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50年代,当马克思运用黑格尔的“两极相联”理论来分析世界格局,指出中国革命将对欧洲秩序产生深远影响之时,并未引起太大的重视。毕竟当时的中国,正陷入深重的内忧外患,在两次鸦片战争夹击下艰难求存,强权世界不可能对这样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另眼相看。
而在100多年后的今天,预言已成现实。区别于西方以殖民、战争、残酷的阶级压迫为条件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道路”。
100多年来的革命史和建设史是一脉相承的,前面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坚实铺垫。一步步走来,中国现代化的高潮出现在过去的40年,即改革开放的40年。对于中国人而言,认识过去的40年,是理解当下中国的最基本的历史眼光。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下,南风窗杂志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一同推出了新书《大变革,平天下》,以激扬的文字,解说改革开放下激荡的中国。
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了三大历史性事件: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环环相扣的三大历史性事件,都有一个基本的底色,即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其精神核心,则是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人民性。
毛泽东在1945年写作的《论联合政府》中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没有中国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的中国前进方向,有了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强调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也只有在这个时期,中国才真正开始了彻底的社会革命—人的革命,把社会重新组织起来,把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汇聚起来,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命运紧紧相连。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政治真正成为众人之事,而不是皇家之事,或者几个垄断家族的资源争夺游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才真正具备了现实条件,而不仅仅停留于自发的道义要求。这是中国在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威胁下最终自强、自立、复兴的关键所在。
革命,并不只是狭隘想象中那种横飞着血与火的社会动荡,其要义是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社会始终保持一种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势能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中国革命的继续。
只有破除束缚人的手脚和头脑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就是如此悄然开展,逐渐汇涓流成江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的改革开始试点和酝酿。一般认为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民自发的冒险试验,是改革开放早期星火的迸发。此后农村改革轰轰烈烈地推进,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鼓励个体创业、允许雇工、引进外资等一系列解放生产力的措施接踵推出。尊重人的欲求,释放社会活力,并把它们统一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下,这是人民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在新时期下的新彰显。
《大变革,平天下》紧紧抓住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人民性这一核心,从“中国人的现代化”说起,进入对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深情叙述。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是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开始的。
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就是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强调,“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任务的关键。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经过几年酝酿,《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改革和开放、城市和农村、计划和市场、政府和企业、金融和工商业……各领域各层级的改革不断展开和拓展,不断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纵深发展,不断推动开放向更广阔领域拓宽。
正是因为顶层设计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以及战略保障意义,邓小平才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自信的人民造就自信的中国,自信的中国又强化自信的人民,今天中国的面貌,是在实践中辩证地生成的。
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国家能力增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也会逐渐失去动力和方向。所以《大变革,平天下》一书在“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后,紧接着讨论的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与国家能力紧密相关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变革,在逻辑上呈现出紧密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这一深情而冷静的宣告,标示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历史文化与国情实际的发展道路。
在借鉴先发经验与充分照顾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这三个伟大飞跃,浓缩在短短4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人类发展史上可谓亘古未有。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是唯一一个以不同于西方典型路径的方式崛起为生命力强大的世界大国的现代化国家。而在改革开放30周年即2008年之际,西方世界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发展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10年过去,世界经济都还没有走出危机深化的阴影。而中国在过去10年里,不但成功避免了危机的深度波及,还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发动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正因如此,中国的实践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长期遭受先发国家压倒性的话语优势侵凌的状态下,更希望从中国发展模式中寻找可资共享的经验。
过去的40年,是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御侮、求存、自立、自强的艰苦卓绝奋斗史的高潮。这是目前生活着的几代中国人共同身在其中的历史,是当代中国人民可见可感的伟大历程。同时,这也是和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人民最能共情的历史,是一个在国际上强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话语霸权之下另辟蹊径的示范标杆。
分享这一伟大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既有助于强化中国人民的共同体意识,描述今日中国现代生活的由来,也可以给全球发展中国家谋求、向往着更美好生活的人们以激励,以借鉴。
中国实践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启发,既是读懂马克思“两极相联”预言的必要视野,也是中国随着自身世界影响力扩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两极”意味着中国与欧洲所代表的西方传统路径有明显区别,“四个自信”就是对这一区别的简洁表述,同时,中国在模式解释、价值表达和全球实践过程中怎样有效维护和平、合作与共荣,也是正在面临的考验。《大变革,平天下》对此也专辟一章,对40年来中国参与世界事务和全球合作的实践进行了梳理与提炼。
“平天下”是2000多年来中国人的政治理想,今天“天下”的概念更加宏大,超出了地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范围,更具有普遍主义内涵。三个字里,饱含道义与担当。
而在100多年后的今天,预言已成现实。区别于西方以殖民、战争、残酷的阶级压迫为条件的现代化路径,中国创造性地运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道路”。
100多年来的革命史和建设史是一脉相承的,前面的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坚实铺垫。一步步走来,中国现代化的高潮出现在过去的40年,即改革开放的40年。对于中国人而言,认识过去的40年,是理解当下中国的最基本的历史眼光。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下,南风窗杂志社和人民日报出版社一同推出了新书《大变革,平天下》,以激扬的文字,解说改革开放下激荡的中国。
中国方案的根本:人民性
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了三大历史性事件: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环环相扣的三大历史性事件,都有一个基本的底色,即社会主义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其精神核心,则是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人民性。
毛泽东在1945年写作的《论联合政府》中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没有中国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的中国前进方向,有了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强调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也只有在这个时期,中国才真正开始了彻底的社会革命—人的革命,把社会重新组织起来,把中国人的勇气和智慧汇聚起来,把国家民族的命运与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命运紧紧相连。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政治真正成为众人之事,而不是皇家之事,或者几个垄断家族的资源争夺游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才真正具备了现实条件,而不仅仅停留于自发的道义要求。这是中国在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威胁下最终自强、自立、复兴的关键所在。
革命,并不只是狭隘想象中那种横飞着血与火的社会动荡,其要义是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社会始终保持一种向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势能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中国革命的继续。
只有破除束缚人的手脚和头脑的体制机制,才能真正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就是如此悄然开展,逐渐汇涓流成江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的改革开始试点和酝酿。一般认为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农民自发的冒险试验,是改革开放早期星火的迸发。此后农村改革轰轰烈烈地推进,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鼓励个体创业、允许雇工、引进外资等一系列解放生产力的措施接踵推出。尊重人的欲求,释放社会活力,并把它们统一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下,这是人民的历史创造者地位在新时期下的新彰显。
《大变革,平天下》紧紧抓住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人民性这一核心,从“中国人的现代化”说起,进入对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深情叙述。
中国方案的高度:顶层设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是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开始的。
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就是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认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他强调,“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任务的关键。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经过几年酝酿,《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改革和开放、城市和农村、计划和市场、政府和企业、金融和工商业……各领域各层级的改革不断展开和拓展,不断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纵深发展,不断推动开放向更广阔领域拓宽。
正是因为顶层设计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以及战略保障意义,邓小平才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自信的人民造就自信的中国,自信的中国又强化自信的人民,今天中国的面貌,是在实践中辩证地生成的。
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国家能力增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也会逐渐失去动力和方向。所以《大变革,平天下》一书在“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后,紧接着讨论的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与国家能力紧密相关的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变革,在逻辑上呈现出紧密的关系。
中国方案的延展: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这一深情而冷静的宣告,标示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历史文化与国情实际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是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开始的。
在借鉴先发经验与充分照顾自身独特性的基础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这三个伟大飞跃,浓缩在短短4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人类发展史上可谓亘古未有。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是唯一一个以不同于西方典型路径的方式崛起为生命力强大的世界大国的现代化国家。而在改革开放30周年即2008年之际,西方世界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进而发展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10年过去,世界经济都还没有走出危机深化的阴影。而中国在过去10年里,不但成功避免了危机的深度波及,还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发动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正因如此,中国的实践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长期遭受先发国家压倒性的话语优势侵凌的状态下,更希望从中国发展模式中寻找可资共享的经验。
过去的40年,是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御侮、求存、自立、自强的艰苦卓绝奋斗史的高潮。这是目前生活着的几代中国人共同身在其中的历史,是当代中国人民可见可感的伟大历程。同时,这也是和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人民最能共情的历史,是一个在国际上强大的意识形态和经济话语霸权之下另辟蹊径的示范标杆。
分享这一伟大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既有助于强化中国人民的共同体意识,描述今日中国现代生活的由来,也可以给全球发展中国家谋求、向往着更美好生活的人们以激励,以借鉴。
中国实践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启发,既是读懂马克思“两极相联”预言的必要视野,也是中国随着自身世界影响力扩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两极”意味着中国与欧洲所代表的西方传统路径有明显区别,“四个自信”就是对这一区别的简洁表述,同时,中国在模式解释、价值表达和全球实践过程中怎样有效维护和平、合作与共荣,也是正在面临的考验。《大变革,平天下》对此也专辟一章,对40年来中国参与世界事务和全球合作的实践进行了梳理与提炼。
“平天下”是2000多年来中国人的政治理想,今天“天下”的概念更加宏大,超出了地域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范围,更具有普遍主义内涵。三个字里,饱含道义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