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赵校长,您好!近年来,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办学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探索人文管理的品牌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请您谈一谈对人文管理理念的理解?
赵校长:多年来,二中在办学管理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文关爱与科学管理并行,双轮驱动,加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人格,不仅体现在教师福利待遇上的提高,教师职务评聘上的公平、公正,学校重大决策上的公开、民主,更重要的是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拓渠道,搭平台。学校每学期投入40万元的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分期分批选派教师赴上海、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接受培训;每年选派一名优秀教师到加拿大、美国学习;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全额拨付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教学竞赛和出版专著的费用。在这样的人文关爱、科学管理的氛围中,二中已培养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型名师,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在市里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
二中在学生管理方面,处处体现民主,时时体现关爱,把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作为人文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和谐的人文关爱氛围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创新教育中的科学管理,在全省率先调整了冬季学生的作息时间,取消早自习,并严格限制早晚自习时间。二中这种关爱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办事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身心的释放,进而确保学生以充沛的精力高效地投入学习之中。学校连续3年高考成绩翻番,恰是二中人文管理的硕果。
记者:在校本研究的实践中,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赵校长:我们在提升理念,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维互动格局,不断生成新的资源,使教师能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使学生能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求索、创新的二中人以“多维互动、充分发展、和谐共生”的“共生态”教研理念指引实践,科学研究,大胆尝试,探索出了从学校资源出发,按照新课程实验的共生要求,在实践和创新中构建了以校为本的“两例交流,循环跟进”的校本教研模式。
“两例交流”,就是把教学的课例交流作为教师在互动中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提高技能的教研载体;把经过反思的案例交流作为观点碰撞、成果共享、理念提升的教研途径。具体地说,“两例”交流主要解决课堂教学“做什么”和“怎么做才能更好”的问题。将交流、反思、评价活动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备课、上课、观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以观课环节为例:(1)反思式观课,执教者反复观看自己的“家常课”录像,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进而修正和完善;(2)互助式观课,观课教师侧重对问题的诊断,与执教者真诚交流,在互动中共同反思,共同提高;(3)鉴定式评课,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现场观察,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研究主题做出综合性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拒绝单一化、流程化,都因有碰撞,有思想而更加鲜活。实践证明,“两例交流”的过程是教学问题不断解决,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水平和智慧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合作、交流、共享”的和谐氛围和二中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共赢共生”的精神。
“循环跟进”式教研方式主要是弥补传统教研对问题持续关注、跟进研究和深入反思的不足。以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对一个或几个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进式研讨,解决全组成员共同关注的一个教学问题。“循环跟进”式校本教学研究,强调以鲜明的研究主题为牵动,以多元的形式为支撑。主题即核心,有效整合校本科研、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影响,打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环境。多元的形式支撑,就是在确立了鲜明的研究主题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如一人同课多轮研究,多人同课循环研究,多人同课异构研究,异课跟进开发研究等。
记者:学校把课程管理看成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学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赵校长:课程管理是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构建有特色的创新课程管理机制,是学校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通过对《纲要》和《课程方案》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并反思七年来“二轮课改”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总结出在课程管理中,有三个主体:一是新课程实施主体——学校,二是新课程实践主体——教师,三是新课程受益主体——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以课程管理为主体,以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为支撑,在传承和创新中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机制。
首先,课程主题,着力于课程管理的功能性。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科学实施,二中在课程管理的策略上,以新课程管理为主课题,多元构筑,搭建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在现有原课程计划和新课程方案并存的格局下,为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学校以课程管理为重点,着力于新课程管理的功能,切实有效地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准确落实课程方案,在淡化以学科为主的模式的同时,探求以新的课程结构为前提的管理模式;第二,以突出重点为前提,创造性完成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多元需要,走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的校本课程开发道路;第三,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主体,进行高效的资源整合,根据领域、学科、模块的课程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创新管理模式,服务课程改革。
其次,教师主导,着力于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中,采取以参与新课改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教师为课改先锋,其他教师全员参与,梯次推进的行动策略,新课程教学管理形成三个亮点:“领域”主线,“科块”整合;经验引领,创新教学模式;跟踪绩效,创新评价体系。在实践的改革中,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学习领域为主线,打造和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学习领域为区分,构建基本的教学管理网络;以学习领域为基础,组建教学研究团队”的教学管理新格局。在这个新格局中,进行有效的“科块”整合,本着拓展教师视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开展好学习领域内以模块为基点的学科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反思生成课程实施的基本经验,进而立足经验引领,提升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把课程实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以领域、学科、模块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为依据,重新构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在多元交流互动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再次,学生主体,着力于学习管理的服务性。 二中教育者在创新“三维”目标中,重在突出学生主体,真正着眼于学生在新课改中的收获与成长。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为学生建立电子综合素质档案,以动态管理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全面反映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在指导学生成长上,实行全员导师制,以全体教师为导师,帮助全体学生规划人生,特别关注每个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感悟和收获,把学生作为共同实施新课程的伙伴和朋友。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化的要求,学校积极提供各种条件和帮助,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把对社团的培育和发展,作为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此外,牢牢把握课程育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并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在“共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在和谐校园的大环境里,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将在全国教育改革大潮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 王永康)
赵校长:多年来,二中在办学管理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文关爱与科学管理并行,双轮驱动,加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人格,不仅体现在教师福利待遇上的提高,教师职务评聘上的公平、公正,学校重大决策上的公开、民主,更重要的是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拓渠道,搭平台。学校每学期投入40万元的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分期分批选派教师赴上海、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接受培训;每年选派一名优秀教师到加拿大、美国学习;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全额拨付教师参加国家、省、市教学竞赛和出版专著的费用。在这样的人文关爱、科学管理的氛围中,二中已培养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家型名师,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在市里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
二中在学生管理方面,处处体现民主,时时体现关爱,把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作为人文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和谐的人文关爱氛围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优化创新教育中的科学管理,在全省率先调整了冬季学生的作息时间,取消早自习,并严格限制早晚自习时间。二中这种关爱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办事的做法,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身心的释放,进而确保学生以充沛的精力高效地投入学习之中。学校连续3年高考成绩翻番,恰是二中人文管理的硕果。
记者:在校本研究的实践中,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赵校长:我们在提升理念,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维互动格局,不断生成新的资源,使教师能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使学生能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求索、创新的二中人以“多维互动、充分发展、和谐共生”的“共生态”教研理念指引实践,科学研究,大胆尝试,探索出了从学校资源出发,按照新课程实验的共生要求,在实践和创新中构建了以校为本的“两例交流,循环跟进”的校本教研模式。
“两例交流”,就是把教学的课例交流作为教师在互动中发现问题,研讨问题,提高技能的教研载体;把经过反思的案例交流作为观点碰撞、成果共享、理念提升的教研途径。具体地说,“两例”交流主要解决课堂教学“做什么”和“怎么做才能更好”的问题。将交流、反思、评价活动融入教学全过程,贯穿于备课、上课、观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以观课环节为例:(1)反思式观课,执教者反复观看自己的“家常课”录像,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进而修正和完善;(2)互助式观课,观课教师侧重对问题的诊断,与执教者真诚交流,在互动中共同反思,共同提高;(3)鉴定式评课,学校定期组织专家、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现场观察,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研究主题做出综合性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拒绝单一化、流程化,都因有碰撞,有思想而更加鲜活。实践证明,“两例交流”的过程是教学问题不断解决,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水平和智慧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合作、交流、共享”的和谐氛围和二中人“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共赢共生”的精神。
“循环跟进”式教研方式主要是弥补传统教研对问题持续关注、跟进研究和深入反思的不足。以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对一个或几个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进式研讨,解决全组成员共同关注的一个教学问题。“循环跟进”式校本教学研究,强调以鲜明的研究主题为牵动,以多元的形式为支撑。主题即核心,有效整合校本科研、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以点带面,辐射影响,打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环境。多元的形式支撑,就是在确立了鲜明的研究主题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如一人同课多轮研究,多人同课循环研究,多人同课异构研究,异课跟进开发研究等。
记者:学校把课程管理看成是新课改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学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赵校长:课程管理是学校新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构建有特色的创新课程管理机制,是学校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通过对《纲要》和《课程方案》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并反思七年来“二轮课改”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总结出在课程管理中,有三个主体:一是新课程实施主体——学校,二是新课程实践主体——教师,三是新课程受益主体——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以课程管理为主体,以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学习管理为支撑,在传承和创新中构建新的课程管理机制。
首先,课程主题,着力于课程管理的功能性。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科学实施,二中在课程管理的策略上,以新课程管理为主课题,多元构筑,搭建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在现有原课程计划和新课程方案并存的格局下,为全面推进新课程实施,学校以课程管理为重点,着力于新课程管理的功能,切实有效地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准确落实课程方案,在淡化以学科为主的模式的同时,探求以新的课程结构为前提的管理模式;第二,以突出重点为前提,创造性完成课程开发,满足学生多元需要,走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的校本课程开发道路;第三,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主体,进行高效的资源整合,根据领域、学科、模块的课程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创新管理模式,服务课程改革。
其次,教师主导,着力于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中,采取以参与新课改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教师为课改先锋,其他教师全员参与,梯次推进的行动策略,新课程教学管理形成三个亮点:“领域”主线,“科块”整合;经验引领,创新教学模式;跟踪绩效,创新评价体系。在实践的改革中,创造性地形成了“以学习领域为主线,打造和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学习领域为区分,构建基本的教学管理网络;以学习领域为基础,组建教学研究团队”的教学管理新格局。在这个新格局中,进行有效的“科块”整合,本着拓展教师视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开展好学习领域内以模块为基点的学科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反思生成课程实施的基本经验,进而立足经验引领,提升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把课程实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以领域、学科、模块教学实施的基本要求为依据,重新构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并在多元交流互动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再次,学生主体,着力于学习管理的服务性。 二中教育者在创新“三维”目标中,重在突出学生主体,真正着眼于学生在新课改中的收获与成长。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为学生建立电子综合素质档案,以动态管理跟踪记录学生的成长,全面反映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在指导学生成长上,实行全员导师制,以全体教师为导师,帮助全体学生规划人生,特别关注每个学生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感悟和收获,把学生作为共同实施新课程的伙伴和朋友。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和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化的要求,学校积极提供各种条件和帮助,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把对社团的培育和发展,作为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有效补充和拓展,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自主发展空间。此外,牢牢把握课程育人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并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在“共生态”理念的引领下,在和谐校园的大环境里,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将在全国教育改革大潮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