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式理论对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基于图式理论,论述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功能与评价方式。
[关键词]图式理论;阅读教学;价值功能;评价方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40
1 图式理论的概念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的模块或单元,是所有信息加工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大脑中储存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分成单元、组成模块和构成系统,这类单元、模块和系统就称为图式。[1]人们需要利用脑海中存储的图式去接受外部信息,并按照图式去处理这些信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必须拥有相匹配的图式。人们脑海中存储的图式越齐全,接受新的信息、新的图式就越容易,阅读的效率自然就越高,反之假如缺少对应的图式支撑,就会很难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思维刚萌芽的小学生来说,其图式也位于一个初步产生和逐渐完善的阶段,教师要使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所进步,首先应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相关图式,可见图式理论对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功能
2.1 预测功能
预测功能是图式理论中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它贯穿于整个信息传达接受环节中。[2]预测是接受信息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利用预测功能将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在预测功能作用下,学生在接受某一图式时,对构成该图式的各模块、单元的预测与本人头脑中的认知经验相一致。随着外界信息的不断传递,相对应的图式空缺逐渐得到补充,从而完善大脑中的图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本中生平背景、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等因素对于学生阅读所产生的影响,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背景知识,把文本材料内化为自身经验图式的构建。根据预测功能可知,如果文本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将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理解以及阅读效率。
2.2 选择功能
选择功能是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从外部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时有所选择,一方面是在预期功能下验证性选择外部图式,另一方面是选择外部信息的整合重点,从而归纳到已有的图式体系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较高的层次,教师应结合“从下到上”与“从上到下”这两种形式。[3] “从下到上”指阅读过程中将文本材料按一定逻辑顺序,让读者被动地对语义单位到整个段落进行解码的过程。“从上到下”则是指阅读时读者将大脑中现有的语言、知识、目的、态度等带入本文中,与文本交流从而获得理解与收获的过程。针对这两种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小学生的经验水平与发展特点,包括是否熟悉文本材料,是否具有相应的图式等,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2.3 理解功能
理解功能指阅读文本中的信息传递到学生大脑后会与已储存的图式产生联系,使学生利用已储存的图式来顺应新图式以及革新旧图式,从而帮助理解新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习得的经验是学生知识模块的发端,并且在学习积累的图式作用下不断发展,自然习得的图式是学习积累的图式的初始点,通过阅读理解阶段,利用同化和顺应功能,最终使自然习得的图式发生转变,产生新的图式。因此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经验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完善认知模块和阅读图式,并且更新图式,进行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序化的循环过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从简单、低级的图式递进到复杂、高级的图式,从而实现理解功能。
3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评价方式
3.1 书面评价
教师必须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检测学生的图式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作出评价,书面评价是最常见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采用书面评价时应注重评价的实效性和可信性。[4]实效性是指评价方式可以准确评价出所要评价的事物的水平。进行阅读教学时,实效性是对学生现状的评价能否与阅读教学预期的要求相同。因此在书面评价时,教师要确保评价的实效性就应注重评价问题所规定的学生行为与教学目标中制定的行为保持一致。同时编写评价问题的时间应放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学实践之前,才能让评价问题符合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相应图式。可信性是指重复评价同一事物时,所得出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它关系到评价是否准确可信。因此,在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保评价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降低主观臆断的影响,用科学合理的评价问题和准确清晰的评价语言来评价。
3.2 随堂评价
随堂评价虽然不及书面评价的科学性、严谨性,但它也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之一。与书面评价相比,随堂评价应更注意灵活自由性,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上。[5]它属于教学实践中的阶段性评价,让教师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灵活调整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随堂评价,教师能够清晰地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是否具有相应的图式,是否对文本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把握。及时的随堂评价将会初步预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图式,经过深入讲解文本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图式掌握作出最终评价。并且同时教师在今后相关图式的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就类似问题再进行提问,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大脑中是否已建立起相应的图式。
3.3 报告评价
根据图式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评价不应仅局限在课堂内,课外阅读也是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课外阅读可以激活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习得的阅读图式,让图式不断联系、完善,从而提升阅读效率与能力。读书报告是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之一。对于处于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读书报告在形式上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读后感交流会、读书笔记展、优秀手抄报园地等。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专题来进行阅读报告,学生不仅要简述阅读内容,而且也要分享阅读的感悟体会。针对学生报告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评价,确保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新的图式,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4 结 论
综上可知,图式理论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图式,发挥其价值功能,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逐渐完善阅读图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谭文丽.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7-70.
[3]黄立宇.图式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作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122-124.
[4]彭晖.利用图式优化语文阅读教学[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3):62-64.
[5]黄小元.刍议图式理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6):70.
[关键词]图式理论;阅读教学;价值功能;评价方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240
1 图式理论的概念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是一种认知的模块或单元,是所有信息加工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大脑中储存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分成单元、组成模块和构成系统,这类单元、模块和系统就称为图式。[1]人们需要利用脑海中存储的图式去接受外部信息,并按照图式去处理这些信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必须拥有相匹配的图式。人们脑海中存储的图式越齐全,接受新的信息、新的图式就越容易,阅读的效率自然就越高,反之假如缺少对应的图式支撑,就会很难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思维刚萌芽的小学生来说,其图式也位于一个初步产生和逐渐完善的阶段,教师要使他们的阅读水平有所进步,首先应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相关图式,可见图式理论对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功能
2.1 预测功能
预测功能是图式理论中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它贯穿于整个信息传达接受环节中。[2]预测是接受信息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利用预测功能将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在预测功能作用下,学生在接受某一图式时,对构成该图式的各模块、单元的预测与本人头脑中的认知经验相一致。随着外界信息的不断传递,相对应的图式空缺逐渐得到补充,从而完善大脑中的图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本中生平背景、段落结构、修辞手法等因素对于学生阅读所产生的影响,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背景知识,把文本材料内化为自身经验图式的构建。根据预测功能可知,如果文本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将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理解以及阅读效率。
2.2 选择功能
选择功能是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从外部接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时有所选择,一方面是在预期功能下验证性选择外部图式,另一方面是选择外部信息的整合重点,从而归纳到已有的图式体系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较高的层次,教师应结合“从下到上”与“从上到下”这两种形式。[3] “从下到上”指阅读过程中将文本材料按一定逻辑顺序,让读者被动地对语义单位到整个段落进行解码的过程。“从上到下”则是指阅读时读者将大脑中现有的语言、知识、目的、态度等带入本文中,与文本交流从而获得理解与收获的过程。针对这两种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小学生的经验水平与发展特点,包括是否熟悉文本材料,是否具有相应的图式等,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2.3 理解功能
理解功能指阅读文本中的信息传递到学生大脑后会与已储存的图式产生联系,使学生利用已储存的图式来顺应新图式以及革新旧图式,从而帮助理解新的信息。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习得的经验是学生知识模块的发端,并且在学习积累的图式作用下不断发展,自然习得的图式是学习积累的图式的初始点,通过阅读理解阶段,利用同化和顺应功能,最终使自然习得的图式发生转变,产生新的图式。因此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经验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完善认知模块和阅读图式,并且更新图式,进行同化、顺应、再同化、再顺序化的循环过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从简单、低级的图式递进到复杂、高级的图式,从而实现理解功能。
3 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评价方式
3.1 书面评价
教师必须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检测学生的图式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阅读情况作出评价,书面评价是最常见的一种评价方式。教师采用书面评价时应注重评价的实效性和可信性。[4]实效性是指评价方式可以准确评价出所要评价的事物的水平。进行阅读教学时,实效性是对学生现状的评价能否与阅读教学预期的要求相同。因此在书面评价时,教师要确保评价的实效性就应注重评价问题所规定的学生行为与教学目标中制定的行为保持一致。同时编写评价问题的时间应放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学实践之前,才能让评价问题符合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相应图式。可信性是指重复评价同一事物时,所得出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它关系到评价是否准确可信。因此,在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保评价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降低主观臆断的影响,用科学合理的评价问题和准确清晰的评价语言来评价。
3.2 随堂评价
随堂评价虽然不及书面评价的科学性、严谨性,但它也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之一。与书面评价相比,随堂评价应更注意灵活自由性,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上。[5]它属于教学实践中的阶段性评价,让教师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灵活调整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随堂评价,教师能够清晰地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是否具有相应的图式,是否对文本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把握。及时的随堂评价将会初步预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图式,经过深入讲解文本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图式掌握作出最终评价。并且同时教师在今后相关图式的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就类似问题再进行提问,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大脑中是否已建立起相应的图式。
3.3 报告评价
根据图式理论,对于阅读教学的评价不应仅局限在课堂内,课外阅读也是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课外阅读可以激活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习得的阅读图式,让图式不断联系、完善,从而提升阅读效率与能力。读书报告是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之一。对于处于萌芽期的小学生来说,读书报告在形式上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读后感交流会、读书笔记展、优秀手抄报园地等。并且可以通过设置专题来进行阅读报告,学生不仅要简述阅读内容,而且也要分享阅读的感悟体会。针对学生报告的情况,教师可以进行评价,确保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新的图式,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4 结 论
综上可知,图式理论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善于利用图式,发挥其价值功能,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逐渐完善阅读图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谭文丽.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7-70.
[3]黄立宇.图式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作用[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3):122-124.
[4]彭晖.利用图式优化语文阅读教学[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3):62-64.
[5]黄小元.刍议图式理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