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摘 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发展的局势下,全球各区域、各国都开始反思如何创造和谐、互惠、互利的国际发展环境。教育作为全球知识、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战后至今的全球和平发展重要时期,各国更将教育交流提升到了促进区域和平、深化合作的战略高度。文章以此为背景,分别回顾了战后欧洲和中国在教育、科技进步以及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历程,并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发展的局势下,全球各区域、各国都开始反思如何创造和谐、互惠、互利的国际发展环境。教育作为全球知识、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战后至今的全球和平发展重要时期,各国更将教育交流提升到了促进区域和平、深化合作的战略高度。文章以此为背景,分别回顾了战后欧洲和中国在教育、科技进步以及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历程,并进一步以“伊拉斯谟世界对外合作窗口项目”为例,分析总结了中欧教育交流项目的成效与经验。
全文查看链接
三、项目成效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溜溜手上拿着一本《数学大王》,跑到哈奇而前。 哈奇,快来看啊!这本书好看哦! 啊?怎么把我丢人的事情都写出来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朱华忠说:“教育,诗意地栖居。” 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之处俯拾即是,但在我看来,一位成功的班主任确实能达到这种“诗意栖居”的境界。要实现让德育教育诗意地栖居,首先要把班主任当成事业而非工作,实现“人治”,用心去管,用心去爱,用心去做;其次,要认真建立一套制度,实现“法治”,建立一个核心团队,让班级有制可依,有错即罚,当赏则赏。 “人治”:班级管理的“泉头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泉头活水来。
为了让同学们在进入初三时对英语科目的复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本人收集了各地中考涌现的英语高手们的经验之谈,现展示如下,以供大家借鉴参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当前,地理课程教学日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浅析了地理核心素养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探究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以期为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3-0092-02 素养,是指学生基于课程学习和相关训练,获取的课
摘要:为了解决Zn与FeCl3溶液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反应到底生成什么产物的问题,文中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将影响该反应的各种因素、水平进行设计、实验,获得了定量实验数据,得出了:7Zn 6FeCl3 6H2O=2Fe(OH)3 2Fe 7ZnCl2 2FeCl2 3H2↑的实验结论。 关键词:无氧条件;Zn、FeCl3;正交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14-02中图分类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9-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帆船队首次参加国际帆船大赛 近日,第五届(2014)“好事中”城市俱乐部国际帆船赛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举行。本次比赛采用航线赛和长距离赛两种竞赛模式,共设FE-26级、Soto27级、博纳多First 40级、飞虎FT10级和公开级帆船(除博纳多First 40级之外的单体帆船)五个级别,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运动员达320人,赛船51条,创参赛规模之最。 青岛海洋高级技工学校帆船队首次参加本项
摘要:为了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必要弄清什么是教育智慧、教学智慧,弄清教学机智跟教育智慧究竟是怎样的关联。在实例研究基础上,界定智慧是人对复杂的事物及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解决结果进行理性思考的创造性表现,是人的知识、经验和德性融合、概括、升华、内化和个性化的结果。讨论了教育(教学)智慧的界定、表现、功能、构造。论述了教学机智有待于发展为教育智慧。还讨论了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教育智慧的养育与修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11-0045-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所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强。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要求则没有放松,为此“知识弱化了,怎样培养能力和方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以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苯”的教学为例,分析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
叶澜老师说“没有追问,就没有对话!”那么,什么是追问?一节课堆170多个问题就是追问吗?那显然是“问题轰炸”而不是追问,顾泠沅老师已经对这种教学现象作过分析与批评。那追问的本质又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引发学生在学习之时“于思中”进行追思和再思。思之所向,穷理也,所谓“怀疑不至,真理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