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下面,笔者簡单论述小学科学教学,从课前合作、课堂上合作、课后合作等几个方面论述合作学习开展的主要策略。
一、课前合作学习,初步把握学习内容
课前的合作学习,往往被教师们忽视。凡事预则立。生物虽然在小学被视为小科,被师生们所忽视,而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应从小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应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课型中,课前预习中的合作,也不容忽视。
如三上的《玩具里的科学》(青岛版小学《科学》,下同)的预习前,设计预习学案,呈现给学生玩具机器人、玩具飞机、玩具赛车、玩具坦克、玩具滑板车等图片,然后提出任务:
(1)仔细观察玩具有什么特点?
(2)这些玩具可以怎么玩?
(3)怎样玩得更有趣?
(4)怎样玩得有创意?
(5)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这些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学习能力。教师再提出探究性的预习任务:吹泡泡,我们最喜欢玩的游戏,那么,泡泡的水的制作你会吗?问问家长或者和同学交流一下,写出泡泡水制作的方法。课前对这些内容初步了解,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埋下伏笔。
二、课堂上合作探究,构建互动课堂
课堂上的合作互动主要在以下环节中开展:
1.预习成果合作交流,强化预习效果
课堂之初,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对课前预习进行交流,展示预习成果,强化预习效果。
如《它们都是鸟》的课堂之初,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鸟”的谜面说出来,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谜底。让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鸟有哪些特点?繁殖方式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不会飞鸟的有哪些?会飞的鸟有哪些?蝙蝠是不是鸟?
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不仅能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互问问答,也相互补充、彼此借鉴,深化预习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都有重点、难点,针对重点和难点,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自主解决重点、克服难点。
如,《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自然现象,如不明飞行物、火山运动、壮观的火山岛、珍贵的间蜂猴、美丽的含羞草等情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境畅所欲言,谈谈对含羞草、UFO、火山运动、间蜂猴等的认识和了解,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3.设计探究问题,促进合作探究
科学本身是探究性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活动或者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如《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笔者呈现种子发芽长成幼苗、食物长霉、大雁迁徙等情景后,给学生概括“科学”的概念,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自然现象,交流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让学生在水杯里放一个小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在水里的现象,和金鱼在水中是如何浮沉的进行相比,说说二者的浮沉是否相同;让学生做个“喷泉实验”,先预测可能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再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科学是预测、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观察、分析和探究。探究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学习科学、爱上科学打开一扇窗。
三、课后合作,深化科学的探究学习
科学因学科特点,在素质教育为主体的今天,仍然备受歧视,一周一节、两节课后,作业也没有,即使有也是要求背诵概念、现象、结果,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作业以知识为主,抑制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布置合作探究的课外作业,布置以实验,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又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中的一些学习知识、科学实验、科学现象不是课堂上能实现的,如“种子的发芽”等,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课堂上的40分钟太短,课后的自主观察、自主探究尤显重要。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的开展,或者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等,不断激发对生物的兴趣,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它们都是鸟》的教学后,倡导学生课后写一份保护鸟儿的倡议书;查阅资料,了解鸟儿飞翔时的特点;《玩具里的科学》的教学,启发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小小发明师”“小设计师”,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把想法写出来,或者画出来,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成员可以集思广益,下节课展示,比比哪个小组设计或者改进的更具科学性、最新颖;学习《蚂蚁》后,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观察蚂蚁、蜜蜂以及蝴蝶的主要特征,并进行记录;教学《谁的本领大》之后,课后让学生4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铁钉、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铅笔、橡胶管、棉线、铁丝、橡皮筋等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并记录结果,再小组搜集资料进行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导体能导电,那么绝缘体就没用了吗?他们俩谁的本领大?《认识岩石》的教学后,课后让学生采集一些岩石,做一个岩石标本,用学到的知识对搜集来的岩石进行分类。《我们的呼吸》教学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先收集呼出的气体,设计实验验证呼出的气体是CO2,课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调查生活中危害我们呼吸器官的因素有哪些,并提出保护呼吸器官的科学建议……
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不仅强化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更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总之,小学合作是新课改下的新的学习方式,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和探究,在合作中提高和进步,小组合作让科学教学换发生机和活力。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使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课前合作学习,初步把握学习内容
课前的合作学习,往往被教师们忽视。凡事预则立。生物虽然在小学被视为小科,被师生们所忽视,而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应从小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应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课型中,课前预习中的合作,也不容忽视。
如三上的《玩具里的科学》(青岛版小学《科学》,下同)的预习前,设计预习学案,呈现给学生玩具机器人、玩具飞机、玩具赛车、玩具坦克、玩具滑板车等图片,然后提出任务:
(1)仔细观察玩具有什么特点?
(2)这些玩具可以怎么玩?
(3)怎样玩得更有趣?
(4)怎样玩得有创意?
(5)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这些问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学习能力。教师再提出探究性的预习任务:吹泡泡,我们最喜欢玩的游戏,那么,泡泡的水的制作你会吗?问问家长或者和同学交流一下,写出泡泡水制作的方法。课前对这些内容初步了解,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埋下伏笔。
二、课堂上合作探究,构建互动课堂
课堂上的合作互动主要在以下环节中开展:
1.预习成果合作交流,强化预习效果
课堂之初,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对课前预习进行交流,展示预习成果,强化预习效果。
如《它们都是鸟》的课堂之初,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鸟”的谜面说出来,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谜底。让学生相互提问和回答:鸟有哪些特点?繁殖方式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不会飞鸟的有哪些?会飞的鸟有哪些?蝙蝠是不是鸟?
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不仅能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互问问答,也相互补充、彼此借鉴,深化预习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都有重点、难点,针对重点和难点,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自主解决重点、克服难点。
如,《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自然现象,如不明飞行物、火山运动、壮观的火山岛、珍贵的间蜂猴、美丽的含羞草等情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境畅所欲言,谈谈对含羞草、UFO、火山运动、间蜂猴等的认识和了解,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3.设计探究问题,促进合作探究
科学本身是探究性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探究活动或者探究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如《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笔者呈现种子发芽长成幼苗、食物长霉、大雁迁徙等情景后,给学生概括“科学”的概念,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自然现象,交流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让学生在水杯里放一个小乒乓球,观察乒乓球在水里的现象,和金鱼在水中是如何浮沉的进行相比,说说二者的浮沉是否相同;让学生做个“喷泉实验”,先预测可能看到什么现象,然后再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科学是预测、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观察、分析和探究。探究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学习科学、爱上科学打开一扇窗。
三、课后合作,深化科学的探究学习
科学因学科特点,在素质教育为主体的今天,仍然备受歧视,一周一节、两节课后,作业也没有,即使有也是要求背诵概念、现象、结果,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作业以知识为主,抑制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布置合作探究的课外作业,布置以实验,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又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中的一些学习知识、科学实验、科学现象不是课堂上能实现的,如“种子的发芽”等,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课堂上的40分钟太短,课后的自主观察、自主探究尤显重要。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实验观察和实验的开展,或者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等,不断激发对生物的兴趣,综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它们都是鸟》的教学后,倡导学生课后写一份保护鸟儿的倡议书;查阅资料,了解鸟儿飞翔时的特点;《玩具里的科学》的教学,启发学生当一回“小科学家”“小小发明师”“小设计师”,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把想法写出来,或者画出来,小组合作设计,小组成员可以集思广益,下节课展示,比比哪个小组设计或者改进的更具科学性、最新颖;学习《蚂蚁》后,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观察蚂蚁、蜜蜂以及蝴蝶的主要特征,并进行记录;教学《谁的本领大》之后,课后让学生4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铁钉、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铅笔、橡胶管、棉线、铁丝、橡皮筋等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并记录结果,再小组搜集资料进行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导体能导电,那么绝缘体就没用了吗?他们俩谁的本领大?《认识岩石》的教学后,课后让学生采集一些岩石,做一个岩石标本,用学到的知识对搜集来的岩石进行分类。《我们的呼吸》教学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先收集呼出的气体,设计实验验证呼出的气体是CO2,课后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调查生活中危害我们呼吸器官的因素有哪些,并提出保护呼吸器官的科学建议……
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不仅强化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更利于科学素养的形成。
总之,小学合作是新课改下的新的学习方式,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习和探究,在合作中提高和进步,小组合作让科学教学换发生机和活力。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使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