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人们远距离联系靠飞鸽传书,靠驿站传递信件;在今天,无论与亲朋好友相隔天涯还是海角,拿起手机,就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获悉对方的近况。
像人类一样,很多昆虫也具有社会性,当它们要聚集在一起共同做些事情时,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类,这时候,它们会怎么做呢?在树叶上写封信,请风捎给对方?还是用藤萝作电话线,把声音传递给对方?这些童话里的浪漫的方法,在现实中当然是行不通的。
人类有自己的语言,昆虫之间也有一套相互沟通和联络的“语言”。就拿蜜蜂来说吧!了解蜜蜂生活习性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热爱群居、和谐友爱的昆虫。不同的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帮助。负责外出觅食的工蜂发现蜜源后,回巢时会用特殊的舞蹈语言告诉巢内其他工蜂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蜜源很近时,它们在巢内跳起圆圈舞。蜜源较远时,尾部左右摇摆跳起摇摆舞(也叫“8”字舞)。蜜蜂跳舞时,如果头朝向上,表示蜜源向着太阳;头朝向下,表示蜜源背对太阳。在舞蹈的同时,它们还会发出声音,以声波和摇摆的频率指示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这就是昆虫利用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进行“语言”交流的例子。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一些昆虫体表艳丽的色彩,其实也是一种视觉通信方式。很多昆虫还可以通过翅膀的振动、身体的撞击以及鼓膜振动等发出声音,告诉其他昆虫自己的“想法”。
除了借助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外,昆虫还会依赖信息素来发出信息。还是以蜜蜂为例吧!负责觅食的工蜂总是成群结队地出去,这其中,会不会有几个贪玩的小家伙掉了队,迷了路,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呢?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工蜂一般不会掉队,因为在蜜蜂腹部有个腺体,可以分泌出一种踪迹信息素。在觅食的过程中,这些踪迹信息素就像路标一样,能指引着其他的工蜂:“快跟上,不要走错方向。”
与辛勤劳作的蜜蜂相比,另一种昆虫的聚集就显得不那么讨人喜欢了。蝗虫会排列成行,组成有秩序的蝗群,从干旱的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的地方。迁移中的成年雄蝗虫会分泌一种物质,调整幼虫的生长发育,让同一种群的幼虫同时发育成熟,形成数量巨大的迁移蝗群。当大量的蝗虫聚集在一起迁移时,蝗灾就发生了。它们铺天盖地地行进,如同收割机一样,所到之处的农作物都被一啃而光,往往造成灾区颗粒无收,发生大饥荒。在没有有效的农药遏制蝗虫之前,蝗灾是非常可怕的天灾之一。
蝗虫天生就喜欢聚在一起祸害庄稼吗?并非如此,蝗虫本来是独立的、孤僻的家伙,它们倾向于相互避开,喜欢独享宁静的生活。然而当蝗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蝗虫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而触碰身体其他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这中间有什么“玄机”,科学家至今也无法解释。
如果运用得当,信息素也会成为人类抵御昆虫危害的有力武器。棉铃虫是一种危害棉花的害虫。危害猖獗时,它们能将一个地区的棉田吃得只剩下光秃秃的茎秆。怎样才能减少它们的数量呢?科学家决定假冒雌性棉铃虫。他们把几只雌棉铃虫体内的信息素提取出来,在棉田中释放,一夜之间就可以诱捕到几十只甚至数百只成熟的雄棉铃虫。
昆虫的这些通信方式,不仅用于协调同种个体的行动,也经常会用于“指导”其他物种,有的通過信息素告诫其他种类的昆虫“别惹我”,有的则召唤其他物种:“我是朋友,快快来。”前者,如蝽象发出的恶臭物质,不仅让其他动物避之唯恐不及,连我们人类都对这些“臭大姐”避而远之;后者如一些昆虫产生的外激素,可以召唤其他物种来“分享福利”。
昆虫界虽然没有书信,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照样能远距离交流无阻碍。
像人类一样,很多昆虫也具有社会性,当它们要聚集在一起共同做些事情时,也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类,这时候,它们会怎么做呢?在树叶上写封信,请风捎给对方?还是用藤萝作电话线,把声音传递给对方?这些童话里的浪漫的方法,在现实中当然是行不通的。
人类有自己的语言,昆虫之间也有一套相互沟通和联络的“语言”。就拿蜜蜂来说吧!了解蜜蜂生活习性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热爱群居、和谐友爱的昆虫。不同的成员分工明确,互相帮助。负责外出觅食的工蜂发现蜜源后,回巢时会用特殊的舞蹈语言告诉巢内其他工蜂蜜源的距离和方向。蜜源很近时,它们在巢内跳起圆圈舞。蜜源较远时,尾部左右摇摆跳起摇摆舞(也叫“8”字舞)。蜜蜂跳舞时,如果头朝向上,表示蜜源向着太阳;头朝向下,表示蜜源背对太阳。在舞蹈的同时,它们还会发出声音,以声波和摇摆的频率指示蜜源的距离和方向。
这就是昆虫利用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进行“语言”交流的例子。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一些昆虫体表艳丽的色彩,其实也是一种视觉通信方式。很多昆虫还可以通过翅膀的振动、身体的撞击以及鼓膜振动等发出声音,告诉其他昆虫自己的“想法”。
除了借助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外,昆虫还会依赖信息素来发出信息。还是以蜜蜂为例吧!负责觅食的工蜂总是成群结队地出去,这其中,会不会有几个贪玩的小家伙掉了队,迷了路,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呢?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工蜂一般不会掉队,因为在蜜蜂腹部有个腺体,可以分泌出一种踪迹信息素。在觅食的过程中,这些踪迹信息素就像路标一样,能指引着其他的工蜂:“快跟上,不要走错方向。”
与辛勤劳作的蜜蜂相比,另一种昆虫的聚集就显得不那么讨人喜欢了。蝗虫会排列成行,组成有秩序的蝗群,从干旱的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的地方。迁移中的成年雄蝗虫会分泌一种物质,调整幼虫的生长发育,让同一种群的幼虫同时发育成熟,形成数量巨大的迁移蝗群。当大量的蝗虫聚集在一起迁移时,蝗灾就发生了。它们铺天盖地地行进,如同收割机一样,所到之处的农作物都被一啃而光,往往造成灾区颗粒无收,发生大饥荒。在没有有效的农药遏制蝗虫之前,蝗灾是非常可怕的天灾之一。
蝗虫天生就喜欢聚在一起祸害庄稼吗?并非如此,蝗虫本来是独立的、孤僻的家伙,它们倾向于相互避开,喜欢独享宁静的生活。然而当蝗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蝗虫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而触碰身体其他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这中间有什么“玄机”,科学家至今也无法解释。
如果运用得当,信息素也会成为人类抵御昆虫危害的有力武器。棉铃虫是一种危害棉花的害虫。危害猖獗时,它们能将一个地区的棉田吃得只剩下光秃秃的茎秆。怎样才能减少它们的数量呢?科学家决定假冒雌性棉铃虫。他们把几只雌棉铃虫体内的信息素提取出来,在棉田中释放,一夜之间就可以诱捕到几十只甚至数百只成熟的雄棉铃虫。
昆虫的这些通信方式,不仅用于协调同种个体的行动,也经常会用于“指导”其他物种,有的通過信息素告诫其他种类的昆虫“别惹我”,有的则召唤其他物种:“我是朋友,快快来。”前者,如蝽象发出的恶臭物质,不仅让其他动物避之唯恐不及,连我们人类都对这些“臭大姐”避而远之;后者如一些昆虫产生的外激素,可以召唤其他物种来“分享福利”。
昆虫界虽然没有书信,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照样能远距离交流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