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主体; 儿童声音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85-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开课激趣,让学生跃跃欲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从教材中寻找学习的兴趣点。
1.设疑开课
有不少课文题目反映事物特点或事物之间内在关系,这类课文,教师就要在开课时设疑激趣,引生入胜。如学习《小草和大树》一文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小草”,问:“你能说说小草的特点吗?”再板书“大树”,问:“大树又有什么特点?”最后再问:“小草和大树是什么关系呢?文中是写真正意义上的小草和大树吗?”此时,学生一定有了跃跃欲试的状态,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2.创境开课
创境开课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具,以及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电化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之中,通过形、音、色立体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可多媒体播放“黄果树瀑布”动态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感知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形态。接着教师追问:“文中作者又是如何来描绘这壮观的画面的呢?”及时设置思维障碍,诱导学生思维,拉开了读书的序幕。
3.激情开课
有的课文情感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伤,教这样的课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为阅读定下情感的基调。新课开讲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故事开讲、对比开讲、表演开讲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兴趣盎然。
二、引导质疑,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质疑解疑,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成为“读者”。对于质疑,找准切入点很关键。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
1.着眼课题
即找出题眼,据此发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往往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发愤”发问:“发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发愤”?“发愤”能否换成“发奋”?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领悟“发愤”,把握课文所表达的“忍辱负重、坚贞不渝”的主旨。
2.抓住联系
即在课文前后有关系的地方提出问题,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学会合作》一文,为了说明“合作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作者例举了“交响乐团演奏成功”和“外国专家邀请中国小朋友做如何逃生的实验”两个例子。在学完了两个例子后,教师就应顺势引导学生质疑:这两个例子能否去掉一个?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也就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观点,理清了思路,懂得了写文章要注意前后联系。
3.挖掘实质
当学习内涵深刻的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发问: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何启发?其实,任何一篇课文有都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值得质疑,大到文章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小到文章的一词一句、标点运用。总之,质疑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质疑,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研读文本,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多元解读,让学生百家争鸣
“多元解读”就是按照新型的阅读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对课文的解读权还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领悟、合作交流。
1.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补说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这就决定作者不能作巨细无遗的描写,也就给人留下一些可供想象补充的的天地。苏教版小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想象练说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本中创新的原点,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各抒己见。如《真情的回报》一文中在写到送报小男孩得到订户们送的自行车和圣诞贺卡时并没有具体描写送报男孩当时的心情、语言及贺卡的内容,于是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准确生动地描述“空白”的内容,加深对文本主旨“真情的回报”的理解。
2.抓文章结尾,引导学生续说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完但意未尽,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续说后文。如苏教版小语第四册《问银河》一课最后一段;“银河呀,我还有好多问题要问你。总有一天,我要驾驶着中国宇宙飞船,到你那儿去做客呢!”教学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要是你真坐上宇宙飞船到太空做客,你能看到什么景象?相信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一定会放飞想象的翅膀,用稚嫩的语言争相描述“所见所闻”。
3.抓角色赏析,引导学生评说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以人为本,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展示智慧的机会,并不断地赏识鼓励,学生一定会给教师一个五光十色的生成回报。如《狐假虎威》一文,许多学生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狐狸的狡猾,明白不能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威风欺负弱小。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它能在危急关头不慌不乱,想到解救自己的办法。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文本,能出现多元解读的局面是可喜的,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表达。陶行知曾经提出“六大解放”,其中有“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 ……”这时教师就要给予赏识鼓励性的评价:“你真善于思考,小脑瓜子里全是智慧!可是狐狸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进而让学生明白不能借助、倚仗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吓唬人。
注重多元化的阅读实践活动,能将丰富的语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沉淀下来,从而使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主体; 儿童声音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85-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开课激趣,让学生跃跃欲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从教材中寻找学习的兴趣点。
1.设疑开课
有不少课文题目反映事物特点或事物之间内在关系,这类课文,教师就要在开课时设疑激趣,引生入胜。如学习《小草和大树》一文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小草”,问:“你能说说小草的特点吗?”再板书“大树”,问:“大树又有什么特点?”最后再问:“小草和大树是什么关系呢?文中是写真正意义上的小草和大树吗?”此时,学生一定有了跃跃欲试的状态,接下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2.创境开课
创境开课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挂图等直观教具,以及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电化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之中,通过形、音、色立体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时,可多媒体播放“黄果树瀑布”动态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感知黄果树瀑布的声响形态。接着教师追问:“文中作者又是如何来描绘这壮观的画面的呢?”及时设置思维障碍,诱导学生思维,拉开了读书的序幕。
3.激情开课
有的课文情感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悦,或悲伤,教这样的课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为阅读定下情感的基调。新课开讲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诸如故事开讲、对比开讲、表演开讲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兴趣盎然。
二、引导质疑,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质疑解疑,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成为“读者”。对于质疑,找准切入点很关键。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求疑,困惑处求疑,易错处求疑。
1.着眼课题
即找出题眼,据此发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往往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发愤”发问:“发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发愤”?“发愤”能否换成“发奋”?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领悟“发愤”,把握课文所表达的“忍辱负重、坚贞不渝”的主旨。
2.抓住联系
即在课文前后有关系的地方提出问题,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学会合作》一文,为了说明“合作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作者例举了“交响乐团演奏成功”和“外国专家邀请中国小朋友做如何逃生的实验”两个例子。在学完了两个例子后,教师就应顺势引导学生质疑:这两个例子能否去掉一个?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也就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观点,理清了思路,懂得了写文章要注意前后联系。
3.挖掘实质
当学习内涵深刻的文章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发问: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何启发?其实,任何一篇课文有都很多地方值得思考、值得质疑,大到文章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小到文章的一词一句、标点运用。总之,质疑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质疑,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研读文本,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多元解读,让学生百家争鸣
“多元解读”就是按照新型的阅读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对课文的解读权还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领悟、合作交流。
1.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补说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炼含蓄,这就决定作者不能作巨细无遗的描写,也就给人留下一些可供想象补充的的天地。苏教版小语教材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想象练说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本中创新的原点,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各抒己见。如《真情的回报》一文中在写到送报小男孩得到订户们送的自行车和圣诞贺卡时并没有具体描写送报男孩当时的心情、语言及贺卡的内容,于是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适时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准确生动地描述“空白”的内容,加深对文本主旨“真情的回报”的理解。
2.抓文章结尾,引导学生续说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虽完但意未尽,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续说后文。如苏教版小语第四册《问银河》一课最后一段;“银河呀,我还有好多问题要问你。总有一天,我要驾驶着中国宇宙飞船,到你那儿去做客呢!”教学中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你还有哪些问题要问吗?要是你真坐上宇宙飞船到太空做客,你能看到什么景象?相信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学生一定会放飞想象的翅膀,用稚嫩的语言争相描述“所见所闻”。
3.抓角色赏析,引导学生评说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以人为本,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展示智慧的机会,并不断地赏识鼓励,学生一定会给教师一个五光十色的生成回报。如《狐假虎威》一文,许多学生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狐狸的狡猾,明白不能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威风欺负弱小。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它能在危急关头不慌不乱,想到解救自己的办法。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文本,能出现多元解读的局面是可喜的,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勇敢地表达。陶行知曾经提出“六大解放”,其中有“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 ……”这时教师就要给予赏识鼓励性的评价:“你真善于思考,小脑瓜子里全是智慧!可是狐狸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进而让学生明白不能借助、倚仗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吓唬人。
注重多元化的阅读实践活动,能将丰富的语言在不同的学生身上沉淀下来,从而使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素养、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