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内容涉及面广,包含史事多,叙述简单精炼。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聚焦的问题。针对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李凯认为,最佳教学策略是:开展大概念的历史教学,既要遴选重点内容,更要把重点内容串联起来,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拥有上位观念[1]。这与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蘭宁所倡导的“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不谋而合。埃里克森、兰宁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它必须涵盖更有深度的、可迁移的理解”[2],历史学科的教学应当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为学生搭建“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理解其他类似事例的框架”[3],“帮助学生在相似的情景下发现规律和联系,提供复杂思考和理解的跳板”[4]。本文将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以概念为本的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萃取核心概念,确定教学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统称为“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设计出更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5]。教学主题也称“教学立意”,是统领一堂课的中心与灵魂,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的重要支点,扮演了一个衔接教育理念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纽带的角色[6]。在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模式下,教学主题的设计离不开核心概念的提取,而核心概念的提炼则又离不开对课标、教材的分析。
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具体到本课而言,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二是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性:秦统一既有开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成就与经验,又有国家治理的历史教训。
从教材上看,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述秦统一六国的军事成就、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第二子目从“不顾民意、大兴土木、征发繁重”,“控制思想、统制文化、焚书坑儒”,“奉法家学说为治国思想并实行严刑峻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述;第三子目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以及秦朝覆亡的主要过程。
基于对课标、教材的分析,易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本课的核心概念。借鉴张禄佳、郑流爱的研究《国家认同:一种教材分析的视角——以统编初中历史教材
一、萃取核心概念,确定教学主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统称为“新课标”)指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设计出更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5]。教学主题也称“教学立意”,是统领一堂课的中心与灵魂,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的重要支点,扮演了一个衔接教育理念与历史学科教学的纽带的角色[6]。在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模式下,教学主题的设计离不开核心概念的提取,而核心概念的提炼则又离不开对课标、教材的分析。
课标要求是: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具体到本课而言,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二是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性:秦统一既有开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成就与经验,又有国家治理的历史教训。
从教材上看,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讲述秦统一六国的军事成就、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第二子目从“不顾民意、大兴土木、征发繁重”,“控制思想、统制文化、焚书坑儒”,“奉法家学说为治国思想并实行严刑峻法”三个方面进行讲述;第三子目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以及秦朝覆亡的主要过程。
基于对课标、教材的分析,易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本课的核心概念。借鉴张禄佳、郑流爱的研究《国家认同:一种教材分析的视角——以统编初中历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