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不少毕业生手忙脚乱,准备不足,慨叹“找工作真难”;另一方面,仍然有不少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这说明,能否就业,主观因素不容忽视。
高校应届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所做的主观方面的准备是否充分呢?近日,《河南商报》和《京华时报》等媒体报道,在招聘会上,不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比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之外的知识匮乏;没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没有细致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及其需求等等。
鉴于此,笔者认为,大一新生应当循序渐进,逐步为自己的就业进行规划。
其一,大一新生入学之后,以毕业的去向来看,四年后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深造或就业。而深造不可能持续一辈子,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就业方面。所以,大一新生在树立目标的时候,尽可能地两者兼顾,而又侧重于就业。
其二,要弄清楚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要正确地对待和估量自己。饱满的雄心和热情,对大学的无限期待与憧憬,也是大一新生所特有的。年轻就是资本,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然而,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充足的阅历,没有较强的能力,没有炫目的成绩,这也同样是大一新生所苦恼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大一新生要认识自己,要正确全面地对待和评价自己。
其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己,仅仅是向前走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无异于南辕北辙。那么,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哪些,或者说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权威人士概括了四点:第一求“专”,第二求“全”,第三求“通”,第四求“变”,一言以蔽之,即要求人才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和素质。
据此,笔者建议:首先,大一新生树立大学习的观念。所谓大学习,乃是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单纯文化课学习不同的一种学习,它的内涵和外延要深广得多。就其内涵而言,要求我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就其外延来说,要求我们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学习,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有些技术和能力我们将来不一定要以之谋生,但一定要会。比如,我们学习驾驶,不一定要去做司机;我们学习烹调,不一定要去做厨师。
其次,行动起来。如果觉得自己礼仪知识匮乏,举止不当,那么就去查一查有关方面的书籍,或者加人礼仪协会等相关的组织;如果认为自己的口才不行,那么就刻意地去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当众发言的机会……
再次,针对就业做一些功课。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开始,要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如果没有就要慢慢培养。找到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调查,搜集一些资料。看这一职业的现状如何,发展前景怎样;再看进入这一行业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专业之内有哪些,专业之外有哪些,如果是专业之内的,是否是自己所学专业,如果是专业之外的,自己是否具备。调查的结果出来之后,开始着手学习与培养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课余的时候,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也比较权威的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听一听。多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就业方面的信息。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够与人交往,能够增强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社团,适当地加以锻炼。寒暑假的时候,调动家里的社会关系,找一些能够锻炼自己口才、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能力的实习机会,接近用人单位,感受用人单位。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在荒废文化课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是在搞好专业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因为,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精通本专业的人,还要是能力全面的人才。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不少毕业生手忙脚乱,准备不足,慨叹“找工作真难”;另一方面,仍然有不少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这说明,能否就业,主观因素不容忽视。
高校应届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所做的主观方面的准备是否充分呢?近日,《河南商报》和《京华时报》等媒体报道,在招聘会上,不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比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专业之外的知识匮乏;没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没有细致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及其需求等等。
鉴于此,笔者认为,大一新生应当循序渐进,逐步为自己的就业进行规划。
其一,大一新生入学之后,以毕业的去向来看,四年后最直接的目标就是深造或就业。而深造不可能持续一辈子,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就业方面。所以,大一新生在树立目标的时候,尽可能地两者兼顾,而又侧重于就业。
其二,要弄清楚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要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要正确地对待和估量自己。饱满的雄心和热情,对大学的无限期待与憧憬,也是大一新生所特有的。年轻就是资本,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然而,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充足的阅历,没有较强的能力,没有炫目的成绩,这也同样是大一新生所苦恼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大一新生要认识自己,要正确全面地对待和评价自己。
其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己,仅仅是向前走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无异于南辕北辙。那么,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哪些,或者说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权威人士概括了四点:第一求“专”,第二求“全”,第三求“通”,第四求“变”,一言以蔽之,即要求人才具备较为全面的能力和素质。
据此,笔者建议:首先,大一新生树立大学习的观念。所谓大学习,乃是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单纯文化课学习不同的一种学习,它的内涵和外延要深广得多。就其内涵而言,要求我们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就其外延来说,要求我们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学习,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有些技术和能力我们将来不一定要以之谋生,但一定要会。比如,我们学习驾驶,不一定要去做司机;我们学习烹调,不一定要去做厨师。
其次,行动起来。如果觉得自己礼仪知识匮乏,举止不当,那么就去查一查有关方面的书籍,或者加人礼仪协会等相关的组织;如果认为自己的口才不行,那么就刻意地去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当众发言的机会……
再次,针对就业做一些功课。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开始,要逐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如果没有就要慢慢培养。找到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调查,搜集一些资料。看这一职业的现状如何,发展前景怎样;再看进入这一行业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专业之内有哪些,专业之外有哪些,如果是专业之内的,是否是自己所学专业,如果是专业之外的,自己是否具备。调查的结果出来之后,开始着手学习与培养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课余的时候,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也比较权威的关于就业方面的讲座听一听。多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一些就业方面的信息。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能够与人交往,能够增强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社团,适当地加以锻炼。寒暑假的时候,调动家里的社会关系,找一些能够锻炼自己口才、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能力的实习机会,接近用人单位,感受用人单位。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在荒废文化课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是在搞好专业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因为,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精通本专业的人,还要是能力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