他们自己快乐自由地参与游戏的目的,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安静不吵闹等等。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区域游戏中仍然会出现“违规”的现象……
同时该年龄段的幼儿在相互交往中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加上大班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明显提高,表现表达的方式方法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通过同伴间的相关交往、磨合、甚至冲突,逐渐地发现并践行着一些他们自己小集体内的游戏规则,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教师如果能抓住幼儿这一特点,组织他们自建游戏规则,就能在区域游戏乃至班级的常规建设上收获欣喜。
(三)对教师教育行为有何启示
作为教师,始终应以儿童立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幼儿自建区域游戏规则,是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的自育活动。我们教师是在观察记录幼儿区域游戏的前后,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参与自建游戏规则以及反思自身角色定位、教育指导和评价改进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教育经验。那么在这样知识经验基础下的大班幼儿进行自建区域游戏规则,我们能够提取推广的有效经验有哪些?
1.自身角色定位的立体化循环。
儿童的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作为区域游戏的主人,我们教师应该明晰幼儿游戏主体的地位,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从区角的创设、布置到游戏规则的制定、进行游戏、评价调整,我们都需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在不同时间段自身的角色定位。
(1)游戏准备前阶段。
教师可以设置相关体验活动或寻求家园合作,为幼儿提供参观体验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游戏经验,并积累遵守规则的意识。因为幼儿对亲身体验的、有所触动的活动往往非常关注和“有话可说”,自然能够将这种体验迁移到自己的游戏中。
(2)游戏准备设置阶段。
建设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对于大班的幼儿,经历了小中班的区域游戏体验,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游戏经验,教师是助推手,通过引发幼儿发现区域游戏中的问题,激发自主解决问题的讨论,让孩子们在自主积极的状态中尝试自建区域规则,集体讨论,集体认同,进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自育作用。当然教师需要确保幼儿自建的规则,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3)游戏进行阶段。
教师是以孩子们游戏伙伴的形式作为一个具备专业眼光和童心解读的观察者,指导者,调动环境、游戏、同伴与幼儿个体的互动,引导幼儿自主发现游戏中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满足幼儿的需要,发展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当然一旦进入游戏,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儿自己的意见。
(4)游戏结束阶段。
教师是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定位,合理有效地引导是帮助幼儿观察分析,思考判断,相互学习,内化他们游戏中的经验能力,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我客观评价,践行集体规则的发展目标。而评价的内容以及方法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区域游戏类型,选择适宜有效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完善游戏设置,发展游戏,发展自己。
2.发挥“幼儿资源”,实现幼儿互育。
当然对于正处在规则意识发展期的大班幼儿来说,践行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完全脱离同伴和教师的监督和互管,但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可以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设置区域管理员或根据游戏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体情况具体解决,放手不放松,保证规则建设的有效性。
3.确保规则的“强制性”和“一贯性”。
“强制”背后的隐含是孩子的责任感。对于“规则意识”发展相对落后的幼儿,同伴的监管缺失或作用力不强,需要和教师的引导双管齐下。我们需要负强化和正强化结合的方法,让他在违规后承担后果,负起集体认同的责任。如整理区域游戏材料、为小组成员服务、劳动甚至暂停个人游戏等,对幼儿进行“负强化”的“制裁”。结合负强化的后果在平时利用谈话指导幼儿做事的方法,三思而后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践行规则的习惯意识。
当然,规则的实施,包括强制性,需要保持一贯性。对每一个幼儿公平平等对待,确保他们的坚持和内化的过程。如果需要根据主题建设或材料更换出现必须变化的条件,则需要集体说明,并重新共同商定新的规则,确保幼儿的认同。
大班幼儿自建区域规则的实施,似乎是教师在放手放权,然而收获的却是孩子们自主向上地发展和提升。
我们大一班的新集体大半由转校生组成,刚升入大班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同伴,陌生的生活模式等等,也就难免有所拘谨。而游戏中的孩子是孩子的真我,在上月《我们的区域》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在自主观察教师环境布置后,自主为他们自己的游戏区取名,制定游戏规则。活动中,经过孩子讨论交流、民主投票确定了我班四大区域游戏:悦读图书馆(云儿提供)、创意美术馆(朵朵提供)、银河超市(大伙儿什么名字的超市都要:每家玛、易买得、欧尚、吉买盛、麦德龙……)、天堂拼装城(陈煜轩、朵朵提供)。在确定名称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回顾了开学初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xx抢我的工具,xx乱扔玩具,xx看图画书不放好……”“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些麻烦?”规则和自由的讨论就此产生。AB组自由讨论,选择一个记录人,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一个发言人,在集体面前介绍。然后集体认同,因为只有孩子们自己认同的规则才能被他们接受,直至遵守、执行、维护。同时他们需要知道规则有什么好处,但这些游戏规则的简单制定都是基于孩子们的已有游戏经验和相关生活经验,所以规则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系统性也就相对欠缺。孩子们会维护这样的规则吗?会自觉践行这样的规则吗?会发展完善这些规则体系吗?先看着吧……
在一个月中的游戏体验,通过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他们有了约定俗成的隐性规则;通过与老师的互动,他们在改善着原有的互动;通过集体间三方的互动,他们在提升着自己的规则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
(一)自建区域游戏规则,这样的活动能教育幼儿什么
幼儿自建区域游戏规则是基于儿童立场下的“自育”活动,首当其冲的是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主体意识。孩子们在自我需要的游戏活动前中后有目的地通过自主讨论、自主设计、自主标识的方式自建游戏规则,维护他们自己的区域规则,从而较好地锻炼了他们对规则的内涵理解以及践行规则公约的意识和行为。
其次,小组讨论、合作协商的形式既能保证规则制定过程中对规则的集体认同,又可以在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锻炼幼儿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主题的能力。同时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游戏的经验基础,表达个人观点,尝试小组讨论的方式,亦能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再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新的问题,并能够通过伙伴交流,教师引导等多种方式尝试解决问题,进而完善、发展他们的游戏规则,直至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规则意识。
当然对于新入园的幼儿,这些自主参与建设的区域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同伴。
(二)自建区域规则,幼儿有着怎样的经验基础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并具备一定的规则认同感,为了满足他们自己快乐自由地参与游戏的目的,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安静不吵闹等等。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区域游戏中仍然会出现“违规”的现象……
同时该年龄段的幼儿在相互交往中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加上大班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明显提高,表现表达的方式方法和能力进一步提升,他们通过同伴间的相关交往、磨合、甚至冲突,逐渐地发现并践行着一些他们自己小集体内的游戏规则,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教师如果能抓住幼儿这一特点,组织他们自建游戏规则,就能在区域游戏乃至班级的常规建设上收获欣喜。
(三)对教师教育行为有何启示
作为教师,始终应以儿童立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幼儿自建区域游戏规则,是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的自育活动。我们教师是在观察记录幼儿区域游戏的前后,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参与自建游戏规则以及反思自身角色定位、教育指导和评价改进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教育经验。那么在这样知识经验基础下的大班幼儿进行自建区域游戏规则,我们能够提取推广的有效经验有哪些?
1.自身角色定位的立体化循环。
儿童的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作为区域游戏的主人,我们教师应该明晰幼儿游戏主体的地位,将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从区角的创设、布置到游戏规则的制定、进行游戏、评价调整,我们都需要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在不同时间段自身的角色定位。
(1)游戏准备前阶段。
教师可以设置相关体验活动或寻求家园合作,为幼儿提供参观体验的机会,丰富他们的游戏经验,并积累遵守规则的意识。因为幼儿对亲身体验的、有所触动的活动往往非常关注和“有话可说”,自然能够将这种体验迁移到自己的游戏中。
(2)游戏准备设置阶段。
建设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对于大班的幼儿,经历了小中班的区域游戏体验,他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游戏经验,教师是助推手,通过引发幼儿发现区域游戏中的问题,激发自主解决问题的讨论,让孩子们在自主积极的状态中尝试自建区域规则,集体讨论,集体认同,进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主体意识,发挥自育作用。当然教师需要确保幼儿自建的规则,要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3)游戏进行阶段。
教师是以孩子们游戏伙伴的形式作为一个具备专业眼光和童心解读的观察者,指导者,调动环境、游戏、同伴与幼儿个体的互动,引导幼儿自主发现游戏中的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满足幼儿的需要,发展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当然一旦进入游戏,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儿自己的意见。
(4)游戏结束阶段。
教师是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定位,合理有效地引导是帮助幼儿观察分析,思考判断,相互学习,内化他们游戏中的经验能力,从而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我客观评价,践行集体规则的发展目标。而评价的内容以及方法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区域游戏类型,选择适宜有效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完善游戏设置,发展游戏,发展自己。
2.发挥“幼儿资源”,实现幼儿互育。
当然对于正处在规则意识发展期的大班幼儿来说,践行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完全脱离同伴和教师的监督和互管,但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增强幼儿的自主性和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可以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设置区域管理员或根据游戏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体情况具体解决,放手不放松,保证规则建设的有效性。
3.确保规则的“强制性”和“一贯性”。
“强制”背后的隐含是孩子的责任感。对于“规则意识”发展相对落后的幼儿,同伴的监管缺失或作用力不强,需要和教师的引导双管齐下。我们需要负强化和正强化结合的方法,让他在违规后承担后果,负起集体认同的责任。如整理区域游戏材料、为小组成员服务、劳动甚至暂停个人游戏等,对幼儿进行“负强化”的“制裁”。结合负强化的后果在平时利用谈话指导幼儿做事的方法,三思而后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践行规则的习惯意识。
当然,规则的实施,包括强制性,需要保持一贯性。对每一个幼儿公平平等对待,确保他们的坚持和内化的过程。如果需要根据主题建设或材料更换出现必须变化的条件,则需要集体说明,并重新共同商定新的规则,确保幼儿的认同。
大班幼儿自建区域规则的实施,似乎是教师在放手放权,然而收获的却是孩子们自主向上地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