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来解析宗璞的小说《红豆》,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面对人生道路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本我;超我;自我
引言 宗璞的小说《红豆》创作于1957年,以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在全国解放前夕,小说主人公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然而小说发表后却饱受非议,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过去之后,我们以当代的视野和眼光重新审视宗璞的《红豆》,不难发现作者在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和展现出的人文关怀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她大胆描写曾被视为禁区的人性和人情领域也使她成为时代的先驱。本篇论文则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解析小说《红豆》,站在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究主人公的个性特征以及面对人生道路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一.性格特征体现“本我”
《红豆》的主人公之一江玫是一个青年女大学生,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小康之家,父亲做过大学教授,后在当官期间无辜冤死;母亲温柔慈祥,因为爱她向她隐瞒了父亲死亡的真正原因,因此生活环境的单一、朴素造就了她性格中单纯、淳朴的一面。小说中写她“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图书馆看参考书,礼拜六就回家。母親从摆着夹竹桃的台阶上走下来迎接她,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
另一主人公齐虹的家庭背景则要优越得多。齐虹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小说隐约通过“富丽堂皇的大厅,老银行家在数着银元,叮叮当当响”等字眼描写齐虹家庭的富有以凸显男女主人公家庭地位的悬殊。身为富家公子的齐虹身上虽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冷漠。他的性格冷漠,气质冷淡,对万事万物表现出漠不关心、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在小说对齐虹出场时简短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身材修长,穿着灰绸长袍,罩着蓝布长衫,半低着头,眼睛看着前面三尺的地方,世界对于他,仿佛并不存在。”齐虹对于事物的冷漠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时局的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国家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化对于他而言不过是生活地点的转移罢了,他性格中自私的一面使他面对社会变革时从始至终想到的仅有他自己和对江玫的束缚,他想要最大程度的保全自己的爱情以满足自己的快乐需求,而从未想过征求江玫的意见,更不用说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甚至认为上街游行这样的行为是极为愚蠢的。另一方面是齐虹的性格中还有较为倔强、偏执的一面, “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齐虹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着深深的偏见,也不许江玫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齐虹的种种行为表明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来不知为生计发愁,正因为他未曾体验过民生疾苦,注定了他不会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去奋斗,更不会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江玫的舍友兼好友萧素则是理想的化身。她性格热情、无私,且具有博爱的胸怀。她热情地称呼江玫为“小鸟儿”,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了江玫,使江玫也成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工作的无产阶级革命工作者的一员。在江玫的母亲急需看病用钱之际,她不声不响地卖了血,拿去给江玫急用。在“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游行队伍中,她总是走在最前列,甚至最后因为参与民主工作而被逮捕,种种行为彰显出她无私、博爱的品质。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种原始冲动理解为人的本性,即人的性格中体现最多的一方面。例如,在“红豆”这篇小说中,江玫的“本我”主要表现为“单纯、善良”;齐虹的“本我”主要表现为“自私、偏执”;萧素的“本我”则主要表现为“热情、博爱”,这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推断得出。除此之外,在“本我”的世界里,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是唯一重要的两个作用,“本我”不会思维,只有愿望和行动,而这种愿望和行动归根结底也是受自身的性格所驱动。例如,齐虹的快乐建立在“自身愿望的实现和满足上”,而对于江玫和萧素来说,快乐建立在“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的贡献上”。因为对“爱”的理解不同,实现“爱”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不同的个体的“本我”表现也不尽相同。在《红豆》这部小说中,“红豆”既是主人公江玫对过去爱情的追忆,也是“本我”的象征意象。
二.道德追求诠释“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上面一层,“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行动。
《红豆》中对“超我”的诠释最为突出的是萧素。萧素作为主人公江玫的舍友兼好友身份出现,作者对于她的描写不甚多,却用较少的笔墨刻画出了一个热情正直、无私博爱的无产阶级英雄革命者的形象。萧素的形象无疑是当时作家笔下最流行的形象之一,因为她代表的对革命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符合当时文艺界的潮流。
三.协调矛盾依靠“自我”
江玫和齐虹由最初的热恋到最后的分道扬镳,其表面的原因是两个人因性格不合、理想追求不同,但若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我们可知其根本原因是两人在心理上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导致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纵观整部小说,江玫这一人物形象无论从性格方面还是在人生理想的追求方面都是一直在成长的。随着情节的发展,江玫在成长,她开始参与一些民主游行,她开始思考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初期的江玫更多体现出的是人性中“本我”的一面,她想要不顾一切地去追寻自己的爱情。但成长之后的江玫则更多地体现出了人性中“自我”的一面。 “自我”充當“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和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江玫开始意识到与齐虹在种种问题上的矛盾,她开始用理性思维来看待自己的爱情,减少了当初的盲目和不顾一切,代之理性与思考。及至最后江玫最终选择了和好友萧素一样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奋斗的人生道路时,主要支配她的人性层面已升华到“超我”的状态。
反观齐虹,他的性格特征从头至尾鲜有变化,直到小说末尾,他的自私、偏执都有增无减。支配齐虹行为的一直都是“本我”,他对待万事万物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他的思维和行动永远受本能冲动所控制,而没有用理智去思考和揣度。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例如本篇论述中江玫和齐虹的矛盾,而要想协调这种矛盾就要依靠“自我”意识的理性思考和协调功能,在男女主人公皆进行了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之后,他们只有选择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因此人生轨迹也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爱平.谈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在文学批评的运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学教育,2011
【摘要】:摘要:本篇论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来解析宗璞的小说《红豆》,结合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面对人生道路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本我;超我;自我
引言 宗璞的小说《红豆》创作于1957年,以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在全国解放前夕,小说主人公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然而小说发表后却饱受非议,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过去之后,我们以当代的视野和眼光重新审视宗璞的《红豆》,不难发现作者在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和展现出的人文关怀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她大胆描写曾被视为禁区的人性和人情领域也使她成为时代的先驱。本篇论文则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解析小说《红豆》,站在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的角度探究主人公的个性特征以及面对人生道路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一.性格特征体现“本我”
《红豆》的主人公之一江玫是一个青年女大学生,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小康之家,父亲做过大学教授,后在当官期间无辜冤死;母亲温柔慈祥,因为爱她向她隐瞒了父亲死亡的真正原因,因此生活环境的单一、朴素造就了她性格中单纯、淳朴的一面。小说中写她“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图书馆看参考书,礼拜六就回家。母親从摆着夹竹桃的台阶上走下来迎接她,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
另一主人公齐虹的家庭背景则要优越得多。齐虹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小说隐约通过“富丽堂皇的大厅,老银行家在数着银元,叮叮当当响”等字眼描写齐虹家庭的富有以凸显男女主人公家庭地位的悬殊。身为富家公子的齐虹身上虽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冷漠。他的性格冷漠,气质冷淡,对万事万物表现出漠不关心、不屑一顾的态度,这在小说对齐虹出场时简短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身材修长,穿着灰绸长袍,罩着蓝布长衫,半低着头,眼睛看着前面三尺的地方,世界对于他,仿佛并不存在。”齐虹对于事物的冷漠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时局的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国家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化对于他而言不过是生活地点的转移罢了,他性格中自私的一面使他面对社会变革时从始至终想到的仅有他自己和对江玫的束缚,他想要最大程度的保全自己的爱情以满足自己的快乐需求,而从未想过征求江玫的意见,更不用说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甚至认为上街游行这样的行为是极为愚蠢的。另一方面是齐虹的性格中还有较为倔强、偏执的一面, “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齐虹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有着深深的偏见,也不许江玫有自己的理想追求。齐虹的种种行为表明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从来不知为生计发愁,正因为他未曾体验过民生疾苦,注定了他不会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去奋斗,更不会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而江玫的舍友兼好友萧素则是理想的化身。她性格热情、无私,且具有博爱的胸怀。她热情地称呼江玫为“小鸟儿”,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了江玫,使江玫也成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而工作的无产阶级革命工作者的一员。在江玫的母亲急需看病用钱之际,她不声不响地卖了血,拿去给江玫急用。在“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游行队伍中,她总是走在最前列,甚至最后因为参与民主工作而被逮捕,种种行为彰显出她无私、博爱的品质。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种原始冲动理解为人的本性,即人的性格中体现最多的一方面。例如,在“红豆”这篇小说中,江玫的“本我”主要表现为“单纯、善良”;齐虹的“本我”主要表现为“自私、偏执”;萧素的“本我”则主要表现为“热情、博爱”,这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推断得出。除此之外,在“本我”的世界里,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是唯一重要的两个作用,“本我”不会思维,只有愿望和行动,而这种愿望和行动归根结底也是受自身的性格所驱动。例如,齐虹的快乐建立在“自身愿望的实现和满足上”,而对于江玫和萧素来说,快乐建立在“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的贡献上”。因为对“爱”的理解不同,实现“爱”的方式也不同,因此不同的个体的“本我”表现也不尽相同。在《红豆》这部小说中,“红豆”既是主人公江玫对过去爱情的追忆,也是“本我”的象征意象。
二.道德追求诠释“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上面一层,“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行动。
《红豆》中对“超我”的诠释最为突出的是萧素。萧素作为主人公江玫的舍友兼好友身份出现,作者对于她的描写不甚多,却用较少的笔墨刻画出了一个热情正直、无私博爱的无产阶级英雄革命者的形象。萧素的形象无疑是当时作家笔下最流行的形象之一,因为她代表的对革命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符合当时文艺界的潮流。
三.协调矛盾依靠“自我”
江玫和齐虹由最初的热恋到最后的分道扬镳,其表面的原因是两个人因性格不合、理想追求不同,但若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出发,我们可知其根本原因是两人在心理上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导致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纵观整部小说,江玫这一人物形象无论从性格方面还是在人生理想的追求方面都是一直在成长的。随着情节的发展,江玫在成长,她开始参与一些民主游行,她开始思考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初期的江玫更多体现出的是人性中“本我”的一面,她想要不顾一切地去追寻自己的爱情。但成长之后的江玫则更多地体现出了人性中“自我”的一面。 “自我”充當“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和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江玫开始意识到与齐虹在种种问题上的矛盾,她开始用理性思维来看待自己的爱情,减少了当初的盲目和不顾一切,代之理性与思考。及至最后江玫最终选择了和好友萧素一样的为广大人民群众而奋斗的人生道路时,主要支配她的人性层面已升华到“超我”的状态。
反观齐虹,他的性格特征从头至尾鲜有变化,直到小说末尾,他的自私、偏执都有增无减。支配齐虹行为的一直都是“本我”,他对待万事万物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他的思维和行动永远受本能冲动所控制,而没有用理智去思考和揣度。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例如本篇论述中江玫和齐虹的矛盾,而要想协调这种矛盾就要依靠“自我”意识的理性思考和协调功能,在男女主人公皆进行了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之后,他们只有选择了各自的人生道路,因此人生轨迹也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品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爱平.谈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在文学批评的运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学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