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我校9个学院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60名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上课内容及学生态度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开课方式问题、考核方式问题等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不同層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相应角度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上课内容;师资队伍;开课方式;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就等于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98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人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通知》。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两门为必修课”;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两课,’课程设置“98方案",2005年颁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在这两个方案中都专门规定了要在大学生中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那么,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到底怎样?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就此展开调查。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上海海洋大学在校学生,调查涉及9个学院,合计发出问卷360份,收回344份,回收率为95.56%;有效问卷340份 ,有效率为94.4%。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上课内容及学生态度问题,二是师资队伍问题,三是开课方式问题,四是考核方式问题。
二、 调查现状分析
1、关于形势与政策的上课内容及学生态度问题
经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心理知识(25.2%)、人文知识(21.5%)就业指导(19%)、国情分析、政策解读(15.9%)、职业生涯规划(14.9%)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兴趣广泛,对各种话题都较为关注。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选择可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就目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态度来看,47.6%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采取无所谓的态度,33.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仅有18.5%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对于党和国家政策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采取偶尔关注态度的学生占了42.6%,认为较以前更关注的占24.6%,一直很关注的占22.9%,不关注的占9.9%。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有33.6%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收获,29.8%的学生认为获得了更多有用信息,28%的学生认为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8.6%认为能提高自身素质。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以及提高学生对国家形势与政策的关注程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这种影响力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多数学生对该项课程的兴趣不够浓厚,对于国家形势及政策的关注度的提高也在有限的范围内。
2、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师资队伍问题
目前《形势政策》课主要任课教师情况
学生期望的“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情况
就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多由专家学者担任,同时还有校内任课教师及辅导员兼任。学生期望的主讲教师多为著名学者、企业家、社会名流等。授课情况与学生期望基本符合,对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49%基本满意、22.2%比较满意、5.2%很满意、23%不满意)。由此可见该课程的教师水平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然而专家、学者的授课课程安排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数量及大班教学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3、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开课方式问题。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看法
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正相反,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材极为少见。一般此类教材的生命周期短,淘汰频率高,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有不少学生选择不要教材,然而教材在课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可忽视。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教材或大纲、讲义,对于学生的要求,高校应予以考虑。目前高校学生对于时事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资料,高校可适当予以选择,也可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
学生期望的“形势政策”开课方式(可多选)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开课方式,可选性比较多,目前主要形式为专家报告,学生也习惯于接受报告的形式,但是仍有大部分学生期望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同时也有不少同学希望改变课堂授课模式,增加情景表演,模拟社会。由此可见,学生提出的实践活动需求和授课模式调整建议,高校需作权衡。
4、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考核方式问题。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考核方式的看
对于考核问题,高校可采取的方式较为多样,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小论文等。然而多数同学倾向于不考核。对于考核问题的权衡值得高校考虑。
三、对调研结果的思考
1、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对于授课内容的选择,要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切入点,从切身的话题逐渐过渡,最终达到宏观把握的目的。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学好课程的重要内在动力,是课程进入学生头脑和思想的有效切入点。据调查,在各项形势与政策内容中,学生对心理知识、人文知识、就业指导等与自身相关的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对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较远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关注度明显较低。因此高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时要调动各方力量,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找准学生思想兴奋点和课程切入点,从微观层面切入课程逐层深入,循循善诱,以达到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进而使得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认识从“知其然”深入到“知其所以然”,逐步形成对宏观话题的认知。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并不能被动地跟着学生转,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对正面效应的冷点进行热处理,对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热点进行冷处理,使学生能够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
对于学生兴趣的调动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不够关注,主要是由于其不能正确认识到“形势与政策”的价值,认为该课程与自身相距太远,因而难以投入足够的关注。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注意对其思维广度的引导,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及其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最大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时势造英雄,必须认清时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对客观形势把握不当,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清,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使自己在职业生涯的路上遭受挫折。
因此,调整形势政策教育课的授课内容,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只有锻炼学生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让他们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学生才能提高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正确理解并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实现形势政策教育的实际意义。
2、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大多期望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人任课。但是由其担任讲师的课程数量毕竟有限且难免要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这样对于学生的听讲质量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一门课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外请人员的排课、成本等方面来看,必须立足于建立一支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的精干教学队伍。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设高质量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十分必要。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对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更显得迫切而艰巨。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二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满足“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对高水平教师的需求。
3、学生对开课方式的多种需求,高校应灵活选择,以提高授课质量。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门针对性、效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课方式也要求不一,因此高校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充分实现其价值。首先可选择以课堂为依托的教育,这也是普遍被使用并且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对于此类教育可以在专家讲座的同时给予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以提高其热情深化其理解。其次,要注意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影视音像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栏、橱窗、黑板报、广播、网络、BBS等进行宣传,为学生营造“形势与政策”的环境影响,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生熟知的“志愿者服务”、“服务西部计划”等相结合,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此外,高校可为部分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为有自学意愿的部分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以及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交流的机会。以多种形式的开课方式提高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
4、考核方式的改进
虽然多数同学倾向于不考核,但是高校应认识到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工作是落实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适当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督促作用,也是检验授课质量的重要方法。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考核可采取多样的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针对国家政策规定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对于学生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等问题可采取讨论汇报或者撰写论文的方式,而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可以采取实践项目考核的方式。用合适的考核方式来配合课堂教育,可以使课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998]10号)。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新华网,200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作者简介:
郑飞,(1981-)浙江台州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上课内容;师资队伍;开课方式;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特殊而重要的职责。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就等于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98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深人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通知》。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两门为必修课”;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两课,’课程设置“98方案",2005年颁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在这两个方案中都专门规定了要在大学生中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那么,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到底怎样?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就此展开调查。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上海海洋大学在校学生,调查涉及9个学院,合计发出问卷360份,收回344份,回收率为95.56%;有效问卷340份 ,有效率为94.4%。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上课内容及学生态度问题,二是师资队伍问题,三是开课方式问题,四是考核方式问题。
二、 调查现状分析
1、关于形势与政策的上课内容及学生态度问题
经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心理知识(25.2%)、人文知识(21.5%)就业指导(19%)、国情分析、政策解读(15.9%)、职业生涯规划(14.9%)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兴趣广泛,对各种话题都较为关注。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选择可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就目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态度来看,47.6%的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采取无所谓的态度,33.9%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仅有18.5%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对于党和国家政策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采取偶尔关注态度的学生占了42.6%,认为较以前更关注的占24.6%,一直很关注的占22.9%,不关注的占9.9%。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有33.6%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收获,29.8%的学生认为获得了更多有用信息,28%的学生认为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8.6%认为能提高自身素质。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以及提高学生对国家形势与政策的关注程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这种影响力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多数学生对该项课程的兴趣不够浓厚,对于国家形势及政策的关注度的提高也在有限的范围内。
2、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师资队伍问题
目前《形势政策》课主要任课教师情况
学生期望的“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情况
就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多由专家学者担任,同时还有校内任课教师及辅导员兼任。学生期望的主讲教师多为著名学者、企业家、社会名流等。授课情况与学生期望基本符合,对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49%基本满意、22.2%比较满意、5.2%很满意、23%不满意)。由此可见该课程的教师水平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然而专家、学者的授课课程安排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数量及大班教学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3、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开课方式问题。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看法
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正相反,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材极为少见。一般此类教材的生命周期短,淘汰频率高,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有不少学生选择不要教材,然而教材在课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可忽视。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教材或大纲、讲义,对于学生的要求,高校应予以考虑。目前高校学生对于时事的了解一般是通过《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等资料,高校可适当予以选择,也可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获取信息。
学生期望的“形势政策”开课方式(可多选)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开课方式,可选性比较多,目前主要形式为专家报告,学生也习惯于接受报告的形式,但是仍有大部分学生期望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同时也有不少同学希望改变课堂授课模式,增加情景表演,模拟社会。由此可见,学生提出的实践活动需求和授课模式调整建议,高校需作权衡。
4、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考核方式问题。
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考核方式的看
对于考核问题,高校可采取的方式较为多样,如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写小论文等。然而多数同学倾向于不考核。对于考核问题的权衡值得高校考虑。
三、对调研结果的思考
1、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
对于授课内容的选择,要调查了解学生需求,找准课程切入点,从切身的话题逐渐过渡,最终达到宏观把握的目的。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学好课程的重要内在动力,是课程进入学生头脑和思想的有效切入点。据调查,在各项形势与政策内容中,学生对心理知识、人文知识、就业指导等与自身相关的形势以及相关政策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对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较远的宏观形势与政策关注度明显较低。因此高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时要调动各方力量,认真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找准学生思想兴奋点和课程切入点,从微观层面切入课程逐层深入,循循善诱,以达到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进而使得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认识从“知其然”深入到“知其所以然”,逐步形成对宏观话题的认知。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并不能被动地跟着学生转,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对正面效应的冷点进行热处理,对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热点进行冷处理,使学生能够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
对于学生兴趣的调动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与个人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不够关注,主要是由于其不能正确认识到“形势与政策”的价值,认为该课程与自身相距太远,因而难以投入足够的关注。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注意对其思维广度的引导,切实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价值和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及其与个人发展的直接关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价值意义的深入教育。一是形势与政策大环境决定着大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空间的最大上限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时势造英雄,必须认清时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形势与政策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形势,顺应政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正确定位,为自己的发展确定合理的行业和职业;对客观形势把握不当,对国家政策了解不清,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错误,使自己在职业生涯的路上遭受挫折。
因此,调整形势政策教育课的授课内容,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有着重要意义。只有锻炼学生分析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让他们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学生才能提高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正确理解并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实现形势政策教育的实际意义。
2、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大多期望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等人任课。但是由其担任讲师的课程数量毕竟有限且难免要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这样对于学生的听讲质量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从一门课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外请人员的排课、成本等方面来看,必须立足于建立一支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的精干教学队伍。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设高质量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十分必要。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广泛,对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更显得迫切而艰巨。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一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由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二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形势与政策骨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以满足“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对高水平教师的需求。
3、学生对开课方式的多种需求,高校应灵活选择,以提高授课质量。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门针对性、效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调查显示,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课方式也要求不一,因此高校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充分实现其价值。首先可选择以课堂为依托的教育,这也是普遍被使用并且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对于此类教育可以在专家讲座的同时给予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以提高其热情深化其理解。其次,要注意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影视音像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的内容和空间,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栏、橱窗、黑板报、广播、网络、BBS等进行宣传,为学生营造“形势与政策”的环境影响,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生熟知的“志愿者服务”、“服务西部计划”等相结合,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此外,高校可为部分学生提供自学的空间,为有自学意愿的部分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以及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交流的机会。以多种形式的开课方式提高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
4、考核方式的改进
虽然多数同学倾向于不考核,但是高校应认识到加强考试环节的管理工作是落实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适当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督促作用,也是检验授课质量的重要方法。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考核可采取多样的考核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针对国家政策规定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对于学生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等问题可采取讨论汇报或者撰写论文的方式,而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项目,可以采取实践项目考核的方式。用合适的考核方式来配合课堂教育,可以使课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998]10号)。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新华网,200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作者简介:
郑飞,(1981-)浙江台州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