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 翁倩 [email protected]
6月10日上午,台湾导演齐柏林在花莲为《看见台湾2》勘景时,所乘直升机失事,他与助理陈冠齐、驾驶员张志光一同遇难。
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一如魏德圣感慨:“人生啊……我还不相信这是真的。”
此前两日,齐柏林刚刚召开发布会介绍了这部新纪录片,要“探索台湾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脸书账号“齐柏林的飞阅台湾”主页上,最新一条状态是6月11日其公司阿布电影的声明:“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及给予深切的关怀与慰问”;下有超过六百条悼念留言,不少网友表示,“为齐柏林团队哀悼。”
往前三个月,“齐柏林的飞阅台湾”发布的都是导演拍片的足迹——宜兰、太平山、翡翠水库、北势溪。几乎整个台湾都在悼念他。吴念真曾担任《看见台湾》的旁白,齐柏林去世当天,他在高雄演出舞台剧。谢幕时他说:“我有个朋友今天因为坠机死了,他是大家都认识的导演齐柏林,他用自己的方式,让所有台湾人看见台湾,而且是从天上看见台湾,现在他真的在天上看见台湾了。”纪录片里玉山高歌的原声童声合唱团6月10日正好在台南演出,临时把曲目换成齐柏林最爱的《乘着气球上天空》,校长马彼得指挥时忍不住落泪。
一战期间,德国出动了一种叫“齐柏林飞艇”的飞行器,用于军事轰炸和气候侦测。1964年,齐柏林出生,他来自中国河南的父亲从不知道这样的飞行器,却巧合地想到了这个名字。此后大半生,齐柏林都在飞。
他在《我的心,我的眼,看见台湾:齐柏林空拍20年的坚持与深情》中写到,他自小迷恋各种会飞的事物,童年最喜欢的卡通是《科学小飞侠》,青春期最大嗜好是养鸟,最高纪录是在家中顶楼养了一百多只各种品种的鸟。“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都隐然藏着神秘的疯狂因子,有人疯狂于购物,有人疯狂于赚钱,我则是疯狂于飞行。”
学生时代的齐柏林爱举着相机四处跑。他大学攻读工业管理专业,退伍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婚纱摄影助理,干了不到一个月,嫌太无聊决定辞职。后来,他接拍各种房地产项目,有了航拍经验。日夜颠倒的作息和不稳定的薪水让父母担心,他又去考了公务员,到“交通部国道新建工程局”做采购。
拍摄《看见台湾》前,齐柏林做了二十多年的航拍摄影师,大多自费,趁工作空当完成。领导很通融,他常常上午临时请假到外地航拍,下午再赶回台北上班。即便已在摄影圈享有盛名,但普通人对齐柏林仍很陌生。
齐柏林恐高,海盗船、云霄飞车都不敢尝试,只有飞行让他大胆:飞机上的门通常不关,他会要求飞行员将直升机水平倾斜45度左右,自己将身体探出整个舱门,用一条安全带绑住防止掉下去。早期经验不足,曾有一次,直到下飞机,齐柏林才发现安全带没扣上,心惊。
他在工作室墙上挂了一幅直升机的照片,给直升机取名“宝贝”。他最喜欢拍山,这带给他恐惧感。有一次拍完玉山主峰,直升机突然遇到了强气流,几乎以垂直的角度向上飞行。齐柏林大脑空白,尖叫大喊。“每遇到一次这种生死交关的事件,我都会告诉自己:别拍了,不要再冒生命危险做这种没有任何报偿的事了!可是,一觉醒来、或过一阵子之后,看到天气好、能见度又高的日子,我又忍不住想要飞了。血液里那个疯狂的因子再度被唤起。好像不惜一切生死危险的代价,就只是为了看到一张好照片的那片刻几秒。”
他这么描述公务员的安稳日子:“超市买得到任何你想吃的农产品,天气热就开冷气,假日就到大安森林公园和花市逛逛,接触一下所谓的‘大自然’。”47岁那年,齐柏林选择离职,放弃400万台币的退休金。他等不及了。看到NHK和BBC的航拍影片,他深感震撼,同时也担心3年后创作能力和体能的退化。另一个考量是,50岁了,还有没有转去拍动态影像的勇气?
起到临门一脚作用的是莫拉克台风。直升机许可飞行的第一天,他租机进入灾区,吓了一跳。以前拍摄的土石流崩塌规模不过是这次风灾目击规模的“一丁点而已”。 从小,他觉得“政府所有的工程,一定都是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见到台湾环境剧变后,他立志拍摄一部记录全台湾的航拍影片,观察和警戒环境灾难,就是《看见台湾》。
齐柏林曾在TED×Taipei做过一个十多分钟的演讲,主题是“面对环境的真相”,直言高山农业、水产养殖这样的逆行产业道路让他“心如刀割”,呼吁观众“珍爱台湾”。后来在采访中,他说,“看到了环境破坏,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并不自觉。”
相较而言,《看见台湾》是更柔性的诉求。全片皆为航拍,观者却能感觉到导演贴得很低的温柔。云雾缭绕的中央山脉,层林尽染;海水如镜,渔船满载而归,羊群撒欢,天鹅展翅,吴念真的旁白轻轻道来:“请不要讶异,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台湾。如果你没有看过,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
而后鼓点一砸,画面急转直下,山河变色,暴雨淹没农田,山林开垦过度,河流淤塞,海岸侵蚀。被大雨冲刷的漂流木,毫无声息地堆积在岸边,一如浩劫过后无人收拾的尸体……
影片拿了当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也引发岛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齐柏林注意到,民众开始关心环境变化,比如会举报家门口的河水变色。当局成立土地保育项目小组,挑出片中16项污染或破坏环境个案,加强改善或处罚。齐柏林去看病,医生护士对他说:“你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看见台湾》没有脚本,拍摄期间直升机飞行400小时,积累素材300小时。据报道,租机1小时要15万新台币,特殊镜头高达3000万,9000万的总耗资令其成为台湾历史上最贵的纪录片。
“台湾的首富、二富、三富……排下去,所有公司我都打电话去了。”拉赞助时,某知名富商回應他:抱歉,一天会有两三百人和我们要钱。还有企业质疑,商业模式和观众在哪里?“我能怎么说?观众在哪,我怎么知道?观众在家里呀!”他找到侯孝贤。看过6分钟的初剪片后,侯孝贤说:“我的名字,随便给你用!”
拍片时,李屏宾、戴立忍、虞戡平都来义务帮忙。经费不够,找配乐人选的过程一直不顺。某天凌晨12点,林怀民突然打电话给齐柏林:“你应该去找何国杰!”这位给《赛德克·巴莱》配乐的大师看过影片后深受感动,答应写曲。他们请吴念真做旁白,制片人问:要钱吗?吴念真说:我的价码通常要么就是很贵,要么就是免费。
片子拍完,陈文茜和齐柏林一度吵架,她不解,走商业路线可能会亏惨。好在结局喜人。陈文茜称齐柏林为“空中环保梦想者”,“今天熟悉空中危险的他,为何坠机?他是否明知危险,却仍只为了想办法拍摄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台湾’?”
几乎每个学校都购买了《看见台湾》。工作室更免费将影片赞助给偏远的原住民学校。“看过《看见台湾》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去做伤害环境的事情。”
他把残破的山川放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台湾的满目疮痍。马英九评价,齐柏林就像一只啄木鸟,把害虫找出来,“付出他的生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锦绣河山受到如此的破坏。”
而《看见台湾》的最后,配乐重新变得柔美,镜头转向了人:马拉松跑者,海滩上的新人,坚持有机耕作的返乡年轻人;还有登上玉山的原住民小孩,拍手歌在山风中飘荡。那些是齐柏林眼里的希望。
这个拍下这一切的、以飞为名也飞了大半生的人,想必也已化身为飘荡的云或者飞翔的鸟,继续带着爱,凝望这个岛屿的美丽与哀愁。
齐柏林(1964-2017),台湾台北人,
纪录片导演、作品曾获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6月10日上午,台湾导演齐柏林在花莲为《看见台湾2》勘景时,所乘直升机失事,他与助理陈冠齐、驾驶员张志光一同遇难。
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一如魏德圣感慨:“人生啊……我还不相信这是真的。”
此前两日,齐柏林刚刚召开发布会介绍了这部新纪录片,要“探索台湾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脸书账号“齐柏林的飞阅台湾”主页上,最新一条状态是6月11日其公司阿布电影的声明:“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及给予深切的关怀与慰问”;下有超过六百条悼念留言,不少网友表示,“为齐柏林团队哀悼。”
往前三个月,“齐柏林的飞阅台湾”发布的都是导演拍片的足迹——宜兰、太平山、翡翠水库、北势溪。几乎整个台湾都在悼念他。吴念真曾担任《看见台湾》的旁白,齐柏林去世当天,他在高雄演出舞台剧。谢幕时他说:“我有个朋友今天因为坠机死了,他是大家都认识的导演齐柏林,他用自己的方式,让所有台湾人看见台湾,而且是从天上看见台湾,现在他真的在天上看见台湾了。”纪录片里玉山高歌的原声童声合唱团6月10日正好在台南演出,临时把曲目换成齐柏林最爱的《乘着气球上天空》,校长马彼得指挥时忍不住落泪。
疯狂因子
一战期间,德国出动了一种叫“齐柏林飞艇”的飞行器,用于军事轰炸和气候侦测。1964年,齐柏林出生,他来自中国河南的父亲从不知道这样的飞行器,却巧合地想到了这个名字。此后大半生,齐柏林都在飞。
他在《我的心,我的眼,看见台湾:齐柏林空拍20年的坚持与深情》中写到,他自小迷恋各种会飞的事物,童年最喜欢的卡通是《科学小飞侠》,青春期最大嗜好是养鸟,最高纪录是在家中顶楼养了一百多只各种品种的鸟。“每个人的血液之中,都隐然藏着神秘的疯狂因子,有人疯狂于购物,有人疯狂于赚钱,我则是疯狂于飞行。”
学生时代的齐柏林爱举着相机四处跑。他大学攻读工业管理专业,退伍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婚纱摄影助理,干了不到一个月,嫌太无聊决定辞职。后来,他接拍各种房地产项目,有了航拍经验。日夜颠倒的作息和不稳定的薪水让父母担心,他又去考了公务员,到“交通部国道新建工程局”做采购。
拍摄《看见台湾》前,齐柏林做了二十多年的航拍摄影师,大多自费,趁工作空当完成。领导很通融,他常常上午临时请假到外地航拍,下午再赶回台北上班。即便已在摄影圈享有盛名,但普通人对齐柏林仍很陌生。
齐柏林恐高,海盗船、云霄飞车都不敢尝试,只有飞行让他大胆:飞机上的门通常不关,他会要求飞行员将直升机水平倾斜45度左右,自己将身体探出整个舱门,用一条安全带绑住防止掉下去。早期经验不足,曾有一次,直到下飞机,齐柏林才发现安全带没扣上,心惊。
他在工作室墙上挂了一幅直升机的照片,给直升机取名“宝贝”。他最喜欢拍山,这带给他恐惧感。有一次拍完玉山主峰,直升机突然遇到了强气流,几乎以垂直的角度向上飞行。齐柏林大脑空白,尖叫大喊。“每遇到一次这种生死交关的事件,我都会告诉自己:别拍了,不要再冒生命危险做这种没有任何报偿的事了!可是,一觉醒来、或过一阵子之后,看到天气好、能见度又高的日子,我又忍不住想要飞了。血液里那个疯狂的因子再度被唤起。好像不惜一切生死危险的代价,就只是为了看到一张好照片的那片刻几秒。”
他这么描述公务员的安稳日子:“超市买得到任何你想吃的农产品,天气热就开冷气,假日就到大安森林公园和花市逛逛,接触一下所谓的‘大自然’。”47岁那年,齐柏林选择离职,放弃400万台币的退休金。他等不及了。看到NHK和BBC的航拍影片,他深感震撼,同时也担心3年后创作能力和体能的退化。另一个考量是,50岁了,还有没有转去拍动态影像的勇气?
起到临门一脚作用的是莫拉克台风。直升机许可飞行的第一天,他租机进入灾区,吓了一跳。以前拍摄的土石流崩塌规模不过是这次风灾目击规模的“一丁点而已”。 从小,他觉得“政府所有的工程,一定都是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见到台湾环境剧变后,他立志拍摄一部记录全台湾的航拍影片,观察和警戒环境灾难,就是《看见台湾》。
“爱到命都可以不要”
齐柏林曾在TED×Taipei做过一个十多分钟的演讲,主题是“面对环境的真相”,直言高山农业、水产养殖这样的逆行产业道路让他“心如刀割”,呼吁观众“珍爱台湾”。后来在采访中,他说,“看到了环境破坏,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并不自觉。”
相较而言,《看见台湾》是更柔性的诉求。全片皆为航拍,观者却能感觉到导演贴得很低的温柔。云雾缭绕的中央山脉,层林尽染;海水如镜,渔船满载而归,羊群撒欢,天鹅展翅,吴念真的旁白轻轻道来:“请不要讶异,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台湾。如果你没有看过,那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
而后鼓点一砸,画面急转直下,山河变色,暴雨淹没农田,山林开垦过度,河流淤塞,海岸侵蚀。被大雨冲刷的漂流木,毫无声息地堆积在岸边,一如浩劫过后无人收拾的尸体……
影片拿了当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也引发岛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齐柏林注意到,民众开始关心环境变化,比如会举报家门口的河水变色。当局成立土地保育项目小组,挑出片中16项污染或破坏环境个案,加强改善或处罚。齐柏林去看病,医生护士对他说:“你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看见台湾》没有脚本,拍摄期间直升机飞行400小时,积累素材300小时。据报道,租机1小时要15万新台币,特殊镜头高达3000万,9000万的总耗资令其成为台湾历史上最贵的纪录片。
“台湾的首富、二富、三富……排下去,所有公司我都打电话去了。”拉赞助时,某知名富商回應他:抱歉,一天会有两三百人和我们要钱。还有企业质疑,商业模式和观众在哪里?“我能怎么说?观众在哪,我怎么知道?观众在家里呀!”他找到侯孝贤。看过6分钟的初剪片后,侯孝贤说:“我的名字,随便给你用!”
拍片时,李屏宾、戴立忍、虞戡平都来义务帮忙。经费不够,找配乐人选的过程一直不顺。某天凌晨12点,林怀民突然打电话给齐柏林:“你应该去找何国杰!”这位给《赛德克·巴莱》配乐的大师看过影片后深受感动,答应写曲。他们请吴念真做旁白,制片人问:要钱吗?吴念真说:我的价码通常要么就是很贵,要么就是免费。
片子拍完,陈文茜和齐柏林一度吵架,她不解,走商业路线可能会亏惨。好在结局喜人。陈文茜称齐柏林为“空中环保梦想者”,“今天熟悉空中危险的他,为何坠机?他是否明知危险,却仍只为了想办法拍摄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台湾’?”
几乎每个学校都购买了《看见台湾》。工作室更免费将影片赞助给偏远的原住民学校。“看过《看见台湾》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去做伤害环境的事情。”
他把残破的山川放到大银幕上,展现了台湾的满目疮痍。马英九评价,齐柏林就像一只啄木鸟,把害虫找出来,“付出他的生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锦绣河山受到如此的破坏。”
而《看见台湾》的最后,配乐重新变得柔美,镜头转向了人:马拉松跑者,海滩上的新人,坚持有机耕作的返乡年轻人;还有登上玉山的原住民小孩,拍手歌在山风中飘荡。那些是齐柏林眼里的希望。
这个拍下这一切的、以飞为名也飞了大半生的人,想必也已化身为飘荡的云或者飞翔的鸟,继续带着爱,凝望这个岛屿的美丽与哀愁。
齐柏林(1964-2017),台湾台北人,
纪录片导演、作品曾获第50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