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背叛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urongy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动的英国小报
  英国脱欧公投成功,已经过去快半年了。但英国脱欧的进程,还停留在相当初级的阶段。虽然英国民众在公投中决定脱欧,但剧情忽然就反转了,英国高等法院裁定,政府正式启动脱欧程序须经议会批准。这就意味着,2016年6月的那场公投,有可能仅仅是搞了个大新闻而已。
  导致这场“意外”的,是一个叫吉娜·米勒的普通女性。她10岁时移民英国,现在是伦敦一家私人企业的投资管理员。和很多留欧派人士一样,她担心英国脱欧会让金融投资业遭到重创。于是在米勒的带领下,留欧派发起了对英国政府的诉讼,认为政府不通过议会批准就开始脱欧违反了宪法。
  但这就引发脱欧派人士的众怒了,因为议会是留欧派占多数,多半不会批准。所以他们认为这么做是对人民意愿的“背叛”。很快米勒就遭到外界涉嫌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侮辱,甚至还收到了死亡威胁。
  带头“起哄”的是那些英国小报。《每日邮报》把英国高院三位大法官的肖像登了出来,称他们是“人民的公敌”。而《太阳报》更直接些,在头版左下角登出米勒的头像,称之为“放高利贷的、蔑视英国人民意愿的外国精英”,大标题则是:“欧盟,你以为你是谁?”
  自然,这些報纸头版宣泄情绪的做法,在英国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在推特上就遭到了《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前英格兰球星莱因克尔等英国名人的批评。但这场争议所暴露的,正是英国内部越来越严重的分歧——草根与精英阶层的对立。
  简单来说,以社会名流、金融精英为代表的精英阶层,主张留欧,获取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福利;而以蓝领工人为主的草根阶层,则力主脱欧,因为欧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
  那么,英国小报们来带头起这个哄,也就很好理解了。以《太阳报》为例,大家对它的印象可能就是第三版的半裸女郎,它主打八卦娱乐,主要受众是没上过大学、文化程度比较低的蓝领男性。《每日邮报》也不是什么正统媒体,主要读者是中老年女性以及劳工阶层。
  与之相反,像《金融时报》《泰晤士报》这些大报,受众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士,是留欧派的坚固阵地。但限于主流大报的身份,他们又没办法站出来和英国小报们“肉搏”,所以总是小报搞出了大新闻。
  比如英国脱欧公投前两天,《每日邮报》就直接在头版亮出立场:“如果你相信英国,请投退欧!”其语言也极富煽动性:“要谎言、贪婪的精英,还是要跳出将死、支离破碎的欧洲,拥抱辉煌的未来?”而《太阳报》的口号是:“相信英国!离开欧盟!”
  为了宣传脱欧,《太阳报》出动了好几次头版,甚至还顶着新闻监督机构的处罚,硬交罚款也要强行给女王冠上“支持脱欧”的帽子。
  但《太阳报》的一贯立场,还不仅仅是支持脱欧,它其实是反欧盟。最精彩的事迹还要数2003年那次多达20个版面的“欧盟制宪特刊”。那时的欧盟,正值春秋鼎盛,正野心勃勃地试图通过制定宪法,成为一个超国家组织。而正当布鲁塞尔欧盟峰会的各国代表激烈讨论长达465章节的欧盟宪法草案文本时,《太阳报》就来了个特别报道,给欧盟宪法草案浇了一盆凉水:“这(部宪法)是欧盟的弥天大谎……它威胁着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欧盟宪法将永久地改变英国人的判断力和防御力,改变英国人受统治和征税的方式。”
  这个特刊的亮点在于,他们把宪法草案中那些拗口的专业术语,翻译成了平实易懂的语言。比如宪法草案写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欧盟可以为自己提供必要的方式。”而《太阳报》直接说:“为了让官员们买车、吃饭、就业,欧盟可以加征税费。”——事实上,这还真是符合英国民众的普遍观感,比如在英剧《是,大臣》中,欧盟官员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薪资福利优厚又不用怎么干活的那种。
  拖欧盟的后腿
  当然,特刊中也少不了《太阳报》特有的极具煽动性的大标题:“1588年,我们赶走了西班牙人;1805年,我们赶走了法国人;1940年,我们赶走了德国人;2003年,布莱尔让英国向欧洲投降了。”
  这里说的,就是英国(更准确来说应该是英格兰)光荣的历史和传统了。一道窄窄的英吉利海峡分开了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从此英国就成为了那个与众不同的岛国。某种意义上,英国史就是一个与欧洲大陆分离的历史。先是有百年战争,英格兰丧失了所有的法国领地,但这也让民族主义兴起,使其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之后英格兰对欧洲大陆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转往海外发展。
  而之后的法国大革命,又让英国人眼中的欧洲大陆,变成了一个在专制和革命之间摇摆不定的黑暗大陆。相反,英国则是如此地热爱自由、珍视传统,是正义的化身。比如,1588年,英勇的英国人民就在伊丽莎白女王的领导下,击败了无故来犯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是灯塔,更是欧洲人民的大救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815年,英国威灵顿公爵率领联军彻底打败了拿破仑皇帝的滑铁卢战役。当然,在英国人看来,之后的一战、二战,也都是他们拯救了欧洲。
  但后来,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搞了个经济共同体,却不带英国玩,这就很尴尬了。到了1961年,英国主动申请加入,却被法国总统戴高乐拒绝,还一连拒绝了两次。戴高乐认为,英国对欧洲大陆搞了400多年的均势政策,弄得西欧纷争不断,现在又来“捣乱”了。所以直到戴高乐下台,英国才成为了欧共体成员国。
  事实证明,戴高乐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一直很傲娇的英国,在欧盟也是一直扮演拖后腿的角色:不肯用欧元,也不加入申根协定,还动不动就要威胁脱离组织。1975年他们就搞了第一次脱欧公投,只是没成功。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又要求欧共体减少英国需给付的预算份额,她甚至在都柏林峰会上公开表示:“把我的钱还给我!”后来她又有了这句名言:“上帝将英国从欧洲大陆分离出来是有目的的。”   但要说这是英国故意给欧盟捣乱,也是夸张了。问题只在于,英国赞成政府间合作,而不希望欧盟成为一个超国家组织,让英国在外交、防务、税收及法律等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失去主动权。
  但欧洲的一体化,还真是往“超级大国”这个方向去的。大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而从关税同盟到货币联盟再到财政联盟,实现经济一体化,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于政治家而言,是实现政治抱负的好平台;对于企业家而言,是能挣大钱的好市场。但普通民众就只关心民生问题了。经济好的时候都没话说,但经济增长一旦放缓,失业率一高,问题就来了。而且多年来,欧盟始终把扩大放在首位,结果又带来了新的民族矛盾和移民问题。所以普通民众就不买账了。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2004年欧盟各国首脑在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以推动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但这一条约遭到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否决。
  英国人从来就没喜欢过歐盟。本来,加入欧盟之前,他们就有种种担忧:小商品业者害怕价格更低廉的产品冲击,工人害怕“波兰水管工”来抢走自己的就业机会。但他们还是希望依靠欧洲经济一体化重振本国经济,分享欧洲一体化的红利。但如今,英国的经济被欧盟的低增长率所拖累,还要缴纳高额的欧盟会费,现在又要面对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这样的“无妄之灾”。那么,一直视自己为“局外人”、一直很傲娇的英国人,作出脱欧的选择也是情理之中了。
  但对于欧盟而言,就算英国真的离开了,也远远不是灭顶之灾。更大的危机在于,就连法国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如今也要“叛变革命”了。
  “一体化”的软肋
  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国,法国一直是欧洲统一的坚决拥护者。戴高乐执政期间所实现的法德和解,让法国和德国成为发动机,开启了整个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而此后法国在经济上的极速增长,也让法国民众相信欧洲一体化对于国家来说是有好处的。但如今法国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居高不下,不少法国人对未来忧心忡忡。于是,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玛丽娜·勒庞站了出来,参选总统。她的主张是举行脱欧公投,重启法国法郎。如果勒庞上台,欧盟可能就直接崩溃了。
  放在以前,极右翼政党上台执政,这在法国人看来是不能想象的事情。但在经历过恐怖袭击、高失业率、高犯罪率、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残酷现实之后,失望的法国民众发现,无论是左翼的奥朗德,还是右翼的萨科齐,政治主张都大同小异,没什么好选的。而极右翼的勒庞,倒是帮他们说出了心里话:法国经济不行,根源在移民和欧盟,所以要反移民,反欧盟。
  这就跟美国发生的状况很相似了,勒庞就是法国版的特朗普。事实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勒庞也迫不及待地在推特上为其送上祝福。素来反美国霸权的她更是召开记者招待会表示,特朗普的胜利对法国是好消息,是与既定政治制度对抗的自由人民的胜利,特朗普的胜利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某个世界的末日。
  勒庞所指的那个世界,就是现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她认为,这个由权贵操纵的世界,把人民的兴趣和梦想都忽略了。现在,人民正在从权贵手中收回权力。英国退欧、奥地利右翼崛起和特朗普胜选,都是证明。
  不过,勒庞能不能成功上位,真的很难说。虽然她是明年法国总统大选的大热门,但据最新民调显示,勒庞将在总统大选败给保守派候选人菲朗,且菲朗将获得66%的选票。但民调可不可信,又是一个问题,毕竟之前在英国和美国,民调都错了。
  更难以预料的,就是未来会不会再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一旦发生,就是对勒庞直接助攻。但如今一体化的欧洲,却很难抵御恐怖袭击。
  作为一个从经济合作出发逐步发展起来的合作组织,欧盟所追求的就是打破民族国家的边界,通过资源自由流通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机会。现在,欧洲内部的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越来越方便快捷,欧元区各国账户电子转账已经完全免费,欧盟境内的手机漫游费用也将逐步取消。这些措施加强了欧洲各国相关的竞争力,比如因申根签证的便利,巴黎每年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是不在申根区的伦敦的五倍。
  然而,这却使安全监管变得更难了。现在欧盟的边防和安全事务由各国自行管理,但水平有高低,再加上制度差异、语言差异,协作效率不高,导致欧洲各国之间的边界管理相当松懈,很容易被恐怖分子利用。比如《查理周刊》恐袭案,袭击犹太杂货店的恐怖分子就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购买枪支,并用汽车将其偷运回巴黎。再加上如今的难民危机,恐怖分子完全可以借用难民的身份在欧洲畅行无阻,简直是防不胜防。
  现在这个高度一体化的欧洲,却很有可能因为“过度”一体化而葬送自己,这真是一个可悲可叹的因果关系。
其他文献
薛仁明先生的大作《所谓“拼爹”》,读后感慨系之。纵观三国精英人物中凡有所成就者,大多与刘邦类似,并不依赖于“拼爹”的平庸路数。有的是无法拼,有的是不愿拼。无法拼的一族中,诸葛亮堪称典型,此话怎讲?且听道来。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家是西汉名臣诸葛丰的后代,老爸名叫诸葛珪,东汉末年在泰山郡当郡丞。那时的郡政府,长官是太守,副长官就是郡丞。郡太守相当于现今地级市的市长,而郡丞相当于副市长。郡丞
期刊
这里所说的“乱”,是指每个人都可以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如同《论语》中说的“从心所欲”。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衣服是不能乱穿的。春秋时期,“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即左臂穿袖子,露出右臂,在当时,这是华夏汉族与所谓的夷族着装的最大区别,一旦“左衽”就不是华夏民族了,“失节事大”,你看,在古代不能胡乱穿衣吧。  封建的各个朝代,对于穿衣的要求是
期刊
枪炮与病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些西医便以葡萄牙人攫取的中国澳门为基地,开设诊所,售卖西药,施行手术,并通过招收中国学徒的方式,向中国内地传播西方医学。这些西医之中有不少服务于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自然不免也会干些贩卖鸦片的勾当。  在这些西医之中,有一位名叫马礼逊,他也是来到中华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其于1820年在澳门开设一家诊所,合伙人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生李文斯敦,并为诊所配套开设了一间药
期刊
对景德镇来说,手工艺行业和手工艺人在近二十年的改变,比成为瓷都后这过去的一千年都还要大。究其根本,是陶瓷和手工艺这样延续千年的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年轻的手工艺人来说,他们不得不迅速学习和适应这新旧之间的剧烈变迁。  “在过去,光是磨这刀,就要学一年”。在一间小小的凌乱工作室里,景德镇的利胚(陶瓷成型中一道工序、工艺)师傅张华轻轻说道。他手中的刀,比手术刀还要细长轻薄,质地十分柔软,有些
期刊
西南边陲古城建水,古称“临安”,有十道源于明朝、兴于清朝并流传至今的名菜——雪地金花、山羊脆乳、会乡亲、象芽菜、青儿白娘上金山、云田熟藕、板井大豆腐、桂湖乌鱼、颜洞鲤鱼、汽锅鸡,称为“临安十肴”。其中“汽锅鸡”是用建水特有的紫陶汽锅为饮具烹炖出来的美味佳肴,为云南省唯一上国宴的一道名菜。  从汽锅鸡讲起  据当地人讲述,汽锅鸡是古时临安(今建水)一位姓杨的厨师发明的。在建水,汽锅鸡做法并不复杂,只
期刊
在中华大地的西部,有一条连接蜀地和秦地的千年沧桑古道,这就是习称的“蜀道”。我曾多次在史籍文献中细细读到过到它,也曾多次在现场情境中默默注视过它。不断积累起来的鉴赏感触,最后凝结成四个字——蜀道如诗。  蜀道如诗,因为这是一条古代诗人俯仰咏叹的古道。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从这里走过,然后又留下不知有多少的动情诗篇。单说脍炙人口的,诗仙李白的《蜀道难》,起首的“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期刊
日本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三年前我去过日本,对这个有着深切的体会。日本给你的全部印象可谓“日本社会是一个有教养的社会”,眼前的这一切让你很难想象到其过往的历程,一本《菊花与刀》十分形象地刻画了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性格。带着种种求证和不解,我特地逛了逛日本的书店,从有限的看得懂的书籍里发现,关于中国的书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研究介绍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第二类则是唱衰现代中国的。我不禁哑然失笑。  
期刊
同治六年(1867年)是曾国藩谈古论今、臧否人物、判断时局最频繁的时期。此时的曾国藩常常与他的下属和幕僚谈论时事,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一个青年才俊——赵烈文。二人后来以师徒相称,感情非常真挚。赵烈文跟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在历史大变局下,用极具冷静的视角对晚清的政局的变数和历史的趋势做出了准确而深刻的判断。  赵烈文,字惠甫,号能静居士,江苏阳湖人。其父赵仁基,道光进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赵烈文自幼系统地接
期刊
美国与苏联曾经有过持续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漫长争霸,起于二战胜利,终于苏联解体。争霸虽烈、矛盾虽深,双方却并未有大规模冲突乃至战争发生,故而名为“冷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第一个就在于双方手中都有核武器,这是争霸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因素,也是双方比拼的主要焦点。你造一颗原子弹,我要造两颗;你造氢弹,我也要造……在这种“核武竞赛”的紧张氛围下,一种号为“冷战魔炮”的疯狂兵器,带着恐怖杀气,来到了世上。  
期刊
第一张现代意义的信用卡是1950年由美国一家俱乐部为其会员所开发的。在它最初问世的日子里,常常有人聚集在收款台前看别人怎样用塑料片付账。很快,这种便捷支付方式风靡全球,同时也制造着坏账危机。从公元前2000年的两河流域到现代的金融危机,从先贤的排斥到现代人们对信用卡的依赖,关于信用卡的由来和发展,本文讲讲信用卡那些事儿。  曾经借贷不得收利  假如放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看,信用卡的历史不但是短暂的,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