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创造而不是复制,语文是自由而不是羁绊,语文需要自主而不是听从,但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进行的多是“填鸭式”教育,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丧失了语文中最基本的创造力。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学者必须在课堂上改变自己领导者的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初中;教学;引导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开放和自主是语文美学的一种重要元素,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自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机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必须尽快完成由领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为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留下更广阔的空间。但引导式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老师在角色转变中往往会不清楚该如何引导学生以及怎样引导。针对这一矛盾,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和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引导的方式,希望能为引导式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一、引导学生成为主体
在多年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习惯已经形成,不容易马上适应角色的转变,但作为初中生的孩子就更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了,他们对“填鸭式”知识的接受方式已经具有一定的惯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适应课堂主体这一角色,敢于和善于做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被管教者”。成为这方面的引导者,就必须先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为主人。针对此,教师就必须从一个领导先变成一个朋友,和学生一起进行。比如在教学中,老师要改变在讲台上一严肃就是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老师要多走入学生中间,引导学生自己来学习课文,阅读、分段、段落分析等问题引导学生先自行解决,在没有老师“神圣化答案”的环境中共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他们也才会了解自己课堂主人的身份,而不是在问题面前“衣来伸手”。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中有一篇课文是高尔基的《海燕》,作者的文字能力很强,表达的也十分明朗,尤其是对于这种比较易懂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式学习,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海燕》就是要他们搏击风浪,必须让学生自己探索文章的主旨。在自主学习的后期,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只要讲解学生提出的疑问就可以了。如此,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导式教学开展起来才能更为方便。
二、引导学生自主问答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问题一般是课本提出的,答案往往是老师给予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更像是一个复读机而不是学习者,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问答。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问题明显少了一些,这也适应了引导式教学的这一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学生机械地听着课本和老师的观点,这必然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大为损失,所以,引导学生自主问答是引导式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例如,在课文《变色龙》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抛掉课文后面的问题,因为这种问题往往是能够找到固定答案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缺乏新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阅读课文,从多角度自己提出问题,例如主角为什么会多次“变色”、在现实中有没有“变色龙”、怎样看待“变色龙”这一问题等。这些问题可以大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自主性有一定的提高。而在问题提出之后,老师也不要急于给学生解答,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答这些问题或者相互之间解答对方的问题,老师也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其中,为他们回答的漏洞作必要的补充或者为他们理解的偏差做出纠正。语文本就是自由的,对于学生理解的偏差;老师也不宜多加批评,而是要在赞扬其探索精神的基础上给予指正。这样,学生的自主能力才会提高,才能更适应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而作为语文学习重中之重的自主能力,也才能在这种模式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引导学生打开思维
课本、课堂、老师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全部资源,这就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难以在语文的创作性活动中发挥才能,这样一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形成自己的创造力就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但被传统教学束缚了多年的学生能否利用好这些空间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引导教学中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是有其必要性的。只有思维打开了,在主题课堂和自主问答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有效利用起这一空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打开思维的方式有多种,现在,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实践给出两点建议性措施。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举行辩论课,对“开卷有益”抑或其他话题进行辩论,这样,他们就会积极搜索自己脑子里的知识,进行整合;或者,他们会在课下积极地查阅和讨论,对这个问题能形成较为创建性和全面性的认识。另外,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比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文章,比如《春》和《背影》,让学生积极寻找文章的特点。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跳出了简单的课本、课堂和老师局限,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这种转变是引导式学习的一个重点,学生思维打开了,有自己的观点了,引导才变的更有意义。否则,以引导式的方式教育传统式的学生,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退步,而不是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语文是一种美的艺术,是一种自由和创作的艺术,因此,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美,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创作力和自主性才是引导式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引导式学习推进的进程中,老师先学会引导,先引导学生适应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已经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引导学习方式的一些讨论,希望为引导式教学的推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马超俊.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J].中学语文教学,2003(03).
[2] 宋时春,张华.教师成为研究者:新课程的教师角色期待[J].语文建设,2002(11).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教学;引导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开放和自主是语文美学的一种重要元素,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自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机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的,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必须尽快完成由领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为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留下更广阔的空间。但引导式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老师在角色转变中往往会不清楚该如何引导学生以及怎样引导。针对这一矛盾,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和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引导的方式,希望能为引导式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一、引导学生成为主体
在多年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习惯已经形成,不容易马上适应角色的转变,但作为初中生的孩子就更不能适应这种转变了,他们对“填鸭式”知识的接受方式已经具有一定的惯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适应课堂主体这一角色,敢于和善于做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传统的“被管教者”。成为这方面的引导者,就必须先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成为主人。针对此,教师就必须从一个领导先变成一个朋友,和学生一起进行。比如在教学中,老师要改变在讲台上一严肃就是一节课的教学方法,老师要多走入学生中间,引导学生自己来学习课文,阅读、分段、段落分析等问题引导学生先自行解决,在没有老师“神圣化答案”的环境中共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他们也才会了解自己课堂主人的身份,而不是在问题面前“衣来伸手”。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中有一篇课文是高尔基的《海燕》,作者的文字能力很强,表达的也十分明朗,尤其是对于这种比较易懂的文章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式学习,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海燕》就是要他们搏击风浪,必须让学生自己探索文章的主旨。在自主学习的后期,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只要讲解学生提出的疑问就可以了。如此,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导式教学开展起来才能更为方便。
二、引导学生自主问答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问题一般是课本提出的,答案往往是老师给予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更像是一个复读机而不是学习者,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问答。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苏教版语文教材的课后问题明显少了一些,这也适应了引导式教学的这一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学生机械地听着课本和老师的观点,这必然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大为损失,所以,引导学生自主问答是引导式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例如,在课文《变色龙》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抛掉课文后面的问题,因为这种问题往往是能够找到固定答案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缺乏新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阅读课文,从多角度自己提出问题,例如主角为什么会多次“变色”、在现实中有没有“变色龙”、怎样看待“变色龙”这一问题等。这些问题可以大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自主性有一定的提高。而在问题提出之后,老师也不要急于给学生解答,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答这些问题或者相互之间解答对方的问题,老师也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其中,为他们回答的漏洞作必要的补充或者为他们理解的偏差做出纠正。语文本就是自由的,对于学生理解的偏差;老师也不宜多加批评,而是要在赞扬其探索精神的基础上给予指正。这样,学生的自主能力才会提高,才能更适应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而作为语文学习重中之重的自主能力,也才能在这种模式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引导学生打开思维
课本、课堂、老师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全部资源,这就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难以在语文的创作性活动中发挥才能,这样一来,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形成自己的创造力就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但被传统教学束缚了多年的学生能否利用好这些空间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引导教学中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是有其必要性的。只有思维打开了,在主题课堂和自主问答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有效利用起这一空间,达到预期的效果。
打开思维的方式有多种,现在,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实践给出两点建议性措施。比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举行辩论课,对“开卷有益”抑或其他话题进行辩论,这样,他们就会积极搜索自己脑子里的知识,进行整合;或者,他们会在课下积极地查阅和讨论,对这个问题能形成较为创建性和全面性的认识。另外,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比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文章,比如《春》和《背影》,让学生积极寻找文章的特点。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跳出了简单的课本、课堂和老师局限,能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这种转变是引导式学习的一个重点,学生思维打开了,有自己的观点了,引导才变的更有意义。否则,以引导式的方式教育传统式的学生,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退步,而不是语文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语文是一种美的艺术,是一种自由和创作的艺术,因此,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美,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创作力和自主性才是引导式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引导式学习推进的进程中,老师先学会引导,先引导学生适应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已经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引导学习方式的一些讨论,希望为引导式教学的推进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马超俊.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J].中学语文教学,2003(03).
[2] 宋时春,张华.教师成为研究者:新课程的教师角色期待[J].语文建设,2002(1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