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软件·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in2yh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创新即生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防大学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我们要十分重视创新。而具有创新头脑的人才,最终要靠教育来培养。“激励民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目前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那么我们在素质教育中究竟如何加强创新教育呢?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情绪心理学家曼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利珀认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在教育过程中,应有自由、平等、正义的氛围,以利学生在追求真善美价值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造性。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所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儿童创新意识的前提。
  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有的孩子甚至把新买的玩具拆开来,看看里面的究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想象的条件,鼓励大胆设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可以提供非常规问题,造成学生心理产生不平衡。也可以提供“悬念”问题,让学生回味思考,使他们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这种“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的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创新根本无从谈起。我们之所以要提倡这种主体性教育,是因为:⑴人的发展从根本说是主体性的发展。没有主体内在潜能的开发,没有外在文化知识发展主体的内化,人的发展是不可能的;⑵教育中的双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双主体结构,表现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构成“教学相长”的本质关系,只有双方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配合协调,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成果;⑶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学生的求知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可见,主体性教育要将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
  四、发展个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特征、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也有个性的差异,从而体现出发展过程中的五彩缤纷。因此,素质教育强调,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不是失败。个性教育承认个性,正视个性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而且要特别帮助学生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是重视因材施教,而对学习者而言是鼓励各显神通,特别是要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给个性发展以宽松的空间。由于创造性强调的是主观,以主观性突破客观现实的局限性,战胜自然、改造社会,它带来的效果是发展,也可以说,创造性是承认每个人与众不同的个别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允许和鼓励个性发展,个性在活动中表现为独立性,如独立思考、独特的兴趣爱好、独立的人格等。个性以及见之行为的独立性,有利于取得创造性成果,是人的创新能力的基础,由独立性到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
  五、引导学生“再创造”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批评传统的教法“将数学作为一个现成的产品来教,留给学生活动的唯一机会就是所谓的应用,其实就是作习题”,“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沉闷的模仿数学”,“不是有效的数学,而是无价值的数学”。我国传统的教法也是一题一例,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模仿。单纯由这种“模仿数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只能“模仿”而不利于“创新”。费氏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应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 容忽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充分的教育智慧,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生活,热爱学习和创新,使教与学达到科学和艺术结合境界,充满着创新的智慧和欣喜。
其他文献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