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常常出现片面性或绝对化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历经十多年课改,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诸如“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等改革性话语。
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他们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他们从内在学习、意义学习和自发学习出发,实践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尝试同质分组;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使教学理论的许多观点找到了立论的依据。他们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把着眼点放在“学”的研究和指导上,而不是“教”的研究和提升上,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鼓励大胆的发言、激烈的争论,倡导多维互动的活动,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他们力图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力图消减作为一名教师加之于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传统权威,变“知识权威”为“精神向导”。他们不再把教育看作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而是一种职业责任或者职业良心活动,甚而把教育活动当作人生的幸福体验,完成一种由“他律”向“自律”的自觉转变。
有鉴于此,我们呈现这一专题,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对“教”与“学”的这种变革进行阐发和探讨。
——本期特约主持人:袁卫星(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是整个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常常出现片面性或绝对化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也常常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历经十多年课改,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诸如“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等改革性话语。
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他们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他们从内在学习、意义学习和自发学习出发,实践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尝试同质分组;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使教学理论的许多观点找到了立论的依据。他们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把着眼点放在“学”的研究和指导上,而不是“教”的研究和提升上,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鼓励大胆的发言、激烈的争论,倡导多维互动的活动,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他们力图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力图消减作为一名教师加之于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传统权威,变“知识权威”为“精神向导”。他们不再把教育看作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而是一种职业责任或者职业良心活动,甚而把教育活动当作人生的幸福体验,完成一种由“他律”向“自律”的自觉转变。
有鉴于此,我们呈现这一专题,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对“教”与“学”的这种变革进行阐发和探讨。
——本期特约主持人:袁卫星(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