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當汉朝军队对匈奴发起最后一击时,罗马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这竟然会在200多年后成为他们的噩梦。
东汉永元三年,汉朝大将窦宪率领大军再次出击,并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这场持续200多年的战争,最终以汉朝的胜利告终,协助汉朝在背后战胜强敌的秘密武器是——气候变化。
此前,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在剧烈的气候变化和灾害打击下,匈奴随后内部分裂为南北匈奴,到了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已难以支撑,不得不向东汉称臣乞求救济。
从大气候而言,地球存在大冰期与小冰期的间隔,在小冰期之中,还存在与暖湿气候相间隔的冷期,从公元0年开始,新千年的第一个冷期光临了北亚大地。
随着冷期的降临,蒙古高原的气候不断剧烈演化,先是不断发生旱灾,旱灾之后是接连而至的蝗灾和饥荒。到了东汉明帝章和三年,“北(匈奴)虏大乱,加以饥蝗,降者前后而至。”
对于匈奴来说,在汉帝国持续200多年的打击下,加上自东汉初期开始的剧烈变化,眼下,他们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昔日“控弦三十万,牛羊无数”的强盛局面一去不返。
在气候变化和汉帝国的双重强势打击下,在历经公元91年的最后一次大战后,北匈奴一部分南下投降汉朝,一部分则向西逃窜,导致蒙古高原一度出现“漠北地空”的局面。
向西迁徙的北匈奴人,逃至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一带,经过200年的休养生息,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向西方发起了进攻,先是将阿兰人驱赶到西边,从而打翻了摧毁罗马帝国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在匈奴人的打击下,阿兰人被迫向西迁徙将东哥特人赶到西边,东哥特人又将西哥特人赶到西边,西哥特人则向西迁徙到意大利。
当时,由于气候长期偏冷,多瑙河和莱茵河经常封冻,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成为不设防地带,在大量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这些彪悍善战的蛮族骑兵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越过冰河,并屡屡击败罗马帝国的大军,并最终在公元476年彻底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此后,欧洲进入了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
追究这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根源,则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北匈奴部落的持续打击。可以说,正是干旱和严寒,从东到西彻底摧毁了北匈奴和西罗马帝国。
中原大乱
在这场从公元0年开始预演的气候变化中,到了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开始接踵而至,从公元181年开始至公元540年,中原开始进入了新千年的第一个冷期,从而使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汉末魏晋南北朝乱世。
掀起这场暴乱的是东汉末年开始的黄巾军起义。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在连年的大旱、庄稼绝收和瘟疫之后,太平道教主张角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谶纬传言下发起了黄巾大起义,从而掀开了此后300多年乱世的序幕。
对于这场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冷期,当时人也留下了大量的记载。
三国时代以后,曹魏黄初六年,魏文帝曹丕亲自率领水军循涡水入淮水,不料当时天气大寒,淮河在历史上竟然第一次出现了结冰的记载,“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到了东晋成帝咸康二年,由于渤海严寒,出现了大规模结冰,前燕慕容[光][皇]甚至率领数万大军踏着海冰、越过渤海讨伐慕容仁,当时,从昌黎海岸(今辽宁锦州市)到今天的山东营口一带的渤海海面全部结冰,因此才能承载数万大军步行穿越。
根据北魏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华北地区物候现象和农作物生长时间,均比现在晚了15-28天,而当时要到农历三月桃花才开,一月之后枣树生叶,与今天对照,整整迟了一个月的时间。
据统计,从三国初年到两晋的200年间,今天的中国区域出现的严寒灾害次数就有46次之多。在这种持续数百年的严酷自然灾害影响下,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和侵袭历程。
西晋覆灭
气候变化,最终也成为毁灭西晋王朝的重要推手。
早在曹魏时期,严重旱灾就已开始频繁侵袭中华大地。司马家族篡魏后,从西晋初年到东晋初年的公元271年到337年的短短67年间,中华大地上有超过半数的年头(35年)发生旱灾。
在残酷的气候变化和大规模旱灾下,西晋政府不得已甚至允许民众进行人口买卖,以解决民众的谋生问题,到了西晋永宁元年(301年)“自夏及秋,青、徐、幽、并四州旱。十二月,又郡国十二旱。”
大旱之后,往往伴随着蝗灾。从西晋惠帝永宁元年到东晋元帝太兴二年,19年间共发生了10次大规模蝗灾,其中西晋怀帝永嘉四年的蝗灾更是遍及整个北方地区,甚至出现连牛马身上的毛都被蝗虫吃掉了。
在这种残酷的局面下,毁灭西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悄然来临。
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有史记载以来的一件千古奇事,由于长期大旱,当年夏天,长江、黄河、汉江、洛水水流竟然接近枯竭,水量少到人可以涉水而过,“江、汉、河、洛皆干涸可涉”。
就在长江、黄河濒临枯竭的这一年,刘渊利用西晋政权失去大江大河等天然屏障的千载良机,倾巢而出先后击败晋军,轻易突破了黄河天险,“败王师于河南”。
在旱灾与蝗灾和内乱的交替打击下,西晋整个社会组织也随之解体,长江、黄河枯竭的第三年,西晋永嘉五年,刘渊之子刘聪又派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兵攻晋,并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当年,刘聪军队最终攻破洛阳,并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
至大者唯天。窥探历史暗藏的奥秘,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中国历史的又一履程。
东汉永元三年,汉朝大将窦宪率领大军再次出击,并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匈奴。这场持续200多年的战争,最终以汉朝的胜利告终,协助汉朝在背后战胜强敌的秘密武器是——气候变化。
此前,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在剧烈的气候变化和灾害打击下,匈奴随后内部分裂为南北匈奴,到了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已难以支撑,不得不向东汉称臣乞求救济。
从大气候而言,地球存在大冰期与小冰期的间隔,在小冰期之中,还存在与暖湿气候相间隔的冷期,从公元0年开始,新千年的第一个冷期光临了北亚大地。
随着冷期的降临,蒙古高原的气候不断剧烈演化,先是不断发生旱灾,旱灾之后是接连而至的蝗灾和饥荒。到了东汉明帝章和三年,“北(匈奴)虏大乱,加以饥蝗,降者前后而至。”
对于匈奴来说,在汉帝国持续200多年的打击下,加上自东汉初期开始的剧烈变化,眼下,他们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昔日“控弦三十万,牛羊无数”的强盛局面一去不返。
在气候变化和汉帝国的双重强势打击下,在历经公元91年的最后一次大战后,北匈奴一部分南下投降汉朝,一部分则向西逃窜,导致蒙古高原一度出现“漠北地空”的局面。
向西迁徙的北匈奴人,逃至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一带,经过200年的休养生息,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向西方发起了进攻,先是将阿兰人驱赶到西边,从而打翻了摧毁罗马帝国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在匈奴人的打击下,阿兰人被迫向西迁徙将东哥特人赶到西边,东哥特人又将西哥特人赶到西边,西哥特人则向西迁徙到意大利。
当时,由于气候长期偏冷,多瑙河和莱茵河经常封冻,罗马帝国的北方边界成为不设防地带,在大量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这些彪悍善战的蛮族骑兵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易越过冰河,并屡屡击败罗马帝国的大军,并最终在公元476年彻底摧毁了西罗马帝国,此后,欧洲进入了长达1000年的中世纪。
追究这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根源,则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北匈奴部落的持续打击。可以说,正是干旱和严寒,从东到西彻底摧毁了北匈奴和西罗马帝国。
中原大乱
在这场从公元0年开始预演的气候变化中,到了东汉末年,大规模的气候变化开始接踵而至,从公元181年开始至公元540年,中原开始进入了新千年的第一个冷期,从而使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汉末魏晋南北朝乱世。
掀起这场暴乱的是东汉末年开始的黄巾军起义。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在连年的大旱、庄稼绝收和瘟疫之后,太平道教主张角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谶纬传言下发起了黄巾大起义,从而掀开了此后300多年乱世的序幕。
对于这场从东汉末年开始的冷期,当时人也留下了大量的记载。
三国时代以后,曹魏黄初六年,魏文帝曹丕亲自率领水军循涡水入淮水,不料当时天气大寒,淮河在历史上竟然第一次出现了结冰的记载,“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到了东晋成帝咸康二年,由于渤海严寒,出现了大规模结冰,前燕慕容[光][皇]甚至率领数万大军踏着海冰、越过渤海讨伐慕容仁,当时,从昌黎海岸(今辽宁锦州市)到今天的山东营口一带的渤海海面全部结冰,因此才能承载数万大军步行穿越。
根据北魏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华北地区物候现象和农作物生长时间,均比现在晚了15-28天,而当时要到农历三月桃花才开,一月之后枣树生叶,与今天对照,整整迟了一个月的时间。
据统计,从三国初年到两晋的200年间,今天的中国区域出现的严寒灾害次数就有46次之多。在这种持续数百年的严酷自然灾害影响下,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和侵袭历程。
西晋覆灭
气候变化,最终也成为毁灭西晋王朝的重要推手。
早在曹魏时期,严重旱灾就已开始频繁侵袭中华大地。司马家族篡魏后,从西晋初年到东晋初年的公元271年到337年的短短67年间,中华大地上有超过半数的年头(35年)发生旱灾。
在残酷的气候变化和大规模旱灾下,西晋政府不得已甚至允许民众进行人口买卖,以解决民众的谋生问题,到了西晋永宁元年(301年)“自夏及秋,青、徐、幽、并四州旱。十二月,又郡国十二旱。”
大旱之后,往往伴随着蝗灾。从西晋惠帝永宁元年到东晋元帝太兴二年,19年间共发生了10次大规模蝗灾,其中西晋怀帝永嘉四年的蝗灾更是遍及整个北方地区,甚至出现连牛马身上的毛都被蝗虫吃掉了。
在这种残酷的局面下,毁灭西晋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悄然来临。
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有史记载以来的一件千古奇事,由于长期大旱,当年夏天,长江、黄河、汉江、洛水水流竟然接近枯竭,水量少到人可以涉水而过,“江、汉、河、洛皆干涸可涉”。
就在长江、黄河濒临枯竭的这一年,刘渊利用西晋政权失去大江大河等天然屏障的千载良机,倾巢而出先后击败晋军,轻易突破了黄河天险,“败王师于河南”。
在旱灾与蝗灾和内乱的交替打击下,西晋整个社会组织也随之解体,长江、黄河枯竭的第三年,西晋永嘉五年,刘渊之子刘聪又派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兵攻晋,并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当年,刘聪军队最终攻破洛阳,并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3万余人。
至大者唯天。窥探历史暗藏的奥秘,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中国历史的又一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