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我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往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去字或者读不通顺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首先要他们自己小声朗读一遍,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要朗读好一篇课文,最起码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与此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就是不要拿腔拿调,即不要唱读,这个问题从一年级学习拼音后就要注意,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
二、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到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分析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
1.学生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的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打下基础。
2.教师讲。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往往能使学生更容易领悟到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中心思想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
3.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的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三、多样赛读、调动兴趣
我在这里说的是相互比较,這分为:
1.老师和学生的比较。比如读课文《蘑菇该奖给谁》文中,小白兔难为情说的那句话,首先,我们让学生去读,一般来说,学生很难把难为情那种语气读出来。接下来,我们老师就要读了,当我们读完的时候,然后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那我们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在这里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我们的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协同解决问题。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我们说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当然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可以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同一个自然段,或者就直接在课堂上举行朗读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不足,以及读得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还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这种方法,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应用,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朗读的积极性特别高,而且把握朗读感情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是也不能忽略老师指导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对学生很多地方难以把握感情的,要有耐心地加以指导。
四、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比赛谁读得更有感情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五、读后评议、有效提高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一、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往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出现加字、去字或者读不通顺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首先要他们自己小声朗读一遍,熟悉课文的整体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要朗读好一篇课文,最起码要读得准确,读得流畅。
与此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就是不要拿腔拿调,即不要唱读,这个问题从一年级学习拼音后就要注意,一旦形成定势就很难改变。
二、读悟结合、相互促进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到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分析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
1.学生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的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打下基础。
2.教师讲。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启发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往往能使学生更容易领悟到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中心思想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
3.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的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三、多样赛读、调动兴趣
我在这里说的是相互比较,這分为:
1.老师和学生的比较。比如读课文《蘑菇该奖给谁》文中,小白兔难为情说的那句话,首先,我们让学生去读,一般来说,学生很难把难为情那种语气读出来。接下来,我们老师就要读了,当我们读完的时候,然后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那我们接着问:“那你们应该怎么改正过来?”在这里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我们的新课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让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然后协同解决问题。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我们说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当然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可以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同一个自然段,或者就直接在课堂上举行朗读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不足,以及读得好的地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还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这种方法,笔者经常在课堂上应用,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朗读的积极性特别高,而且把握朗读感情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是也不能忽略老师指导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对学生很多地方难以把握感情的,要有耐心地加以指导。
四、多种练习、读有提高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比赛谁读得更有感情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五、读后评议、有效提高
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朗读的好坏不是单纯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时经过自己刻苦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好。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