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概要:本文旨在从“巧用故事,触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点”“枪用插图,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巧用比较,提升历史学习的现实感”三个方面,阐释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故事 兴趣点 插图 直观性 比较 现实感
历史学科是讲过去的的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出入,学生极不容易产生共鸣,缺少兴趣,没有方法,往往使历史的课堂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历史学科的教学也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又会使历史学习陷入更加低效的境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笔者以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用故事,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人都会说,但实际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学科,笔者以为,利用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手段。故事是具有连贯性的、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情,好的历史故事能够推倒历史与学生之间的“厚厚的墙”。
首先,故事的曲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并不喜欢历史学科,喜欢讨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但不喜欢解答历史题目,说到底是因为历史的课堂过于抽象化,将精彩的历史叙述得平淡无味。好的历史故事能够将学生带入主人公的情绪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去探究故事之外的历史真相。
其次,故事的代入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课堂体验。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再现性,学生不可能亲力亲建亲吻,因此“隔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故事的带入感会让学生产生于主人公“同悲喜、共患难”的共情,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去揭开真相的欲望,产生较好的课堂体会。
最后,故事的细节有时会起到“填补”的效果。历史是人记载下来的,处于目的的不同,记载的侧重点往往会有所差异,历史教材的选择也会有所取舍。因此,尊重历史真相的故事有事就可以起到填补的作用,而这种填补有时正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为它可以是所讲述的历史事件更真实更客观更完整。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我们的历史老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遵循尊重历史真相的原则,注意语言的感染力,谨记讲故事的目的。
二、巧用插图,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
课堂教学常常是比较扁平的,缺乏直观的显示,在信息化手段运用之后,课堂有了动起来的趋势,但历史课堂不可能真正完全还原历史真相,甚至有时历史影视画面的应用还会混淆学生的视线,毕竟“戏说”之风一直存在。其实,除了影视的动感画面,历史文本中的插图是一种重要的直观展示的手段,因为教材中出现的插图一定是“真”的。
教材历史插图一般有历史地理、历史人物、历史物件、历史时间的场面等多种类型,甚至还有一些漫画式的图画。如果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应该是可以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的。
巧用历史地理插图,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习的时空意识。历史地理插图中往往会运用到诸如表示方向或态势的各种箭头,表示地理位置或环境的小圆圈和其它一些图例规定的特殊符号。这些历史符号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因此,历史地理插图能运用地图语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以及发展态势等,成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不可缺少的工具。
巧用历史人物画像,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产生直观的感受,甚至能从肖像的线条运用中运用合理的想象,对关键人物从直观感受体会其思想精髓。例如《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语部分有一幅赫鲁晓夫手持玉米的插图。这幅图的背景是当时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发展下,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插图中的赫鲁晓夫兴高采烈,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种植玉米计划的自信,但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他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考虑苏联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对赫鲁晓夫为人的思考,同时去探究赫鲁晓夫对苏联发展的功绩,探究苏联当时的社会状况。
巧用历史场景类的插图,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形成直观的印象,并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较为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产生原因、经过和结果,并分析去意义和价值。
总之,历史是过去,历史教师无法还原历史真相,而人的认识往往是从直观感受开始的,巧用历史插图,就是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从而去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巧用比较,提升历史学习的现实感。
人们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比较会让白更白,黑更黑,而且利于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手法,能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对现实有更强烈的体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鉴别力,从而去发现历史的真相和事物的本质。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三种。
一种是横向比较,这种比较是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同质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例如,在讲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时,我们就可以将书本中标注多国发展的曲线图进行比较,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在激发他们探究原因的兴趣。再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一种是纵向比较。这种比较是将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出现的同类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认识人类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下图:
将中国改革开放的对外步骤和对内进程进行直观的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推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与开放并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
还有一种是点面的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比如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就可以代入世界的大背景之中,让学生去体会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理解中国革命之必要性。
所谓有效课堂,应该是学生能够用极短的时间掌握极多的知识,提升极高的能力。在这条路上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方法,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只是一点心得,还有待能够深入的探究。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第四中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故事 兴趣点 插图 直观性 比较 现实感
历史学科是讲过去的的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出入,学生极不容易产生共鸣,缺少兴趣,没有方法,往往使历史的课堂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历史学科的教学也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又会使历史学习陷入更加低效的境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笔者以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用故事,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人都会说,但实际过程中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学科,笔者以为,利用故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手段。故事是具有连贯性的、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情,好的历史故事能够推倒历史与学生之间的“厚厚的墙”。
首先,故事的曲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并不喜欢历史学科,喜欢讨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但不喜欢解答历史题目,说到底是因为历史的课堂过于抽象化,将精彩的历史叙述得平淡无味。好的历史故事能够将学生带入主人公的情绪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去探究故事之外的历史真相。
其次,故事的代入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课堂体验。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是客观的,具有不可再现性,学生不可能亲力亲建亲吻,因此“隔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故事的带入感会让学生产生于主人公“同悲喜、共患难”的共情,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去揭开真相的欲望,产生较好的课堂体会。
最后,故事的细节有时会起到“填补”的效果。历史是人记载下来的,处于目的的不同,记载的侧重点往往会有所差异,历史教材的选择也会有所取舍。因此,尊重历史真相的故事有事就可以起到填补的作用,而这种填补有时正是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因为它可以是所讲述的历史事件更真实更客观更完整。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讲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我们的历史老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遵循尊重历史真相的原则,注意语言的感染力,谨记讲故事的目的。
二、巧用插图,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性。
课堂教学常常是比较扁平的,缺乏直观的显示,在信息化手段运用之后,课堂有了动起来的趋势,但历史课堂不可能真正完全还原历史真相,甚至有时历史影视画面的应用还会混淆学生的视线,毕竟“戏说”之风一直存在。其实,除了影视的动感画面,历史文本中的插图是一种重要的直观展示的手段,因为教材中出现的插图一定是“真”的。
教材历史插图一般有历史地理、历史人物、历史物件、历史时间的场面等多种类型,甚至还有一些漫画式的图画。如果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插图,应该是可以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的。
巧用历史地理插图,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学习的时空意识。历史地理插图中往往会运用到诸如表示方向或态势的各种箭头,表示地理位置或环境的小圆圈和其它一些图例规定的特殊符号。这些历史符号一般都具有特定的历史含义。因此,历史地理插图能运用地图语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以及发展态势等,成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不可缺少的工具。
巧用历史人物画像,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产生直观的感受,甚至能从肖像的线条运用中运用合理的想象,对关键人物从直观感受体会其思想精髓。例如《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语部分有一幅赫鲁晓夫手持玉米的插图。这幅图的背景是当时苏联在斯大林模式的发展下,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插图中的赫鲁晓夫兴高采烈,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种植玉米计划的自信,但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他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考虑苏联的自然条件。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对赫鲁晓夫为人的思考,同时去探究赫鲁晓夫对苏联发展的功绩,探究苏联当时的社会状况。
巧用历史场景类的插图,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形成直观的印象,并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点,较为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产生原因、经过和结果,并分析去意义和价值。
总之,历史是过去,历史教师无法还原历史真相,而人的认识往往是从直观感受开始的,巧用历史插图,就是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从而去进行理性的思考。
三、巧用比较,提升历史学习的现实感。
人们常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比较会让白更白,黑更黑,而且利于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手法,能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对现实有更强烈的体会。运用比较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鉴别力,从而去发现历史的真相和事物的本质。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三种。
一种是横向比较,这种比较是将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同质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例如,在讲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时,我们就可以将书本中标注多国发展的曲线图进行比较,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在激发他们探究原因的兴趣。再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一种是纵向比较。这种比较是将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出现的同类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认识人类发展的规律性。例如下图:
将中国改革开放的对外步骤和对内进程进行直观的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推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与开放并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
还有一种是点面的比较。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比如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就可以代入世界的大背景之中,让学生去体会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理解中国革命之必要性。
所谓有效课堂,应该是学生能够用极短的时间掌握极多的知识,提升极高的能力。在这条路上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方法,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只是一点心得,还有待能够深入的探究。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