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然而,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经常会忽略这一点,教学总是侧重于信息能力的培养上。其实,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还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任。为此,我详细分析了教材,找到了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点,并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之中。
一、补充深掘教材,培养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许多发明都是世界第一,然而,计算机技术却是外国领先。比如,在《认识计算机》一课中,教材在介绍计算机硬件时,大多列举了国外的产品,像INTER的中央处理器(CPU)、希捷的硬盘等。其实,我国计算机领域也有着非常值得自豪的产品,我收集了像中国的龙芯(CPU)、领先世界的万亿次级的超级计算机、联想的PC在世界的占有份额、世界电子生产基地东莞的富士康等。通过详细图片和网络资料的展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虽然计算机起步比美国要晚几十年,但是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现在已经逐步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国外发达国家。顿时,学生们的爱国情油然而生,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好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国家增光添彩。
在上《电脑的本领和家史》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两个材料:1、算盘对早期计算器的影响。从中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敬佩之情:最早的东西还是在中国。2、早在1958年,国防科大的前身“哈军工”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正是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与勉励,使我国的巨型机技术不断迈上了新台阶。1976年,美国克雷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达每秒2.5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我国从1995年才开始研发超级计算机,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超过了美国:在2010年10月最新统计数据中,天津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天河一号系统已经安装完毕,速度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计算机快30%,速度达到每秒2.5千万亿次运算。这样的一组数据,使学生们倍感自豪: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也一定能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不断学习创新,让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将爱国情结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而且要能广泛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要做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要见缝插针、点滴渗透,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正视存在差距,培养爱国信念
我国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确实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这一差距做文章,从差距中更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信念。比如,在教学《我们的新朋友WINDOWS操作系统》一课,我先让学生区分清楚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知道了计算机光有硬件还不行,必须有软件的运行才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不然计算机就成了一堆笨重的机器。WINDOWS就是支持计算机运行的主要平台,其他软件都在WINDOWS中运行和发挥效能,所以我们称之为操作系统,是每台计算机必不可少的部分。至此,学生都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强悍感到惊叹,更佩服微软公司及比尔·盖茨的过人智慧。接下来,我和学生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台联想电脑售价为四千元,其中就必须支付给微软公司两百元左右,用于购买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联想2011年全年计算机销售量4570 万台,那就需要支付给微软约91.4亿元的软件费。学生们都惊呆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凭什么需要支付这么多钱给微软呢?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研发出能够完全替代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软件。有学生感慨地说:“终有一天,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不能一直让外国人这样轻易地拿走我们国家的劳动财富。”我们的社会就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只有学好本领才能立于世界之先,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这样一次计算,对学生的思想促动令我兴奋,将我们现有的技术差距转化成了促进学生立志求学、强大祖国的信念和动力。
三、分组合作活动,深化爱国豪情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查找信息是一项基本能力。我组织开展了分组搜索竞赛活动,在小组竞赛中带给学生一次次震撼人心的爱国教育。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搜索竞赛题:2011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有序地分工合作。在搜索和阅读这些感人事迹的同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次洗礼。然后,再开展小组汇报评比,又一次让全班学生一起聆听和感受祖国有这么多可敬可爱的人。这样的课堂不是说教,而是一次自觉的心灵感动和思想升华。
信息技术课堂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使课堂更具色彩和魅力,这样的课堂更像是一方鲜活的爱国情感体验的基地。借助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有优势,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社会现实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升腾起爱国情结。
(责编 刘宇帆)
一、补充深掘教材,培养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许多发明都是世界第一,然而,计算机技术却是外国领先。比如,在《认识计算机》一课中,教材在介绍计算机硬件时,大多列举了国外的产品,像INTER的中央处理器(CPU)、希捷的硬盘等。其实,我国计算机领域也有着非常值得自豪的产品,我收集了像中国的龙芯(CPU)、领先世界的万亿次级的超级计算机、联想的PC在世界的占有份额、世界电子生产基地东莞的富士康等。通过详细图片和网络资料的展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虽然计算机起步比美国要晚几十年,但是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现在已经逐步赶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过了国外发达国家。顿时,学生们的爱国情油然而生,纷纷表示一定要认真学好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国家增光添彩。
在上《电脑的本领和家史》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两个材料:1、算盘对早期计算器的影响。从中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先产生敬佩之情:最早的东西还是在中国。2、早在1958年,国防科大的前身“哈军工”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正是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与勉励,使我国的巨型机技术不断迈上了新台阶。1976年,美国克雷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运算速度达每秒2.5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我国从1995年才开始研发超级计算机,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超过了美国:在2010年10月最新统计数据中,天津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的天河一号系统已经安装完毕,速度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计算机快30%,速度达到每秒2.5千万亿次运算。这样的一组数据,使学生们倍感自豪: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也一定能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不断学习创新,让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
将爱国情结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吃透教材,而且要能广泛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要做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要见缝插针、点滴渗透,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正视存在差距,培养爱国信念
我国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确实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这一差距做文章,从差距中更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信念。比如,在教学《我们的新朋友WINDOWS操作系统》一课,我先让学生区分清楚计算机软、硬件的关系,知道了计算机光有硬件还不行,必须有软件的运行才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不然计算机就成了一堆笨重的机器。WINDOWS就是支持计算机运行的主要平台,其他软件都在WINDOWS中运行和发挥效能,所以我们称之为操作系统,是每台计算机必不可少的部分。至此,学生都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强悍感到惊叹,更佩服微软公司及比尔·盖茨的过人智慧。接下来,我和学生们算了一笔账:如果一台联想电脑售价为四千元,其中就必须支付给微软公司两百元左右,用于购买WINDOWS操作系统软件。联想2011年全年计算机销售量4570 万台,那就需要支付给微软约91.4亿元的软件费。学生们都惊呆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凭什么需要支付这么多钱给微软呢?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研发出能够完全替代WINDOWS操作系统的系统软件。有学生感慨地说:“终有一天,我们能够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不能一直让外国人这样轻易地拿走我们国家的劳动财富。”我们的社会就是知识竞争的社会,只有学好本领才能立于世界之先,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这样一次计算,对学生的思想促动令我兴奋,将我们现有的技术差距转化成了促进学生立志求学、强大祖国的信念和动力。
三、分组合作活动,深化爱国豪情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查找信息是一项基本能力。我组织开展了分组搜索竞赛活动,在小组竞赛中带给学生一次次震撼人心的爱国教育。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搜索竞赛题:2011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有序地分工合作。在搜索和阅读这些感人事迹的同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次洗礼。然后,再开展小组汇报评比,又一次让全班学生一起聆听和感受祖国有这么多可敬可爱的人。这样的课堂不是说教,而是一次自觉的心灵感动和思想升华。
信息技术课堂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使课堂更具色彩和魅力,这样的课堂更像是一方鲜活的爱国情感体验的基地。借助信息技术课堂的特有优势,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社会现实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升腾起爱国情结。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