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开始,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了小学应用题教学的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76-01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至今日,应用题教学仍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师生花费在上面的时间不少,但效果不大。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其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改变应用题教学难的状况呢?
一、应用题教学难的原因
应用题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学活动封闭,没有实物与教学内容与之配套,老师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力,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加之低年级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封闭,以分数来取决学生成绩的好坏,不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教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人为编造,有的将小学生从没接触的情节编进了书里,如学校没有田径场,学生没办法理解弯道的样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凭想象理解题意,形成不了一个清晰地印象;有些题目非要转两个弯或三个弯才能做出答案来,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沟通。许多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会围绕书本和教学参考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把学生教成了解题的机器,没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学会分析题目的产生和发展。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1.用方程思想解决应用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仍停留在小学算术的方法上,一时还不能接受方程思想,因为在算求解题时,只允许具体的已知数参加运算,算术的结果就是要求未知数的解,在算术解题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未知数不允许作为运算参数,这也是算术的致命伤。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有权参加运算,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静止在等式一边,而是和已知数一样,接受和
执行各种运算,可以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使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学关系十分清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若不渗透这种方程思想,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很难提高。例如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还原问题等,用代数方法即假设未知数来解答比较简便,因为用字母x表示数后,要求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平等的地位,数量关系就更加明显,因而更容易思考,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2.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现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喜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部分应用题作一下改编,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应用题改编成适合自己学生理解的情况,也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创设的情境可以是一张照片,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等呈现数量关系。例如: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4.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27.5千米。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通过用画图的方式理解反向行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距离与时间、速度的关系。通过画图设计,使学生知道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会主动地参与探索,积极动脑,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3.善于进行问题间的转化、归结。
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是应用题教学中很不错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例: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1/2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4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8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或23/4)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3/8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1/2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或23/4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人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这个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4.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学生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是同一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考问题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解答过程。就行程问题的例题来说,有的学生只知道看单位,把速度与距离混淆在一起,而善于动脑筋的学生会找到问题是什么,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出哪些已知量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另外,教学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分组探讨的时候要注意分组的搭配,不能将成绩最好的和最差的分在一组,要将两人既能取长补短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分在一个组里,从而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同时对同学的解题过程进行分析思索,从而使白己的解题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
总之,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是每一个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于应用题的教学更硬如此。
参考文献:
[1]胡礼洋.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J].华章;2009-12-15.
[2]对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考[OL].2011.
[3]赵黎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素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8-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76-01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至今日,应用题教学仍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师生花费在上面的时间不少,但效果不大。应用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其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改变应用题教学难的状况呢?
一、应用题教学难的原因
应用题一直以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学活动封闭,没有实物与教学内容与之配套,老师只有让学生展开想象力,但是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加之低年级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仍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讲解;二是教学目标封闭,以分数来取决学生成绩的好坏,不注重解题技能、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教材内容封闭,往往是人为编造,有的将小学生从没接触的情节编进了书里,如学校没有田径场,学生没办法理解弯道的样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凭想象理解题意,形成不了一个清晰地印象;有些题目非要转两个弯或三个弯才能做出答案来,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沟通。许多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会围绕书本和教学参考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把学生教成了解题的机器,没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学会分析题目的产生和发展。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
1.用方程思想解决应用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仍停留在小学算术的方法上,一时还不能接受方程思想,因为在算求解题时,只允许具体的已知数参加运算,算术的结果就是要求未知数的解,在算术解题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未知数不允许作为运算参数,这也是算术的致命伤。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有权参加运算,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静止在等式一边,而是和已知数一样,接受和
执行各种运算,可以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使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学关系十分清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若不渗透这种方程思想,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很难提高。例如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还原问题等,用代数方法即假设未知数来解答比较简便,因为用字母x表示数后,要求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平等的地位,数量关系就更加明显,因而更容易思考,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2.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现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喜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部分应用题作一下改编,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应用题改编成适合自己学生理解的情况,也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通俗易懂。创设的情境可以是一张照片,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等呈现数量关系。例如: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24.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27.5千米。几小时后两船相距182千米?通过用画图的方式理解反向行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距离与时间、速度的关系。通过画图设计,使学生知道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会主动地参与探索,积极动脑,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3.善于进行问题间的转化、归结。
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是应用题教学中很不错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例: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41/2米,黄鼠狼每次可向前跳23/4米。它们每秒种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3/8米设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但通过分析知道,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41/2(或23/4)米的整倍数,又是陷阱间隔123/8米的整倍数,也就是41/2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或23/4和123/8的“最小公倍数”)。针对两种情况,再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人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这个思考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转化、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即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这种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4.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学生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就是同一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学生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考问题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解答过程。就行程问题的例题来说,有的学生只知道看单位,把速度与距离混淆在一起,而善于动脑筋的学生会找到问题是什么,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出哪些已知量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另外,教学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分组探讨的时候要注意分组的搭配,不能将成绩最好的和最差的分在一组,要将两人既能取长补短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分在一个组里,从而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同时对同学的解题过程进行分析思索,从而使白己的解题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
总之,无论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能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是每一个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对于应用题的教学更硬如此。
参考文献:
[1]胡礼洋.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新模式[J].华章;2009-12-15.
[2]对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思考[OL].2011.
[3]赵黎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素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