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是从儿童的社会生活认识出发的,强调的是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做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建构工作,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研究;核心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成为最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之一,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而且这门课程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基础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实现社会性的发展,保证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可以说,品德与社会是对传统德育的重构。
一、对课堂教学生活进行重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课程教育也开始将学生置于一个理性与封闭的空间中。这样也就造成了课堂教育失去了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关注,也难以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务上说,注重知识等方面的传授,而从教育的层面上说,就是要让学生可以快速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从而学习做人。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驗等方面出发,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生活化的层面出发
保证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化已经成为教学组织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中也就包含了对课堂生活的重建。首先,要创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生活体验。其次,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呵护好学生的学习心态,保证师生心态上的自由与开放。最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想象与思维空间。
(二)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
对于德育来说,就是要从生活的层面出发,也可以说,道德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在品德培养中,一直遵循着生活上的逻辑,加之品德与自然、生活以及劳动等方面的综合也就意味着品德与生活存在内在联系。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也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课程。
二、教学范式上的自主
从课程的特征上说,品德与社会教学就要从实现学生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层面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实施就要坚持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同时还要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其中,实现主动发展。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还是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泛化的现象,虽然学生进行了热热闹闹的学习,但是确实教师在掌控,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不足,学生的自主活动价值也不大。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真正的自主活动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权利,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动机,创建出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且从实际上说,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就是要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支配。
三、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对于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来说,其主要价值就是要向着有生命的课堂转变。因此,想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工作,自己也要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首先,要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从实际上来说,整体教学是针对断裂性的、分割为部分的教学来说的,且对于这种整体教学意识来说,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学习中,在课堂中也可以得到自身发展的信心。其次,要培养人文意识。教师要避免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考查品德与社会教学,这样很容易失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所以在实际中就要不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进入到情感化的空间中去。
四、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创生
对于课程资源来说,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注重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要不断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极为广泛的与多样的,所以教师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充实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冲破传统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校内与校外资源。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就可以从书本上出发,融入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上。只有保证了充足的课程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在实际中教师就要不断深入挖掘出教学资源,利用好资源,以此获得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的是确保课程对生活的依赖,而这也就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好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生活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开展好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国敏.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J].考试周刊,2014(64).
[2]叶丹扬.关注问题解决,提升德育实效[J].亚太教育,2016(23).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研究;核心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成为最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之一,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而且这门课程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基础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实现社会性的发展,保证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可以说,品德与社会是对传统德育的重构。
一、对课堂教学生活进行重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课程教育也开始将学生置于一个理性与封闭的空间中。这样也就造成了课堂教育失去了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关注,也难以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务上说,注重知识等方面的传授,而从教育的层面上说,就是要让学生可以快速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从而学习做人。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驗等方面出发,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生活化的层面出发
保证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化已经成为教学组织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中也就包含了对课堂生活的重建。首先,要创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生活体验。其次,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呵护好学生的学习心态,保证师生心态上的自由与开放。最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想象与思维空间。
(二)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
对于德育来说,就是要从生活的层面出发,也可以说,道德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在品德培养中,一直遵循着生活上的逻辑,加之品德与自然、生活以及劳动等方面的综合也就意味着品德与生活存在内在联系。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也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课程。
二、教学范式上的自主
从课程的特征上说,品德与社会教学就要从实现学生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层面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实施就要坚持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同时还要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其中,实现主动发展。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还是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泛化的现象,虽然学生进行了热热闹闹的学习,但是确实教师在掌控,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不足,学生的自主活动价值也不大。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真正的自主活动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权利,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动机,创建出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且从实际上说,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就是要给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支配。
三、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对于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来说,其主要价值就是要向着有生命的课堂转变。因此,想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工作,自己也要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首先,要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从实际上来说,整体教学是针对断裂性的、分割为部分的教学来说的,且对于这种整体教学意识来说,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学习中,在课堂中也可以得到自身发展的信心。其次,要培养人文意识。教师要避免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考查品德与社会教学,这样很容易失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所以在实际中就要不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进入到情感化的空间中去。
四、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创生
对于课程资源来说,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注重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要不断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极为广泛的与多样的,所以教师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充实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冲破传统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校内与校外资源。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就可以从书本上出发,融入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上。只有保证了充足的课程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在实际中教师就要不断深入挖掘出教学资源,利用好资源,以此获得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的是确保课程对生活的依赖,而这也就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好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生活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开展好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国敏.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的几个核心问题[J].考试周刊,2014(64).
[2]叶丹扬.关注问题解决,提升德育实效[J].亚太教育,2016(2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