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概念为本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内容涉及面广,包含史事多,叙述简单精炼。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聚焦的问题。针对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李凯认为,最佳教学策略是:开展大概念的历史教学,既要遴选重点内容,更要把重点内容串联起来,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拥有上位观念[1]。这与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蘭宁所倡导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不谋而合。埃里克森、兰宁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它必须涵盖更有深度的、可迁移的理解”[2],历史学科的教学应当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为学生搭建“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理解其他类似事例的框架”[3],“帮助学生在相似的情景下发现规律和联系,提供复杂思考和理解的跳板”[4]。本文将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以概念为本的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萃取核心概念,确定教学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统称为“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设计出更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5]。教学主题也称“教学立意”,是统领一堂课的中心与灵魂,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的重要支点,扮演了一个衔接教育理念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纽带的角色[6]。在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模式下,教学主题的设计离不开核心概念的提取,而核心概念的提炼则又离不开对课标、教材的分析。
  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具体到本课而言,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二是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性:秦统一既有开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成就与经验,又有国家治理的历史教训。
  从教材上看,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述秦统一六国的军事成就、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第二子目从“不顾民意、大兴土木、征发繁重”,“控制思想、统制文化、焚书坑儒”,“奉法家学说为治国思想并实行严刑峻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述;第三子目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以及秦朝覆亡的主要过程。
  基于对课标、教材的分析,易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本课的核心概念。借鉴张禄佳、郑流爱的研究《国家认同:一种教材分析的视角——以统编初中历史教材
其他文献
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东卷)在引导中学语文走向真实阅读和强化考生思维逻辑训练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从近些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看,语文试题测试功能的区分愈来愈受到命题人的重视。整体上看,语文全卷六道大题,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检测功能。  第一大题共四道小题,被广大高三师生简称为“前四题”,它主要检测考生语音、词汇、病句辨析、语意连贯等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语文能力。第二道大题共七道小题,主
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的发展中,最弱势的一方就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扶贫讲过一句朴实的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非常切实,扶贫攻坚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新时代重要的发展目标。  本届论坛以“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聚焦扶贫
写作理论认为,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光有灵魂,不成人体;只有观点,也不成文章,古人在谈论文章时所说的“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就是强调材料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材料的储备与使用,十分重要。在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写作”部分中,基础等级的“内容充实”就与材料有很大关系,而发展等级更是直接提出“材料丰富、材料新鲜”的具体要求。素材原指尚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原始材料,我
目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已成为全国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具体的问题情境,因为它“就是在发现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上养成有效的、符合历史学基本规律和规范的心理活动习惯”[2]。下面以人民版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为例,就
這类试题在全国卷中偶尔会出现,题干中常含有come from或take from。解答这类题时要根据文章内容、文体特征或某些关键词去推断。  全国卷真题演练  阅读下列选段,从每题所给的A, B, 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2018年全国Ⅱ卷)Many of us love July because it’s the month when nature’s berries and st
要说高考语文试卷中最难解的题目,是非论述类文本的三道选择题不可的。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虽然只有三道题,9分分值,但是这三道题有阅读时间的限制,还要对位、比较,因此,考生费时费力却一题都做不对,所以,有考生自嘲:论述类文本选择题基本靠“蒙”。更有甚者,在比较选项的过程中,考生常常陷入无穷的纠结之中,只有极少部分考生,依靠大量的强化训练,熟能生巧地摸索出一套解题策略,即便如此,一不留神还会出错。  从考
试题选文呈放: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
内在理路(inner logic)一词由余英时先生最先提出,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内在逻辑和自身特点的主旨在氏著《朱熹的历史世界》等多部著作中多有体现。无独有偶,美国学者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所提到的“内部取向”一词也多有相似之处。就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演变这一历史而言,受西方刺激影响的“洋为中用”与对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古为今用”二者共存交互已然是学界的共识,但可惜的是
从2010年至2017年的全国高考题来看:历年来解三角形在全国卷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且“份量不少”,而在解三角形的求值、化简和证明等过程中,往往又会结合正、余弦及两角和差等有关公式,加上三角函数的公式众多,综合在一起,这就导致考生在备考时“无从下手”.因此备考时考生就要对有关公式理解深刻,要对解三角形的基本题型“心中有数”.因此考生要真正地突破解三角形的类型,就必须要熟练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历史教育不是“历史学的教育”,而是以人格为“总开关”,用历史帮助学习者健全成长的教育[1],尤其要关切生命意義。历史教育对“生命意义”的关切,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史实的考察反思个体生命的价值、社会和国家(民族)认同以及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本文以拓展课《舍身·觉民》为例,探讨以微观视角引导学生关切生命意义的价值意蕴。  一、立意:感悟辛亥英烈的家国情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