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稠密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muye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人口稠密区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走出了各具特色的道路,值得我国类似地区借鉴。本文研究了人口稠密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类型和促进转移的主要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江苏省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指出江苏应以就地转移为主,实行多渠道,全方位的转移战略。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奚兆永同志的《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一文的答辩和反批评。本文认为,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跳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包含着马克思对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相悖这一古老难题的解决。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证实了这个设想是正确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只能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的发展起能动的反作用。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系统考察,从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的视角,在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场等三个层面上,论述了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构建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新格局,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本文深入剖析了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萨特的“自由剧”,对其剧作中的自由观进行了全面的评述。指出他的自由意志论、自由选择论、自由界限论作为各自独立的理论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和积极意义;但一旦把它们作为整体来看待,其矛盾的双重性品格就显现出来了。文章进而指出其理论误区在于赋予了自由以绝对性的特质,进而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之进行了深入的透视和批判。
本文以中西美学的比较为背景,对中国美学的基本范式加以诠释。指出区别于西方美学基本范式的外在性,二元性、抽象性、中国美学的基本范式可以慨括为:内在性、两极性、消解性。并且,对它们作了详细的剖圻,说明与评价。
写情论是我国古代曲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本文首先考察了写情论提出的历史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其次具体论述了写情论的以曲写情和以情役律的美学特征;最后指出了写情论对当时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整个古代文论中“缘情说”的发展。
明末清初的时事小说,以取材的当代化、鲜明的政治参与意识以及在读者掀起的轰动效应,在古代小说史上构成一个奇特的创作现象。本文试图分析时事小说产生的特定政治文化背景,并集中讨论其中党争祸乱、甲申之变、辽东战事三大主题的现存小说作品,揭示它们的史料价值、文学成就和在小说题材演变史上的地位。
本文从文体生成、发展和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由于文学与毗邻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因此在文学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个兼有“父本”和“母本”双重特性的边缘文体群。这就是历史文学、新闻文学、地理文学、科学文学、哲理文学等。而其中的散文类边缘文体群,可以说填补了文学与毗邻学科间的最后一道空白,成了地道的“复合型”的作品样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利用外资规模的因素,并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在系统考察我国80年代利用外资增长速度和结构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9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的一系列见解,以期有利于形成“引进外资——形成出口生产能力——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外债偿还能力——引进更多的外资”的良性循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长期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辞典和《资本论》辅导材料等,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释是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的。在马克思的定义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社会”着眼的,不是从“部门”角度着眼的;它与“某种使用价值”相联结,不是与“某个商品”相接轨;它反映着社会总劳动、使用价值总量与社会需要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各种联系。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本文从我党实行结合的历史经验出发,对“要不要结合”和“怎样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