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促进社会事业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了社会的一大趋势。促进社会转型的首要因素便是调整人才结构,是让教育培养出能够面向职场、面向岗位需求、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化模式的人才。
然而,美好的理想却被现实中的升学教育固化模式所阻碍。在“唯分数论”的大背景下,普高门庭若市,职高门可罗雀;普高仍以升学率为主,而职高则因为社会发展等原因,逐渐偏离教育发展正确的航线。
如何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将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整合,做到“普职融合”,一直都是教育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2010年,教育部推出在普高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便是“普职融合”的“药引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让从高考“分流”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社会竞争力。然而,这一举措和高考的大环境相比较,在大部分学校成为了一块“鸡肋”。
但是,对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局来说,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为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普职融合,前路两茫茫
“我们一开始也很纠结,毕竟设置通用技术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多客观条件达不到,比如老师不够,课程得不到很好地开展。每到通用技术考试,学生就只能拿着书背,达不到课程目的,还浪费时间。”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樊坤说。如何顺利开展通用技术课,将这门课程落到实处,一直都是青白江区教育局研究的问题。最终,教育局党组决定,以青白江中学、城厢中学为试点,每学年抽出一周的时间,在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清泉校区对学生集中进行通用技术培训。
相较于职业学校的热情,青白江中学的许多老师则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一方面感觉很像形式主义,另一方面是学生要在工程职校整整耽误一周的时间,高考学科课业进度很难赶得上。”有老师说。因为最后检验学生的标准仍是高考,普高老师在教学上都是争分夺秒,通用技术不仅起不到实质的作用,还会耽误时间。
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周却对青白江中学、城厢中学的学生们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这是我第一次接受表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比解出一道数学题还要骄傲。”“通用技术课最好之处就在于我可以选择上自己喜欢的课程,把想象中的东西做出来。”……学生们在课后总结中这样写到:“展现在我面前的完全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从来没有想到默默无闻的我也能获得这样的荣耀,将自己的作品摆在全校师生的面前。”
“感觉这是被高考压抑和遗忘的孩子们再次获得了重生。”青白江中学校长邝光德说,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来,这是他第一次看见所有的学生都因为通用技术课而找到了自信和快乐。“在通用技术课上,我们看不到差生。”开心之余,邝光德也陷入了沉思中。
尽管高考的升学率在不断提高,但要满足每个学生都能上理想的大学的愿望还是十分困难。每年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法通过普通高考途径升入高校学习。他们没考上,进入社会,无一技之长,两眼茫茫,何以生存?
特殊“高考班”,多样的人生选择
现实中,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分裂一直被社会诟病。
在偏重“应试教育”的时代,即便有些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天赋异禀,现阶段唯一检验学生成绩的标准——高考,仍将他们拒之门外。
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印发的《成都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与普职融通资源共享试行意见》,就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课程建设逐步实现普职融通、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作出了规定,为那些从高考中“分流”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习技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试水“普职融通”之后,青白江区教育局开设了第一个特殊的“高考班”——普职融通实验班。班级课程开设由青白江中学和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青白江中学负责语、数、外基础教学,技术课程的设置也是从通用技术课程演变而来,由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技术教学,双管齐下。“我们要教,就要教给他们实实在在的知识。”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助理张建如告诉记者,要将通用技术变成实用技术,要让生活技能成为学生的生存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通用技术课程的精髓。
“‘普职融通’就是把普教的优势和职教的优势相结合。”邝光德说,“学生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转入成都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习,成立‘高考班’。语、数、外三科的老师和班主任都是由我们这边派过去的。”采取这种方式也是为了方便管理。上课时间由科任老师负责,其他时间则由班主任全权代理。
“因为前期通用技术课的反响特别好,在我们后期做老师和同学的思想工作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邝光德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与此同时学校也遇到了第一个障碍。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青白江中学副校长温成杰在动员大会上对全校师生、家长说过的一句话。但当改革与传统观念相互碰撞时,温成杰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青白江中学遵循“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正是因为学生在通用技术课上感受过快乐和自信,所以一开始收到了学生的报名表有将近70多张,但是在他们征求家长的意见之后,这70张报名表“全军覆没”。
时至今日,邝光德回想起当时的动员大会,紧张的气氛似乎仍存留身边。
在动员大会的当天,有的家长直接在大会上对青白江中学提出质疑,质问学校是不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所以要将这批孩子“卖到”职业学校去。家长的声音一出,将现场本就不愉快的气氛降至冰点。
听到这些说法的邝光德很是无奈,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曾有一段时间当过职高的班主任。正是因为受到社会环境和市场乱象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认为职高就等于“脏、乱、差”,普高在管理上、师资上、学生的行为习惯上都比职高略胜一筹。加上“只有考大学才会有未来”的观念作祟,一般家长都是挤破了头,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选择让孩子去念普高。好几次与家长的沟通会都是不欢而散,甚至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请假在家,也不愿他们再接触职校。邝光德说,只要第一批普职融通成功了就能证明他们是对的,问题就卡在刚开始试水,拿不出成功案例,说服不了家长。 如何重新建立家长对职校的认知,除了带领家长参观职校之外,邝光德和温成杰开始了不间断地和家长们沟通交流。“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我们要和家长探讨这些孩子以后的生存问题,我们要和家长研判学生的爱好、特长及成长点。”邝光德感叹道,“普职融通虽然不是最快缓解高考压力的方法,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每个学生的人生提供了多项选择,搭建了成长的立交桥。学生可以不再单一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融通,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我们曾将改革比喻成博弈。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青白江中学在试水过程中,发现政策和观念的局限性仍然是“普职融通”难以顺利推行的最大障碍。
“政策规定,每一个学生只能有一个学籍,如果要参加高职考试,则需要有职高学籍且在职高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半,所以我们学校规定,在高二下学期将学生档案转入成都工程职业学校,而这个问题就像‘蝴蝶效应’,会出现很多连锁反应。”邝光德说。因为社会的风尚仍是“高考为上”,并且,学籍的转换是单向的——可以将高中学籍转为职高学籍,但是一旦转入,便再也不可以转回去。大多数学生在学籍问题上也产生了心理落差。然而除了学籍问题造成的心理落差,对现在选择“普职融通”的学生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出在归属感上。“自己在高中读了一年半,刚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又跳到了职高,但是在之前同级的职高同学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学习圈,再加上学籍问题造成的心理落差,说自己是高中生吧,我们已经没有高中学籍了,说自己是职高的学生吧,感觉自己又融不进去那个圈子,有种被边缘化了的感觉。”李晨雨(化名)是普职融通班里的一名学生,曾经的她是普高中成绩平平的学生。对于一开始选择“普职融通”,用她的话说就是“动手操作很好玩儿”,但是专业课难度的增大,归属感的缺失常常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与李晨雨有同样心情的还有“普职融通班”的班主任温健(化名)。“虽然我们是普高的老师,但是要跟‘高考班’到职高这边来,有时候会感觉到这边的管理方式或者环境和以前不一样,特别是科任老师,还需要在普高和职高之间两边跑,路程远,工作量大,经常都是身心疲惫。”
“在师资的调配和管理上,我们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普职融通班的开课,高一到高二上学期除了语、数、外之外,副科也需要老师来教,当这批学生转到职高之后,这些副科老师怎么办,同时,我派什么老师去职高上课也是很头疼的一件事。”邝光德向记者说出了他的顾虑。
同时,在师资调配上有同样担忧的还有成都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助理张建如。“通用技术课、普职融通班,还有原定安排好的课程,现在的老师根本安排不过来,在我们这里经常是老师几个校区轮流跑。”
当下,普高和职高在基础课上的出发点不一样,职高学校的文化学科是为了专业学科服务,因为学生最终面对的是岗位,需要实际操作的能力,而普高所对的是“应试教育”。
“现阶段的普职融通也仅仅只是做到了普高到我们学校来学技术,而没有做到我们的学生到那边去。”张建如说。在他的理想中,普职融通便是建立综合高中——普高的学生可以通过职高来接受职业教育,职校的学生可以去普高接受文化教育。按照学分制度,除了基础课程之外,副科由学生自己选修技术型或是学术型课程。
顺应成才特点,让梦想飞翔
樊坤说,形成“普高到职高,职高到普高”的双向流动,建立综合高中,形成完整的普职融合链是未来高中的大趋势,现阶段青白江所做的普职融通试水工作,是建立普职融合体系的第一步。然而,在许多人看来普职融通却是一条弱势学校求生存、求发展不得不选择的途径。
从根本上来讲,学校出路和学生出路并非是相对立的。学校出路核心还是学生在社会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发展并不能仅用升学率来决定,而是看这所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能够适应社会规律的人才。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顺应其自身特点发展,这是教育需要做的事。
从高考模式的改变到近千所综合高校改革成为技能型高校,国家政策的倾斜力度让试水一年“普职融通”的青白江区教育局看到了曙光。
从2014年开始,除了青白江中学之外的其他高中相继开始与职高对接,这里不乏升学率高、师资强劲的优质高中,他们也先从通用技术课开始,逐渐开设普职融通班。
“接下来,我们还会对涉及普职融通的学校、老师建立新的考评方式,逐步解决在推行‘普职融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青白江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分工的不断细化,只有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肖化移在《职业教育迈向21世纪的必然走向》中提到,国家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因,现代化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这种变革,可以改变社会的目标、体制、组织、准则,以及改革人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当前,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年龄结构偏老,高级职称的人中一半以上大于50岁,老化问题严重。职高和普高的断裂直接导致社会分工不均,学术型人才大量溢出,而技术型人才则停留在高职阶段裹足不前。
事实上,社会人才结构转型归根到底就是回到教育的本真,培养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然而,美好的理想却被现实中的升学教育固化模式所阻碍。在“唯分数论”的大背景下,普高门庭若市,职高门可罗雀;普高仍以升学率为主,而职高则因为社会发展等原因,逐渐偏离教育发展正确的航线。
如何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如何将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整合,做到“普职融合”,一直都是教育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早在2010年,教育部推出在普高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便是“普职融合”的“药引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让从高考“分流”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社会竞争力。然而,这一举措和高考的大环境相比较,在大部分学校成为了一块“鸡肋”。
但是,对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局来说,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为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普职融合,前路两茫茫
“我们一开始也很纠结,毕竟设置通用技术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多客观条件达不到,比如老师不够,课程得不到很好地开展。每到通用技术考试,学生就只能拿着书背,达不到课程目的,还浪费时间。”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樊坤说。如何顺利开展通用技术课,将这门课程落到实处,一直都是青白江区教育局研究的问题。最终,教育局党组决定,以青白江中学、城厢中学为试点,每学年抽出一周的时间,在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清泉校区对学生集中进行通用技术培训。
相较于职业学校的热情,青白江中学的许多老师则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一方面感觉很像形式主义,另一方面是学生要在工程职校整整耽误一周的时间,高考学科课业进度很难赶得上。”有老师说。因为最后检验学生的标准仍是高考,普高老师在教学上都是争分夺秒,通用技术不仅起不到实质的作用,还会耽误时间。
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周却对青白江中学、城厢中学的学生们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这是我第一次接受表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比解出一道数学题还要骄傲。”“通用技术课最好之处就在于我可以选择上自己喜欢的课程,把想象中的东西做出来。”……学生们在课后总结中这样写到:“展现在我面前的完全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从来没有想到默默无闻的我也能获得这样的荣耀,将自己的作品摆在全校师生的面前。”
“感觉这是被高考压抑和遗忘的孩子们再次获得了重生。”青白江中学校长邝光德说,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多年来,这是他第一次看见所有的学生都因为通用技术课而找到了自信和快乐。“在通用技术课上,我们看不到差生。”开心之余,邝光德也陷入了沉思中。
尽管高考的升学率在不断提高,但要满足每个学生都能上理想的大学的愿望还是十分困难。每年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法通过普通高考途径升入高校学习。他们没考上,进入社会,无一技之长,两眼茫茫,何以生存?
特殊“高考班”,多样的人生选择
现实中,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分裂一直被社会诟病。
在偏重“应试教育”的时代,即便有些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天赋异禀,现阶段唯一检验学生成绩的标准——高考,仍将他们拒之门外。
2012年,四川省成都市印发的《成都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建设与普职融通资源共享试行意见》,就普通高中与职业院校课程建设逐步实现普职融通、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作出了规定,为那些从高考中“分流”出来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习技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试水“普职融通”之后,青白江区教育局开设了第一个特殊的“高考班”——普职融通实验班。班级课程开设由青白江中学和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青白江中学负责语、数、外基础教学,技术课程的设置也是从通用技术课程演变而来,由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提供技术教学,双管齐下。“我们要教,就要教给他们实实在在的知识。”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助理张建如告诉记者,要将通用技术变成实用技术,要让生活技能成为学生的生存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通用技术课程的精髓。
“‘普职融通’就是把普教的优势和职教的优势相结合。”邝光德说,“学生在高二下学期的时候转入成都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习,成立‘高考班’。语、数、外三科的老师和班主任都是由我们这边派过去的。”采取这种方式也是为了方便管理。上课时间由科任老师负责,其他时间则由班主任全权代理。
“因为前期通用技术课的反响特别好,在我们后期做老师和同学的思想工作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邝光德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与此同时学校也遇到了第一个障碍。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青白江中学副校长温成杰在动员大会上对全校师生、家长说过的一句话。但当改革与传统观念相互碰撞时,温成杰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青白江中学遵循“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正是因为学生在通用技术课上感受过快乐和自信,所以一开始收到了学生的报名表有将近70多张,但是在他们征求家长的意见之后,这70张报名表“全军覆没”。
时至今日,邝光德回想起当时的动员大会,紧张的气氛似乎仍存留身边。
在动员大会的当天,有的家长直接在大会上对青白江中学提出质疑,质问学校是不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所以要将这批孩子“卖到”职业学校去。家长的声音一出,将现场本就不愉快的气氛降至冰点。
听到这些说法的邝光德很是无奈,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曾有一段时间当过职高的班主任。正是因为受到社会环境和市场乱象的影响,大多数人都认为职高就等于“脏、乱、差”,普高在管理上、师资上、学生的行为习惯上都比职高略胜一筹。加上“只有考大学才会有未来”的观念作祟,一般家长都是挤破了头,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要选择让孩子去念普高。好几次与家长的沟通会都是不欢而散,甚至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请假在家,也不愿他们再接触职校。邝光德说,只要第一批普职融通成功了就能证明他们是对的,问题就卡在刚开始试水,拿不出成功案例,说服不了家长。 如何重新建立家长对职校的认知,除了带领家长参观职校之外,邝光德和温成杰开始了不间断地和家长们沟通交流。“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我们要和家长探讨这些孩子以后的生存问题,我们要和家长研判学生的爱好、特长及成长点。”邝光德感叹道,“普职融通虽然不是最快缓解高考压力的方法,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为每个学生的人生提供了多项选择,搭建了成长的立交桥。学生可以不再单一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融通,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我们曾将改革比喻成博弈。国际著名教育改革理论专家哈维洛克教授曾对“教育改革”作过如下定义:“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青白江中学在试水过程中,发现政策和观念的局限性仍然是“普职融通”难以顺利推行的最大障碍。
“政策规定,每一个学生只能有一个学籍,如果要参加高职考试,则需要有职高学籍且在职高学习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半,所以我们学校规定,在高二下学期将学生档案转入成都工程职业学校,而这个问题就像‘蝴蝶效应’,会出现很多连锁反应。”邝光德说。因为社会的风尚仍是“高考为上”,并且,学籍的转换是单向的——可以将高中学籍转为职高学籍,但是一旦转入,便再也不可以转回去。大多数学生在学籍问题上也产生了心理落差。然而除了学籍问题造成的心理落差,对现在选择“普职融通”的学生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出在归属感上。“自己在高中读了一年半,刚适应了学校的环境,又跳到了职高,但是在之前同级的职高同学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学习圈,再加上学籍问题造成的心理落差,说自己是高中生吧,我们已经没有高中学籍了,说自己是职高的学生吧,感觉自己又融不进去那个圈子,有种被边缘化了的感觉。”李晨雨(化名)是普职融通班里的一名学生,曾经的她是普高中成绩平平的学生。对于一开始选择“普职融通”,用她的话说就是“动手操作很好玩儿”,但是专业课难度的增大,归属感的缺失常常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与李晨雨有同样心情的还有“普职融通班”的班主任温健(化名)。“虽然我们是普高的老师,但是要跟‘高考班’到职高这边来,有时候会感觉到这边的管理方式或者环境和以前不一样,特别是科任老师,还需要在普高和职高之间两边跑,路程远,工作量大,经常都是身心疲惫。”
“在师资的调配和管理上,我们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普职融通班的开课,高一到高二上学期除了语、数、外之外,副科也需要老师来教,当这批学生转到职高之后,这些副科老师怎么办,同时,我派什么老师去职高上课也是很头疼的一件事。”邝光德向记者说出了他的顾虑。
同时,在师资调配上有同样担忧的还有成都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助理张建如。“通用技术课、普职融通班,还有原定安排好的课程,现在的老师根本安排不过来,在我们这里经常是老师几个校区轮流跑。”
当下,普高和职高在基础课上的出发点不一样,职高学校的文化学科是为了专业学科服务,因为学生最终面对的是岗位,需要实际操作的能力,而普高所对的是“应试教育”。
“现阶段的普职融通也仅仅只是做到了普高到我们学校来学技术,而没有做到我们的学生到那边去。”张建如说。在他的理想中,普职融通便是建立综合高中——普高的学生可以通过职高来接受职业教育,职校的学生可以去普高接受文化教育。按照学分制度,除了基础课程之外,副科由学生自己选修技术型或是学术型课程。
顺应成才特点,让梦想飞翔
樊坤说,形成“普高到职高,职高到普高”的双向流动,建立综合高中,形成完整的普职融合链是未来高中的大趋势,现阶段青白江所做的普职融通试水工作,是建立普职融合体系的第一步。然而,在许多人看来普职融通却是一条弱势学校求生存、求发展不得不选择的途径。
从根本上来讲,学校出路和学生出路并非是相对立的。学校出路核心还是学生在社会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发展并不能仅用升学率来决定,而是看这所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出真正优秀的,能够适应社会规律的人才。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顺应其自身特点发展,这是教育需要做的事。
从高考模式的改变到近千所综合高校改革成为技能型高校,国家政策的倾斜力度让试水一年“普职融通”的青白江区教育局看到了曙光。
从2014年开始,除了青白江中学之外的其他高中相继开始与职高对接,这里不乏升学率高、师资强劲的优质高中,他们也先从通用技术课开始,逐渐开设普职融通班。
“接下来,我们还会对涉及普职融通的学校、老师建立新的考评方式,逐步解决在推行‘普职融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青白江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分工的不断细化,只有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肖化移在《职业教育迈向21世纪的必然走向》中提到,国家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动因,现代化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革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这种变革,可以改变社会的目标、体制、组织、准则,以及改革人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
我国当前,高级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且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年龄结构偏老,高级职称的人中一半以上大于50岁,老化问题严重。职高和普高的断裂直接导致社会分工不均,学术型人才大量溢出,而技术型人才则停留在高职阶段裹足不前。
事实上,社会人才结构转型归根到底就是回到教育的本真,培养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