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在中国第三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里,有位90后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潘曜,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极地检测技术研究室在读硕士研究生。
小潘是安徽安庆人,1992年出生,本科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后成为该校极地冰雪检测研究团队成员,师从窦银科教授。
身为共青团员的潘曜,在校期间就十分刻苦勤奋,凭借自己的知识功底和应用能力,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第一个前往南极内陆执行任务的考察队员。这次入选让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潘曜深感压力,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从3月份开始,我们开始研发、集成运往南极的设备,到7月份以后每天调试设备到晚上10点以后,再到10月份的装箱托运,实验室的每个人都为了这次任务的成功付出了心血和努力。我所携带的科研设备是实验室团队在历次极地考察中数量最多、制作最精良的一次。”
自从登上“雪龙”号科考船,潘曜就开始了“一天五吐”的生活,但他还是坚持担任了内陆队的“文娱委员”,忍住头晕目眩,接连组织策划了几次队员们的文体活动,让旅途一路充满欢声笑语。在经历了菲律宾海域防海盗、赤道的风平浪静、西澳的短暂休整、西风带的肆意狂虐和浮冰区的艰难破冰后,2015年12月4日,随着全队,他终于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
登上中山站后,内陆队的任务主要就是尽快在出发基地完成各种物资的集结;潘曜还要在出发前在雪地车后备箱装好冰雷达系统,在乘员舱装好车载冰面形态观测仪。出发前夕,他在日记里写道:“在忙忙碌碌一个星期后,我们集结好了所有物资,所有雪地车都准备就绪,冰雷达和车载冰面形态观测仪也在出发前一天成功安装好,大家的脸上都出现了明显的颜色分层,鼻尖都被晒得红红的。出发前一天,队上开了个短暂的会,对每个人的工作做了分工。之后我们回到中山站洗了未来56天的最后一次澡,而后我要不惧任何困难,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昆仑站!”
通过详细考察,太原理工大学极地检测技术研究室获取了丰富的南极科研数据,包括:中国南极考察以来首次获取中山站至昆仑站全程的冰盖浅层结构分布数据;首次获取昆仑站、泰山站的典型冰盖区域10米深温度数据和其他重要气象参数;首次实现内陆出发基地冰川移动实时监测。
回到中山站的当天正值中国农历新年,潘曜重新定义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终于在过年的当天,2016年2月7号,顺利回到了中山站。因为在内陆我们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手段是极其昂贵的铱星电话,吃饭是28个人挤在一个小小的生活舱里,连动一下手都很困难。那种手机突然接上网络收到微信消息时恍若隔世的感觉,以及洗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澡后在中山站餐厅里聚餐看春晚的幸福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我跟队友半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对生活幸福的定义是:吃饭的时候可以端端凳子调整座位,随意扭动身子,手机能打电话、能收发消息,这样我就很知足了。’”
回望158天的南极考察之旅,潘曜写道:南极考察的158天,是艰苦的158天——与世隔绝的环境、晕船、极寒与缺氧的内陆让人望而生畏。但158天的南极生活,极大提升了我在艰苦条件下的工作能力,也让我重新定义了“幸福”这个词。相比南极生活,我们应该对现在的生活环境感到知足,在这么好的条件里,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奋斗。
小潘是安徽安庆人,1992年出生,本科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后成为该校极地冰雪检测研究团队成员,师从窦银科教授。
身为共青团员的潘曜,在校期间就十分刻苦勤奋,凭借自己的知识功底和应用能力,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第一个前往南极内陆执行任务的考察队员。这次入选让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的潘曜深感压力,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从3月份开始,我们开始研发、集成运往南极的设备,到7月份以后每天调试设备到晚上10点以后,再到10月份的装箱托运,实验室的每个人都为了这次任务的成功付出了心血和努力。我所携带的科研设备是实验室团队在历次极地考察中数量最多、制作最精良的一次。”
自从登上“雪龙”号科考船,潘曜就开始了“一天五吐”的生活,但他还是坚持担任了内陆队的“文娱委员”,忍住头晕目眩,接连组织策划了几次队员们的文体活动,让旅途一路充满欢声笑语。在经历了菲律宾海域防海盗、赤道的风平浪静、西澳的短暂休整、西风带的肆意狂虐和浮冰区的艰难破冰后,2015年12月4日,随着全队,他终于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
登上中山站后,内陆队的任务主要就是尽快在出发基地完成各种物资的集结;潘曜还要在出发前在雪地车后备箱装好冰雷达系统,在乘员舱装好车载冰面形态观测仪。出发前夕,他在日记里写道:“在忙忙碌碌一个星期后,我们集结好了所有物资,所有雪地车都准备就绪,冰雷达和车载冰面形态观测仪也在出发前一天成功安装好,大家的脸上都出现了明显的颜色分层,鼻尖都被晒得红红的。出发前一天,队上开了个短暂的会,对每个人的工作做了分工。之后我们回到中山站洗了未来56天的最后一次澡,而后我要不惧任何困难,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昆仑站!”
通过详细考察,太原理工大学极地检测技术研究室获取了丰富的南极科研数据,包括:中国南极考察以来首次获取中山站至昆仑站全程的冰盖浅层结构分布数据;首次获取昆仑站、泰山站的典型冰盖区域10米深温度数据和其他重要气象参数;首次实现内陆出发基地冰川移动实时监测。
回到中山站的当天正值中国农历新年,潘曜重新定义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终于在过年的当天,2016年2月7号,顺利回到了中山站。因为在内陆我们唯一与外界联系的手段是极其昂贵的铱星电话,吃饭是28个人挤在一个小小的生活舱里,连动一下手都很困难。那种手机突然接上网络收到微信消息时恍若隔世的感觉,以及洗了一个‘彻彻底底’的澡后在中山站餐厅里聚餐看春晚的幸福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我跟队友半开玩笑地说:‘我现在对生活幸福的定义是:吃饭的时候可以端端凳子调整座位,随意扭动身子,手机能打电话、能收发消息,这样我就很知足了。’”
回望158天的南极考察之旅,潘曜写道:南极考察的158天,是艰苦的158天——与世隔绝的环境、晕船、极寒与缺氧的内陆让人望而生畏。但158天的南极生活,极大提升了我在艰苦条件下的工作能力,也让我重新定义了“幸福”这个词。相比南极生活,我们应该对现在的生活环境感到知足,在这么好的条件里,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