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书写的物哀之美

来源 :章回小说·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哀作为日本的独特审美意识表现在日本文学创作的各种形式中,川端康成继承了这一传统审美观,其作品总是流露、充溢着一种淡淡的纤细的哀愁。掌小说是川端文学创作的缩影,本文通过对其掌小说的研究,考察了日本文化同掌小说中物哀美的联系,发掘川端东方式悲剧美的内涵。
  关 键 词:物哀 自然美 虚无
  在日本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坛上,川端文学以其与日本传统美建立的密切联系而一直被人们视为绚丽的奇葩。川端康成执着于对美的探求,他的作品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为背景,以自然界四季的更迭为衬托,使自然的景物与人物情感相互交融,达到物我的和谐统一。川端擅长描写美丽纯洁的少女,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一丝或浓或淡的感伤,充满东方式的悲剧美。而作为贯穿川端创作始终的文学形式,其最具特色的掌小说充分反映出川端文学的精髓——物哀之美。
  一、 物哀之美的源起
  “物”即自然之物,日本传统文学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之物在日本文学中不仅仅是一种素材,而成为美感的来源,伴随着四季更迭自然风物的生死枯荣孕育出的独特美感,形成了日本传统的美意识。“物哀”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对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的评论中,他认为该小说之主旨即物哀。所谓“物哀”即“感触、伤感、哀怨、哀愁、多愁伤感、人生无常”等等因物而生的种种情绪。“哀”即是对自然物的感动与感慨,也是一种美。这种“哀即美”的审美观成为日本民族文化中较为独特的现象,成为后世日本文学的美学原则。
  川端康成忠实地继承了这一审美传统。川端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在对“雪月花时最怀友”这一诗句发表感慨时说:“当自己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是四季世界的美而有所省悟时,当自己与那种美丽而获得幸福时,就会热切地想念自己知心朋友,但愿他们能够共同分享这份快乐。”注1这份对自然既谦恭又激动的心情、纯真的朴素感情,诠释着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
  此外,在川端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驱动着他追求深沉的内省,将感伤的情调浓重地渗入他的内心。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川端引用了两首镰仓晚期的女诗人永福门院的和歌:“竹子枝头群雀语,满园秋色映斜阳。”“萧瑟秋风荻叶凋,夕阳投影壁间消。”在这两首充满悲哀美的和歌之后,川端表示:这些和歌“是日本纤细的哀愁的象征,我觉得同我非常相近”注2。
  川端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尤其看重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化成就。当时的作家们创作了许多传世经典名著,如《古今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川端康成最推崇《源氏物语》,他认为《源氏物语》是日本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一部小说,至今没有一部作品能够与之媲美。早在少年时代,川端就开始涉猎《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平安时代的作品了,自然也就不免受其影响。他曾在《文章杂感》中提到当时“并不了解其意思。只是,读了语言的发音和文章的调子。这些朗读,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一种甜美的哀感。”也许是《源氏物语》中的哀伤与其自身的不幸遭遇产生的伤感情绪产生了共鸣,少年川端将其铭刻于心,“至今在我写作的时候,心中依然听见少年时代这种朗读的声音。我不能违背这些歌声。”注3《源氏物语》是一部悲美的作品,川端将这种“物哀之美”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忧郁感伤、且美且悲的独特风格,这一风格在川端的掌小说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二、 物哀与自然美
  物哀是悲与美的结合体,自然是无处不美的,即便是忧伤的。川端文学对自然美的营造更有独特之处。川端曾指出:“以‘雪、月、花’幾个字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这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传统的。”注4作为贯穿其创作生涯的掌小说,也不乏通过描写自然美来抒发情感。
  川端早期的掌小说或叙述自己青春感伤的情怀及失恋的烦恼与哀怨,或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相思,从而流露出一种无法掩饰的孤独和哀伤情绪。在《拾骨》中,七月夏季“蝉的喧嚣、绿的压迫、土的温馨”仿佛都令人感到窒息,“人们黄色的脸”成为虚伪的表情,“强烈的日光”让“花儿蔫了”,也吸走了“我”的灵魂。这些都衬托出祖父去世时,川端的无助和茫然。而在《走向火海》中,梦中的恋人为了躲避“我”,宁愿身赴火海,梦中的世界是无声的,“远方,湖水闪烁着微光。是一片恍如月夜所见的旧庭院浊泉的颜色”,主人公孤独寂寥的心境跃然纸上。同样,川端在《合掌》中,以作品内时间的推移(秋天至来年梅雨过后的初夏)、大自然的状态(雾、梅雨等自然现象、石榴的繁衍及鸽子的迁徙)等成功暗示了夫妇二人情感的变化,给人以深刻印象。季节感在川端文学中起到了创造哀伤气氛的作用,在对四季变换的自然美的描写中,自然也随着文中的主人公的际遇而不断变幻,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情境。
  川端不仅通过自然美来抒发情感,还将自然引发的对生命、情感的主观感受投射到自然风物之中,使自然美和人情美达到和谐统一。所以川端呈现给我们的自然美总是伴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雪》是川端掌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野田三吉,在“梦幻饭店”的“雪间”幻想着雪花飘落,营造出荒凉感伤的气氛。“鹅毛大雪,飘落在寥寥耸立着五六棵光秃秃树木的广袤旷野上。雪越积越多。没有土,也没有草。没有房子,也没有人。满目一片荒凉的景色。”主人公任由思绪飞翔,“峡谷高山雄峙,溪水沿山麓涓涓细流”,自由地呼唤出曾经爱过自己的人们。在“雪”的世界里,川端透过主观感觉观察世界以达到“自他一如、万物一如”的境界,主人公饱含激情在自然中探寻如入“无我之境”。关于这一点,川端曾在大正十四年发表的《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中这样解释:“因为有自我,天地万物才存在。自我的主观之内有天地万物,以这种不过情绪去观察事物,就是强调主观的力量,就是信仰主观的绝对性。这里有新的喜悦。另外,天地万物之中有自我的主观,以这种情绪去观察事物,这是主观的扩大,就是让主观自由地流动。而这种想法发展下去,就变成自他一如、万物一如,天地万物丧失所有的境界而融合在一种精神里,成为一元的世界。”注4大自然中的万物和人的主观内在紧密结合,才使得川端的作品在丰富多变的自然风物的衬托下,情节与人物的命运和感情的波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三、 虚无的悲歌
  川端掌小说的物哀之美还体现在作品中着力渲染的虚无美和神秘的梦幻美上。川端晚期的掌小说大多带有忧伤、虚无、梦幻的色彩。这与他深受佛教“轮回转生”观念的影响不无关联。他把“轮回转世”看作是“阐明宇宙神秘的唯一钥匙,是人类具有的各种思想中最美丽的思想之一。”川端崇尚“无”,在穷极的“无”中凝视无常世界的实相。“无”或曰“空”,是最大的“有”,被认为是所有生命的源泉。他觉得“生是在死的包围中,死是生的延续,生命是无常的,似乎生去死来都是幻,都是徒劳,都是悲哀”。岁月的蹉跎与现实的折磨,使曾经纯朴而感伤的美化作冷艳与凄美,变成痛苦与深沉,川端在死亡的幻灭中书写着虚无的悲歌。
  “我的眼睛深处,映出团火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了薄薄地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我早早地感受到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映在溪流的蓝色中。”这是作品《秋雨》中的描写,完全是虚无的幻影,在充满死亡的回忆中,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火降在红叶浸染的山上”,现实中秋雨绵绵,“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小说中,律子是“生”的代表,现实与梦境交错重叠,在虚无的幻影中,生与死跨越了时空交织在一起。
  掌小说《不死》,完全是对梦幻世界的展现,离奇的幻想始终围绕着老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回到心爱的姑娘忧郁至极而投海的故乡,幻想中耳畔姑娘“甜美的呼吸声”依然如故。活着是对老人的折磨和束缚,耳聋和岁月的无情渲染着生命的悲惨,也许死亡是老人一生的解脱。“来,是生是死,让我们再一次穿过树干试试看。要是新太郎是死了,咱们就可以一起钻进树里罗。”老人和姑娘消失在树干里,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相爱的人“生”的起点。文章结尾“小树菶菶,苍茫的暮色开始笼罩其間。海潮呼啸的远方天际,朦胧地泛起一片淡红色。”带有一种虚无悲美的浪漫主义色彩。此外,在掌小说中,川端还通过色彩的渲染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同年发表的掌小说《地》《白马》中,川端用黑与白的配色渲染出死亡与悲哀、寂寥的气氛。《白马》中,主人公野口尝试用“静静的幻想和追忆”摆脱寂寥的滋味,幻想中儿时同妙子一起画的白马在虚空中驰骋,而骑马人“是个穿黑衣的衣子”,幻影中的黑衣女子“身后翻卷着像是长长地黑布似的东西”。黑与白的鲜明对比营造出如黑白影片般的艺术效果,诠释着虚无而沉重的伤感。
  综上,川端康成一生执着地探求美,在他的掌小说中渗透着日本式的“物哀之美”。这种“物哀之美”来自对山川草木、宇宙万物的悲悯之心,来自青春时代的纯朴感伤,同时也来自感悟生死的孤独与深沉。川端掌小说中流露出的“物哀之美”是川端个人敏感而忧郁的气质在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的,淡淡的哀愁渲染出且美且悲的独特格调,与自然之灵韵、人生之感悟、佛教之无常相互交融,如飞花落叶于无声中奏响冷艳、凄美的旋律,久久回荡于世间。
  参考文献:
  [1][2][4]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A]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川端康成.文章杂感[A]叶渭渠译.川端康成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一、吃“干醋”的男人  傍近中午,绰号“八里香”的女人姚凤香右手夹着香烟,站在自己家的门前。她扭动着纤细苗条的身段,左顾右盼,情绪和动作有些像被蜂子蛰了,一副不安分的模样。  姚凤香是四马架村会计孙守财的老婆。这个女人有几分姿色,但名声不怎么地。她是被一些男人看了爱、被女人见了恨的那种类型的女人,从做姑娘的时候就和男人拉拉扯扯,因此在村子里的人缘就有点像大酱缸里生了蛆的大酱,大酱里有蛆虽然让人看着
期刊
透过硝烟的朝阳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仲夏的一个黄昏,此时,离日本天皇向全世界举起那面具有历史意义的白旗尚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驻扎在大别山腹地管家渡小镇上的日军,在佐佐木的中佐的带领下,执行例行的巡山任务时,在镇外那条名叫石笋冲的山谷里,与一支没弄清来历与番号的抗日武装面对面目地走到了一起。  双方是不期而遇的,因此,都有点儿措手不及,在那个幽深、狭长的山间谷地里,谁也无法摆开交战的阵势,便匆匆地
期刊
一、追车风波  江城形如牛角梢,依山傍水,一半枕着大江,一半伸进黄海。这里除了盛产江鲜海鲜,还是远近闻名的“美人窝”,由于吃的是海鲜,喝的是甘洌的江水,这里的女娃儿都出落得十分水灵。远近的小伙子,都以娶个江城的媳妇儿为荣,就是从大都市跑来江城做生意的外地客商和鱼贩子,本来只想到这里来赚点钱就拍拍屁股走人的,没承想看到江城那些漂亮白嫩的女娃儿,就挪不动腿了,没结婚的自然就成了倒插门儿的女婿。娶过老婆
期刊
闹灾的海  公元一九九零年夏天。  五十岁的王长发有条不大不小的木壳船,雇了三名船工下蟹网,逮那种一斤二三两重的盖儿灰肚白的梭子蟹。  梭子蟹味道鲜美,有钱的没钱的都乐意吃,是海鲜里的高档品种。  每天,他们都下五十几块网,蜿蜒几海里。一个潮汐过去(六小时左右)开始拔网,张钳舞剪的梭子蟹便陆续露出水面耍威风。每天的收获都是两千多斤,卖四千多元。挺好的效益!可是,好景不长,受到了一种东西的干扰,最后
期刊
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孩子放假回家。  农历年二〇一三年腊月廿五,即公历2014年1月25日,上午,强叔突然接到儿子的电话:  “爸爸:我就要从深圳回来了。准备过年了,明天下午可以到!”冬生说。  “好的。路上小心。苗苗和玉英好吗?”强叔高兴地说。  “好哇。爷爷!你好吗!准备好吃啊!”苗苗撒娇地说。  “麻烦爷爷准备什么?我们什么都准备了!”手机里传来玉英喝斥苗苗的声音。  ……  强叔姓马
期刊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玛格丽特· 德拉布尔是两位在英国文坛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从伍尔夫的经典主人公达罗威夫人吸取了灵感,德拉布尔有意在《人到中年》中塑造了一位生活在当代英国版的女主人凯特· 阿姆斯特朗并且设计她在小说结尾也举办了一场聚会来对伍尔夫的小说进行戏仿,暗示通过人与人的联结在混乱无序中也能产生秩序。  关 键 词:聚会 戏仿 联结 混乱  作为英国文学界享誉盛名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弗吉尼亚
期刊
1  一九四五年春天,陈彩英刚进十七岁,日本人逼近了潼关,社会上谣言四起,日本人要突袭潼关,攻占西安。陈家庄的人,人心惶惶,他们把金银珠宝藏起来,把家属送到陕北、甘肃、青海等较安全的地方,时刻做好逃离的准备。只有陈彩英他们几家,没准备逃,过着日升而出、日落而归的生活。  早晨,陈彩英梳妆洗漱完毕,吃过早饭,暖和了,端着一盆脏衣服,向小金河走来。阳春三月,山上、河旁盛开着桃花、梨花,粉红的,雪白的,
期刊
儿啊,去打瓶油吃吧……”娘哆嗦着手,将油瓶和两毛钱递到我手里,“娘,外头国共正打的紧呐,形式不好哟,我看还是别……”一抬头,却望见母亲花白的银发蓬乱地飘散在双颊,深深凹陷的眼睛散发着深邃的忧伤,在饥饿的煎熬中她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好……”我最终还是应了她。  我接过钱和油瓶,向瓦房前的母亲挥手告别,我愈走愈远,猛回头,远远地望着憔悴的母亲连同那黯淡的红瓦房,隐匿在橘红色的夕阳下,幻化成一个虚无缥
期刊
摘 要:语义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步入多元化发展的现代语义学阶段。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是当今语义学研究的两大重要领域。句子语义学更是取得较多突破,其中影响最大的理论是形式语义学、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本文将以《阿凡达》字幕翻译为蓝本,从会话含义理论角度解读句子语义学。  关 键 词:语义学 句子语义学 会话含义理论 阿凡达  一、语义学的发展  语义学是一门古老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作文课上,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作文的积极性,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  关 键 词:小学写作教学 认知规律 个性创造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可是,作文课上学生却常常眉头紧锁,敷衍了事。而我们的教学方法陈旧,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