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英语中介词的数量虽然十分有限,但使用频率很高,John Taylor(2007:161)认为, 英语属于介词中心语言(preposition-focus language), 介词含有很丰富的信息量。外语学习者,甚至一些高水平学习者对介词的理解总会出现偏差。其原因在于介词的语义网络十分的复杂,各义项之间零散而没有系统,规律性不强。空间介词是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习得问题自上世纪 70年代末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 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马书红)。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介词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新兴的认知语言学对介词的语义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并指出其语义拓展中存在理据性,意象图示与隐喻映射是词义拓展的重要机制。(明宏,2016)因此,介词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受到了特别关注。
二、空间介词研究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隐喻理论和范畴化理论是是介词研究的基础。以此为基础,介词的一次多义现象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Mandler(1988)认为人类对不断体验、感知的日常现象进行分析,提取概念化信息,以抽象化的图示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这就形成了意象图式。Lakoff(1987) 认为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 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某种空间方位关系 :上 —下,前 —后,部分—整体,中心 —边缘。认知语义学认为意象图式结构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我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Langacker(1987) 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TR)界标(MA)和路径(PATH) 三部分组成。射体是运动的主体,界标为参照物,为射体的方向提供参照。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意象图式既可以表示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可以表示它们之间的静态关系。总之,人们可以通过图式把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结构联系(李福印,2007),这样有利于范畴的建构、概念的形成、隐喻的分析、意义的理解、逻辑的推理(王寅,200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词义从具体空间域向抽象域的延伸是由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引发的。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认知的概念之一。人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利用空间隐喻,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从而拓展了空间方位词的意义。因此,空间隐喻在空间方位词的意义拓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Under和below研究述评
空间介词作为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关系,汉英两种语言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因此空间介词的研究得到学者得关注,成果也十分丰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单个方位介词的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进行认知分析。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对介词的多义网络进行梳理。如陶文好《论up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聂亚宁《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毛智慧《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方子剑、杨晓《介词beyond的意象图示分析》2.多个介词的区分。王红莉以翻译认知观为基础对介词over和above的翻译个案进行了分析,刘平研究了40个英语介词界标的隐显机制,彭卓将考察对象设定为英语介词的时间语义,梳理了40个介词语料, 并对其用法进行了比较。绪可望、杨忠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on, above, over所体现的空间关系构式。在定量研究方面,陈哓湘、许银探讨了意象图式理论对多义介词on over above的习得作用,为介词教学提供了思路。马书红以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对介词语义成员进行了分类,并习得效果进行实证研究。3.汉英空间介词比较。武和平、魏行对汉语的里和上与英语in on的进行了认知语义分析。
通过对介词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梳理,笔者发现介词研究不够均衡。表示“在…上方”如over, above on等介词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然而,表示“在…下方”空间关系的介词研究较少。研究焦点集中在对under的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进行认知分析。对于below的研究以及两者的比较研究则极少。陶文好、陈明瑶分析了under 和below 在翻譯过程中的心理认知。研究方法多趋向选择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及实验研究较少。
四、结论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under和below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认为,两词的义项繁杂,语义互有重合又有区别。两词的语义区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如何有效教学是 今后研究的重点。
英语中介词的数量虽然十分有限,但使用频率很高,John Taylor(2007:161)认为, 英语属于介词中心语言(preposition-focus language), 介词含有很丰富的信息量。外语学习者,甚至一些高水平学习者对介词的理解总会出现偏差。其原因在于介词的语义网络十分的复杂,各义项之间零散而没有系统,规律性不强。空间介词是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习得问题自上世纪 70年代末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 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马书红)。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介词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新兴的认知语言学对介词的语义做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并指出其语义拓展中存在理据性,意象图示与隐喻映射是词义拓展的重要机制。(明宏,2016)因此,介词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受到了特别关注。
二、空间介词研究理论基础
意象图式、隐喻理论和范畴化理论是是介词研究的基础。以此为基础,介词的一次多义现象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Mandler(1988)认为人类对不断体验、感知的日常现象进行分析,提取概念化信息,以抽象化的图示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这就形成了意象图式。Lakoff(1987) 认为意象图式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 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某种空间方位关系 :上 —下,前 —后,部分—整体,中心 —边缘。认知语义学认为意象图式结构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我们形成概念范畴的基本途径。Langacker(1987) 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TR)界标(MA)和路径(PATH) 三部分组成。射体是运动的主体,界标为参照物,为射体的方向提供参照。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意象图式既可以表示射体与界标之间的动态关系也可以表示它们之间的静态关系。总之,人们可以通过图式把抽象概念和具体意象结构联系(李福印,2007),这样有利于范畴的建构、概念的形成、隐喻的分析、意义的理解、逻辑的推理(王寅,200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词义从具体空间域向抽象域的延伸是由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引发的。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空间概念是人类最早认知的概念之一。人类以空间域为始源域,利用空间隐喻,将空间域的意象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的抽象域上,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来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从而拓展了空间方位词的意义。因此,空间隐喻在空间方位词的意义拓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Under和below研究述评
空间介词作为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运动关系,汉英两种语言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因此空间介词的研究得到学者得关注,成果也十分丰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单个方位介词的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进行认知分析。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意象图示和隐喻理论对介词的多义网络进行梳理。如陶文好《论up的空间和隐喻意义认知》、聂亚宁《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毛智慧《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介词within的空间隐喻》、方子剑、杨晓《介词beyond的意象图示分析》2.多个介词的区分。王红莉以翻译认知观为基础对介词over和above的翻译个案进行了分析,刘平研究了40个英语介词界标的隐显机制,彭卓将考察对象设定为英语介词的时间语义,梳理了40个介词语料, 并对其用法进行了比较。绪可望、杨忠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on, above, over所体现的空间关系构式。在定量研究方面,陈哓湘、许银探讨了意象图式理论对多义介词on over above的习得作用,为介词教学提供了思路。马书红以范畴化理论为基础,对介词语义成员进行了分类,并习得效果进行实证研究。3.汉英空间介词比较。武和平、魏行对汉语的里和上与英语in on的进行了认知语义分析。
通过对介词的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梳理,笔者发现介词研究不够均衡。表示“在…上方”如over, above on等介词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然而,表示“在…下方”空间关系的介词研究较少。研究焦点集中在对under的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进行认知分析。对于below的研究以及两者的比较研究则极少。陶文好、陈明瑶分析了under 和below 在翻譯过程中的心理认知。研究方法多趋向选择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及实验研究较少。
四、结论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under和below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认为,两词的义项繁杂,语义互有重合又有区别。两词的语义区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如何有效教学是 今后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