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ITP)的活动情况,具体以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SITP项目为例,分析了SITP活动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有益作用;认为学生通过SITP活动,能够提高在计算机知识、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英语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ITP);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V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9904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ITP)在各高校推广以来,其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得到广泛认同。同济大学材料学院2012年本科生免试入学研究生考核中,有25名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初选,经面试遴选最终录取的18名学生都参与过SITP,而落选的学生均未涉足该项目,其中不乏学习绩点排名非常靠前的学生。最近几年各高校推荐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学院的暑期夏令营,对入营学生情况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过SITP;此外,对申请出国深造学生情况的统计结果也表明,有参与SITP经历是申请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以上情况反映了SITP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由于SITP不同于本科毕业设计,更有别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因此,该项目的开展具有特殊性,各校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经验和体会。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以晶体生长实验为例,提出了在实验课程中开展创新训练项目的教学模式[1];刘升等以铸件成型实验为例,提出将创新项目与实验教学结合[2];北京邮电大学总结出“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的活动原则,并通过加大奖励指导教师的力度来提高训练质量[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针对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获得创新学分的情况,提出通过调整训练项目难度和内容来增加学生参与比例的创新学分制度[4];华北煤炭医学院的调查显示,男女生对创新的作用、态度和认识水平接近,但男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明显较高[5];申萍
等提出了创新计划项目与理论课相融合的教学模式[6];龙春先等提出“开放性实验”化的项目管理模式[7];齐迎春等认为,指导创新项目能使教师在近距离接触本科生的过程中吸收很多新思想,可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8]。
2012年笔者所在学校同济大学共资助170项校级SITP项目,每项资助1万元。材料学院特别资助项目“水泥混凝土轻舟”(以下简称“轻舟”),以每年一届的美国“中太平洋大学生土木国际比赛”为契机,由该院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的学生共同组团参加“土力学测试、桥梁设计、水泥轻舟、水泥保龄球”等多个项目的比赛,材料学院投入5万元支持由30多名学生组成的“轻舟队”开展相关研究和参赛轻舟的制作(其制作、展示和试航过程如图2,参赛现场如图3)。该项目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对SITP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和宣传作用。“轻舟队”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活动,如作品展示、参加校“龙舟赛”、发行“轻舟报”(如图4)、公开招募选拔队员等,学院配备多名专业教师指导开展系统试验和轻舟制作。队员反映在该项目中受益匪浅,其活动颇受学生欢迎,不仅队员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其研究动向、进展等也都成为其他学生关心的话题。
笔者曾连续多期指导SITP,现以土木工程材料类项目为例,就SITP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作用谈谈个人的体会和思考。
一、项目的开展
(一)项目的启动
目前,对学生介入和完成SITP最合理的时段还没有定论。同济大学最初规定本科生可以从二年级初开始申报,一般在三年级末结束;目前调整为学生从进校后即可参与SITP,仍以三年级末结
束为限。笔者常年担任兼职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认为从二年级初开始更为合理,因为新生对该项目的认识尚不成熟,过早介入反而会分散其主课学习的精力。从实施情况来看,新生的申报热情也不高。目前,同济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须完成2个学分的创新实践,其中,参与SITP是重要的得分途徑之一,所以,确实有少量新生提出相关要求。但是,由于新生面临全新而纷繁的大学生活,其自主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SITP内容一般都与专业有关,而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尚浅,并且部分学生进校后还有专业调整的可能性。而学生至二年级时专业选择基本确定,对项目的选择会更有针对性;而且此时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可以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同学间的了解此时更充分,对组织团队也会更有利。统计显示,一年级的同组队员多为同宿舍的同学,而二年级申报SITP的团队更多的是由跨班级、跨专业甚至跨学院的学生组成,这符合SITP倡导的多学科交叉的宗旨。
(二)项目的组织
同济大学的SITP由校学生处负责,具体由各学院学工办负责实施,其主要工作是项目组织,召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项目组织程序如图1,具体包括:
学工办定期向专业教师和学生征集项目(题目);学工办将征集到的项目汇总、分类,然后向学生发布;学生自由组合并选择项目,然后与提供项目的教师沟通,自选项目的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项目申报准备工作;
学工办召集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小组,评议各项目组学生代表的申请答辩,确定入选项目后提交至学校学生处,由学生处最终决定和公布资助项目名单;
指导教师通过网上财务系统监督资助经费的使用,学生报账时需要教师认可签字。
项目的层次分为市级、校级和院级,一般是资助力度递减,而项目数递增,但也可根据情况特殊对待。
(三)项目内容
由专业教师提供的项目一般都是其科研内容的一部分,具有较好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研究基础,通常还有研究生作为导师助手协助指导,项目的新颖性和科技水平也都经过一定的前期论证,是SITP的主要来源。
文章介绍了同济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ITP)的活动情况,具体以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SITP项目为例,分析了SITP活动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有益作用;认为学生通过SITP活动,能够提高在计算机知识、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英语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ITP);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V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9904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ITP)在各高校推广以来,其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得到广泛认同。同济大学材料学院2012年本科生免试入学研究生考核中,有25名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初选,经面试遴选最终录取的18名学生都参与过SITP,而落选的学生均未涉足该项目,其中不乏学习绩点排名非常靠前的学生。最近几年各高校推荐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学院的暑期夏令营,对入营学生情况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过SITP;此外,对申请出国深造学生情况的统计结果也表明,有参与SITP经历是申请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以上情况反映了SITP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由于SITP不同于本科毕业设计,更有别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因此,该项目的开展具有特殊性,各校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经验和体会。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以晶体生长实验为例,提出了在实验课程中开展创新训练项目的教学模式[1];刘升等以铸件成型实验为例,提出将创新项目与实验教学结合[2];北京邮电大学总结出“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的活动原则,并通过加大奖励指导教师的力度来提高训练质量[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针对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获得创新学分的情况,提出通过调整训练项目难度和内容来增加学生参与比例的创新学分制度[4];华北煤炭医学院的调查显示,男女生对创新的作用、态度和认识水平接近,但男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明显较高[5];申萍
等提出了创新计划项目与理论课相融合的教学模式[6];龙春先等提出“开放性实验”化的项目管理模式[7];齐迎春等认为,指导创新项目能使教师在近距离接触本科生的过程中吸收很多新思想,可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8]。
2012年笔者所在学校同济大学共资助170项校级SITP项目,每项资助1万元。材料学院特别资助项目“水泥混凝土轻舟”(以下简称“轻舟”),以每年一届的美国“中太平洋大学生土木国际比赛”为契机,由该院与土木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学院的学生共同组团参加“土力学测试、桥梁设计、水泥轻舟、水泥保龄球”等多个项目的比赛,材料学院投入5万元支持由30多名学生组成的“轻舟队”开展相关研究和参赛轻舟的制作(其制作、展示和试航过程如图2,参赛现场如图3)。该项目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对SITP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和宣传作用。“轻舟队”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活动,如作品展示、参加校“龙舟赛”、发行“轻舟报”(如图4)、公开招募选拔队员等,学院配备多名专业教师指导开展系统试验和轻舟制作。队员反映在该项目中受益匪浅,其活动颇受学生欢迎,不仅队员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其研究动向、进展等也都成为其他学生关心的话题。
笔者曾连续多期指导SITP,现以土木工程材料类项目为例,就SITP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作用谈谈个人的体会和思考。
一、项目的开展
(一)项目的启动
目前,对学生介入和完成SITP最合理的时段还没有定论。同济大学最初规定本科生可以从二年级初开始申报,一般在三年级末结束;目前调整为学生从进校后即可参与SITP,仍以三年级末结
束为限。笔者常年担任兼职班主任,比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认为从二年级初开始更为合理,因为新生对该项目的认识尚不成熟,过早介入反而会分散其主课学习的精力。从实施情况来看,新生的申报热情也不高。目前,同济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须完成2个学分的创新实践,其中,参与SITP是重要的得分途徑之一,所以,确实有少量新生提出相关要求。但是,由于新生面临全新而纷繁的大学生活,其自主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SITP内容一般都与专业有关,而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尚浅,并且部分学生进校后还有专业调整的可能性。而学生至二年级时专业选择基本确定,对项目的选择会更有针对性;而且此时学生已经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可以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同学间的了解此时更充分,对组织团队也会更有利。统计显示,一年级的同组队员多为同宿舍的同学,而二年级申报SITP的团队更多的是由跨班级、跨专业甚至跨学院的学生组成,这符合SITP倡导的多学科交叉的宗旨。
(二)项目的组织
同济大学的SITP由校学生处负责,具体由各学院学工办负责实施,其主要工作是项目组织,召集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项目组织程序如图1,具体包括:
学工办定期向专业教师和学生征集项目(题目);学工办将征集到的项目汇总、分类,然后向学生发布;学生自由组合并选择项目,然后与提供项目的教师沟通,自选项目的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项目申报准备工作;
学工办召集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小组,评议各项目组学生代表的申请答辩,确定入选项目后提交至学校学生处,由学生处最终决定和公布资助项目名单;
指导教师通过网上财务系统监督资助经费的使用,学生报账时需要教师认可签字。
项目的层次分为市级、校级和院级,一般是资助力度递减,而项目数递增,但也可根据情况特殊对待。
(三)项目内容
由专业教师提供的项目一般都是其科研内容的一部分,具有较好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研究基础,通常还有研究生作为导师助手协助指导,项目的新颖性和科技水平也都经过一定的前期论证,是SITP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