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胡佛前传:拯救比利时的英雄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raid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胡佛,许多人不免会把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那场全球性经济危机与他联系在一起,但关于胡佛在担任美国总统之前的故事,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他曾是一战时期领导国际救援运动的英雄。
  比利时危机
  1914年夏天,比利时还是欧洲的一个重镇。这个经济繁荣的国家是欧洲工业、金融和国际贸易的中心,其在非洲的殖民地蕴藏着丰富的矿源。纵览当时欧洲局势,以德国与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和以法国、英国、俄罗斯为中心的协约国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白热化,而比利时持中立态度。可是这并没有阻止德国可怕的战争机器开进比利时的国境。1914年8月,德军包围了这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德军的占领使比利时陷入瘫痪,所有的国际贸易被迫中断,迅速酿成了粮食危机,因为比利时四分之三的食物依赖进口。国内储备的面粉和其他食物很快被消耗一空,而德军又抢走了当年比利时大部分丰收的农作物。更糟糕的是,德军堂而皇之地置国际法于不顾,宣称将不会给比利时的750万平民以及法国北部德军占领区的200万平民供应食物。由于英国皇家海军在北海海域建立起了军事防线,切断了德国和其他同盟国国家之间的联系,所以德国自己的军事供给也跟不上。德方还指责英国,声称若不是英国的海上防线,比利时的粮食危机本来可以避免。而此刻,被围困的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平民面临着饥荒和严重的营养不良。
  代表团选择了胡佛
  1914年9月,比利时派出一个代表团前往英国伦敦寻求援助,代表团成员包括银行家埃米尔·弗兰基和美国驻比利时大使休·吉布森。美国驻英国大使威廉·海因斯·佩吉迅速派了一位美国人前往大使馆与代表团会面,这是个保守、莽撞同时又交游广阔的生意人,叫做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914年的胡佛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矿业专家,在此之前近20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世界上各个遥远的矿区,他称这个时期为“美国工程师在异国淘金的黄金时代”,事实上他也确实大赚了一笔。
  1895年,胡佛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专业,随后前往澳大利亚、缅甸和新西兰工作。1900年,胡佛和自己同为地质学家的妻子正在中国天津,未料,义和团运动爆发,胡佛在天津的寓所附近救下后来担任北洋政府总理唐绍仪的女儿唐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胡佛已经是18个矿业公司和金融公司的主管,手下有10万雇员。他有着数以百万计的资产,且手握价值千万的各公司股份。一战爆发前的几年里,他一直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咨询机构,过着衣食无忧的安逸日子。
  胡佛虽然缺乏绅士风度和优雅举止,但却是个解决问题的实干家,有着向往成功的勃勃雄心。在此之前,他已经将自己的管理技能运用到解决危机当中去并取得了成功。一战爆发之时,有大约15万美国游客和侨民被困欧洲大陆。其中一些人想方设法来到英国,却发现银行大门紧锁,渡轮全部被军队征用。胡佛此时出面,在一些工程界同仁的帮助下,成功将所有难民送回美国。许多人负担不起回美国的费用,胡佛便利用自己的金融业从业经验帮助他们筹集路费。
  前来寻求援助的佩吉、吉布森和弗兰基力荐胡佛领导比利时的粮食救济运动。弗兰基指出,胡佛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作过,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美国驻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大使的信任。鉴于胡佛是美国人,他的政治立场天然中立。尽管比利时粮食救济运动的难度很大,需要解决采购、跨国运输、大宗原材料的国内物流等诸多难题,但是胡佛没有退缩,他说:“任何工程师都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但他也承认:“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首先我们必须为一整个国家找到粮食来源,其次需要筹款购买粮食,然后要通过海军和陆地上占领军的重重屏障,再建立一个粮食分配机构,最后一边守卫粮食以防敌军来抢,一边将粮食平均地分配到每个人手中。这不是粮食‘救济’,这是养活一整个国家。”
  彼时的胡佛已经年过四十,准备转换自己事业的方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男人到了40岁还没有致富,那他就一无是处。”但是现在他却跟朋友说:“光挣钱是不够的。”他一直等待着进入公众视野的机会,他的目标已经超越了财富,上升到了政治。没有什么比与死神赛跑更困难,比利时的危机牵动了所有人的神经。胡佛从自己繁忙的商业王国中抽出身,接受了代表团的邀请,他只有一个要求:不领薪水,但是拥有全权管理所有与救济相关事务的权力。
  养活一整个国家
  接下来发生的事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道主义救援事件之一。胡佛和他的同仁——协约国外交官、商人、工程师——成立了比利时救济委员会。协约国政府提供了大笔救济金和贷款,再加上私人捐赠,资金的問题暂时得以解决,胡佛还招纳了几千名志愿者。他们在四年的时间里每日给战区近100万难民提供食物,工作难度巨大,而且时刻面临着被关闭的威胁。救济委员会的管理和运行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胡佛一开始也低估了这项事业的困难程度。他本以为战争将在一年以内结束,“后来发现我们要坚持四年时间——需要筹集10亿美元款项,将500万吨压缩食品运到占领区,再分配下去。我们当初真是太天真了。”
  胡佛的救济行动不仅代表比利时。当美国在1917年4月向德国宣战之后,威尔逊总统便任命胡佛为新成立的美国食品管理局局长,负责提高农产品产量、减少平民食物消耗,为美军节约口粮,同时胡佛继续履行着他在比利时救济委员会的职责。战后,作为最高经济委员会的成员和美国救济署的负责人,胡佛在包括德国、波兰在内的26个国家领导了多次粮食救济运动,为成百上千万遭遇食物短缺的平民提供食品。他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让他走向了世界,成为美国的英雄。在担任哈定总统和柯立芝总统的商务部长之后,1928年,胡佛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31任总统。可是,胡佛当选总统的时机不妙,他甫一上任就遭遇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共和党人胡佛试图振兴美国经济,但所有的努力却都打了水漂。在1932年的总统大选中,他被富兰克林·罗斯福拉下马。胡佛未能在经济危机中力挽狂澜,因此留下污名,以至于他在一战期间对人道主义救济事业做出的贡献也被后世遗忘了,这是后话了。
  比利时救济委员会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在国内进行基本的“物资配置”,控制了比利时所有的磨坊、面包店、屠宰场、牛奶场和餐厅;另一派则倾向于将行动升级为对弱势群体的慈善行为,所谓弱势群体,指的是贫困人口以及因战争爆发而失业的工薪阶层,而这一些人“成了抵抗镇压救济行动的最有效武器”。   救济行动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各省代表必须计算出各个时期该地区的确切的人口数量,以及维持这些人口基本生存所需的纯小麦、黑麦和谷物的质量。然后向委员会驻布鲁塞尔办公室汇报统计结果,布鲁塞尔再报往伦敦。与此同时,布鲁塞尔必须计算出运往国内每个磨坊的原材料质量。
  这只是开始。小麦被磨成面粉后,真正的分配工作才展开。每个公社在每个时期需要多少面粉,必须定点定量。工作人员必須保证有足够的货船、货车和马车运送物资,面粉被送到各地委员会之后,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分送到面包房里。烘培的工序包括发酵,因此必须维持酵母生产厂的运转……所有程序都需要资金和簿记,以及审核。贯彻救济行动始终的是和德国政府官员无休无止的嘴仗。面包师常常会被密切监视起来,以防他们“违反委员会规定偷藏面粉”。那些被怀疑违规的面包师会被送到“面包师法庭”上受审,一旦被判处有罪,立即吊销职业执照。
  粮票或卖或发到每个家庭或公民手上。起初,大部分比利时人通过购买得到粮票,价格通常比伦敦和巴黎的同等商品低很多。实际上,出售粮票所得超过了慈善组织所需,多余资金便用来支付教师和警察的工资,好让学生能够继续上课。1915年,德国政府同意不染指比利时本国出产的小麦、大麦、黑麦和燕麦,随后其他农产品也享受到了这一“善举”。许多比利时人依靠粮票坚持了三年多。买得起粮票的人能够吃到蔬菜、水果、牛奶、鸡蛋和肉。农民自给自足之外若还有余粮,就卖给救济委员会换些钱。胡佛的委员会和比利时的全国食品救济委员会审慎地调控粮食消费,不停调整着全国各地的粮食配额。令人震惊的是,一个筹集并使用了9.25亿美元的组织的经营成本还不到这个数字的1%。
  让儿童吃饱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胡佛曾说:“让孩子微笑而不是流泪,这是我们的责任。”比利时救济委员会在全国各地建了上千个食堂,保证让未成年人每天都能吃上一顿热饭,包括一碗内容丰富的炖菜、炼乳和其他食物。儿童长身体需要摄入脂肪,因此委员会开发出一种饼干,内含脂肪、可可粉、糖和面粉,几乎囊括了儿童生长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并每日将这种饼干发放给250万儿童和孕妇。据统计,一战期间比利时及法国北部的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低于其他历史时期。
  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德军经常肆意扣押委员会的通讯员;运河在冬天结冰,货船无法通行;在比利时与荷兰交界处,食品常常被走私出境。胡佛定期往来于伦敦、巴黎、布鲁塞尔和柏林,解决财政、政治、军事、运输上的种种难题。
  一战后,救济委员会解散
  1917年4月,美国向德国宣战。比利时救济委员会改变了运行方式。所有美国人从比利时撤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顶替了他们的位置。胡佛被任命为美国食品管理局的局长,这意味着他的工作地点从伦敦变成了纽约。当时,德国对协约国火力全开,比利时的救济工作遭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约有60%的比利时人没有工作,处于赤贫状态,只能依靠救济度日。战事使全世界都陷入了食品短缺,委员会的货船数量急剧减少,人们的粮食配额也相应减少。
  胡佛仍然担任委员会的主席,委员会也没有放弃粮食救济。来自美国的资金成为委员会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漫长而惨烈的战争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落下帷幕。但是比利时的粮食救济行动并未即刻停止,6个月后,国际贸易和物流基本恢复之后,胡佛才宣布解散比利时救济委员会。清算账务时,委员会竟然还有350万美元盈余。胡佛将其中180万捐给了比利时各大学和教育机构,剩下的钱则创办了两所美国-比利时文化教育基金会,这两所基金会至今仍在运转。
  胡佛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济树立了一个典范,一战结束后他在中欧和俄罗斯继续发扬这一传统。1918年8月他再次造访比利时,比利时的阿尔伯特国王授予他一枚荣誉勋章,上面刻着“比利时的朋友”。
其他文献
对景德镇来说,手工艺行业和手工艺人在近二十年的改变,比成为瓷都后这过去的一千年都还要大。究其根本,是陶瓷和手工艺这样延续千年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年轻的手工艺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迅速学习和适应这新旧之间的剧烈变迁。  “在过去,光是磨这刀,就要学一年”。在一间小小的凌乱工作室里,景德镇的利胚(陶瓷成型中一道工序、工艺)师傅张华轻轻说道。他手中的刀,比手术刀还要细长轻薄,质地十分柔软,有些
期刊
西南边陲古城建水,古称“临安”,有十道源于明朝、兴于清朝并流传至今的名菜——雪地金花、山羊脆乳、会乡亲、象芽菜、青儿白娘上金山、云田熟藕、板井大豆腐、桂湖乌鱼、颜洞鲤鱼、汽锅鸡,称为“临安十肴”。其中“汽锅鸡”是用建水特有的紫陶汽锅为饮具烹炖出来的美味佳肴,为云南省唯一上国宴的一道名菜。  从汽锅鸡讲起  据当地人讲述,汽锅鸡是古时临安(今建水)一位姓杨的厨师发明的。在建水,汽锅鸡做法并不复杂,只
期刊
在中华大地的西部,有一条连接蜀地和秦地的千年沧桑古道,这就是习称的“蜀道”。我曾多次在史籍文献中细细读到过到它,也曾多次在现场情境中默默注视过它。不断积累起来的鉴赏感触,最后凝结成四个字——蜀道如诗。  蜀道如诗,因为这是一条古代诗人俯仰咏叹的古道。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从这里走过,然后又留下不知有多少的动情诗篇。单说脍炙人口的,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起首的“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期刊
日本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三年前我去过日本,对这个有着深切的体会。日本给你的全部印象可谓“日本社会是一个有教养的社会”,眼前的这一切让你很难想象到其过往的历程,一本《菊花与刀》十分形象地刻画了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性格。带着种种求证和不解,我特地逛了逛日本的书店,从有限的看得懂的书籍里发现,关于中国的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研究介绍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第二类则是唱衰现代中国的。我不禁哑然失笑。  
期刊
同治六年(1867年)是曾国藩谈古论今、臧否人物、判断时局最频繁的时期。此时的曾国藩常常与他的下属和幕僚谈论时事,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一个青年才俊——赵烈文。二人后来以师徒相称,感情非常真挚。赵烈文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在历史大变局下,用极具冷静的视角对晚清的政局的变数和历史的趋势做出了准确而深刻的判断。  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人。其父赵仁基,道光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赵烈文自幼系统地接
期刊
美国与苏联曾经有过持续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漫长争霸,起于二战胜利,终于苏联解体。争霸虽烈、矛盾虽深,双方却并未有大规模冲突乃至战争发生,故而名为“冷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第一个就在于双方手中都有核武器,这是争霸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因素,也是双方比拼的主要焦点。你造一颗原子弹,我要造两颗;你造氢弹,我也要造……在这种“核武竞赛”的紧张氛围下,一种号为“冷战魔炮”的疯狂兵器,带着恐怖杀气,来到了世上。  
期刊
第一张现代意义的信用卡是1950年由美国一家俱乐部为其会员所开发的。在它最初问世的日子里,常常有人聚集在收款台前看别人怎样用塑料片付账。很快,这种便捷支付方式风靡全球,同时也制造着坏账危机。从公元前2000年的两河流域到现代的金融危机,从先贤的排斥到现代人们对信用卡的依赖,关于信用卡的由来和发展,本文讲讲信用卡那些事儿。  曾经借贷不得收利  假如放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看,信用卡的历史不但是短暂的,甚
期刊
激动的英国小报  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已经过去快半年了。但英国脱欧的进程,还停留在相当初级的阶段。虽然英国民众在公投中决定脱欧,但剧情忽然就反转了,英国高等法院裁定,政府正式启动脱欧程序须经议会批准。这就意味着,2016年6月的那场公投,有可能仅仅是搞了个大新闻而已。  导致这场“意外”的,是一个叫吉娜·米勒的普通女性。她10岁时移民英国,现在是伦敦一家私人企业的投资管理员。和很多留欧派人士一样,她
期刊
地处四川的刘文彩地主庄园名震海内外,距成都200公里开外的川北,还有一个地主庄园默默地偏安一隅,数十年来不为外人所识。  它就是赫赫有名的丁家大院。在川北仪陇县朱德故居,除了朱德旧居和朱德纪念馆这些因为朱德而引人注目的建筑外,最为有名的建筑,应该算是丁家大院了。  乍看朴实,实则考究  大巴山所组成的山系,把这片葱郁的土地压得喘不过气来,延绵不绝的大山在这里突然变得缓慢下来,陡峭的高山被一些起伏的
期刊
本书的重点,与其说是“波斯和中国”,不如更确切地说是“波斯人(乃至伊斯兰世界)眼中的中国”。这为我们理解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以中国为中心的视角。  作者选取了发生在帖木儿王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五个故事,包括流行于欧亚大陆的“中国公主”传说、帖木儿朝王子对中国玉杯的痴迷、波斯皇宫收藏中国瓷器的方式、中国的鬼怪形象进入帖木儿朝绘画的途径,以及中国佛教造型与帖木儿朝艺术的关联。这五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