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高职学院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后,会一定程度上受到本科院校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质量不能深入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教师可以逐渐改变教育理念和方式,在教学活动当中以培养技能实践型人才为宗旨,提高了自身的综合执教能力,也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企业;“双师型”;人才培养
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往的以学校为主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将企业对“双师型”人才的要求和高校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这就需要企业充分融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但是,当前高等院校在推行“双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合作的现实状况到底如何呢?本文在分析了目前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影响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积极性的对策和建议。
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下:
一、高校教师知识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师资构建上,基本存在着“从校到校”的问题,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过大,这些教师学历水平较高,理论知识很丰富,但都缺乏实践经验,技能操作能力不强。因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际技能操作没有切身体验,在讲授内容时难免会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实用性,课堂氛围单调乏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共建过程中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参与高职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现行体制下的企业参与高职学院进行人才培养基本上以企业出资为主,企业负担较重,收益甚微且盈利时间慢,导致很多企业并不是非常乐意和高职学院共同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并且院校教学规划和企业需求不一致,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而且实验室后续问题难解决,故而企业配合的积极性差。
三、基地“双师型”教师人数少,结构不协调
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时常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现状,常出现跳槽现象,学校人才流动性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在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存在结构不协调。特色专业教师人才缺乏,教育教学工作也难以开展。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难有时间去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精准
现阶段,我国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角色互换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还非常缺乏,为数不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研究能力也并不强。真正实施“专家进课堂、教师下企业”的高职学院和企业并不多。
针对以上现状,从提高企业的共建积极性出发,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互换式”实践
1、企业和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广泛调研、专家咨询、各种渠道的信息收集、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完成专业调研,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方向。邀请资深骨干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对专业各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整合,融入行业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通过实施“专家进课堂、教师下企业”,打造一支专家和教师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通过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角色互换,教学贯穿“双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为学校解决了“双师型”师资薄弱的问题,也为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专业教学团队支撑,同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
二、“共建式”合作
1、共建专业项目团队
共建专业项目团队,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创建项目开发团队,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摸索新项目需要的技能,探索及完善,并实现生产化。共建基地引进专业设备选型,并按工厂的车间化布局,引入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和操作规范;基于企业现生产的产品,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并设置讨论区和教学区,达到产教融合,科学开展生产性实训。企业参与高职学院进行人才培养上,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和设备,承担一定的工作生产任务,并共建开发生产性培训项目,以企业为主组织进行培训,开展生产性培训。
2、共建行业协会
基于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和稀缺性,企业联合高职学院共同建立行业的标杆—行业协会,以不断提升行业领先技术为目标,寻求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发展和长足进步。
3、共同探索新的共赢合作模式
(1)高层次技术转化
教师可以为企业精准解决问题,以研究项目方式而进行的实验室合作。
(2)新产品研发的合作模式
可充分利用资源,以利益为出发点,共同投资、共建实验室为基础。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组织体系。
(3)共同申报各种省市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可将专利应用于企业产品,企业经济效益将得到明显提高。
三、联合建立“线上平台+线下基地”教师培训平台
1、线下基地:通过生产场地与教学场地互换来建设培训基地。企业生产场地与教学场地的互换不仅为学校弥补了校内培训基地资源缺乏的问题,也为实践型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提供了环境支撑,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基地也得到了扩展。
2、线上平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国际化、标准化、即时化的“双师型”教师培训网络系统,教师可随时随地查阅资料与相互学习。
四、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新模式
1、企业与高校定期举行人才培养联谊会,多家企业联合进校对接培养。
2、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如: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骨干教师担任“访问工程师”制度; 专家和教师团队实施定期交流制度等。
3、做好宣传工作,全面发動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参加下企业实践活动。
4、在充分尊重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先实践后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落实专业教师企业顶岗锻炼活动,文化课教师参与社会调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业务素质、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结语:只有打造一支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通过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角色互换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为学校解决“双师型”师资薄弱的问题,为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教学团队支撑,同时也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
参考文献
[1] 邱奎,刘东燕,黄林青.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9).
[2] 彭磊.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13(02).
[3] 冯素梅.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9).
[4] 钟志奇.新建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的内在逻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5] 葛艳娜,路姝娟.中德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比较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1(04).
[6] 邓偊,张延飞,李颖.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1).
[7] 王莉方,周长鲜.欧盟应用科技大学R&D现状与困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5).
[8] 崔浩.关于应用型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0(09).
[9]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01).
[10] 王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关键词:企业;“双师型”;人才培养
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双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往的以学校为主的“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将企业对“双师型”人才的要求和高校对“双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综合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这就需要企业充分融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但是,当前高等院校在推行“双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合作的现实状况到底如何呢?本文在分析了目前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影响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积极性的对策和建议。
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下:
一、高校教师知识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师资构建上,基本存在着“从校到校”的问题,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过大,这些教师学历水平较高,理论知识很丰富,但都缺乏实践经验,技能操作能力不强。因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际技能操作没有切身体验,在讲授内容时难免会照本宣科,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实用性,课堂氛围单调乏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共建过程中企业积极性不高
企业参与高职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现行体制下的企业参与高职学院进行人才培养基本上以企业出资为主,企业负担较重,收益甚微且盈利时间慢,导致很多企业并不是非常乐意和高职学院共同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并且院校教学规划和企业需求不一致,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而且实验室后续问题难解决,故而企业配合的积极性差。
三、基地“双师型”教师人数少,结构不协调
由于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时常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现状,常出现跳槽现象,学校人才流动性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双师型”教师在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存在结构不协调。特色专业教师人才缺乏,教育教学工作也难以开展。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很难有时间去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精准
现阶段,我国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角色互换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还非常缺乏,为数不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专业研究能力也并不强。真正实施“专家进课堂、教师下企业”的高职学院和企业并不多。
针对以上现状,从提高企业的共建积极性出发,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互换式”实践
1、企业和高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广泛调研、专家咨询、各种渠道的信息收集、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完成专业调研,掌握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方向。邀请资深骨干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对专业各个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整合,融入行业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通过实施“专家进课堂、教师下企业”,打造一支专家和教师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通过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角色互换,教学贯穿“双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为学校解决了“双师型”师资薄弱的问题,也为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专业教学团队支撑,同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
二、“共建式”合作
1、共建专业项目团队
共建专业项目团队,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创建项目开发团队,在项目建设过程当中,摸索新项目需要的技能,探索及完善,并实现生产化。共建基地引进专业设备选型,并按工厂的车间化布局,引入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和操作规范;基于企业现生产的产品,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并设置讨论区和教学区,达到产教融合,科学开展生产性实训。企业参与高职学院进行人才培养上,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和设备,承担一定的工作生产任务,并共建开发生产性培训项目,以企业为主组织进行培训,开展生产性培训。
2、共建行业协会
基于相关专业的特殊性和稀缺性,企业联合高职学院共同建立行业的标杆—行业协会,以不断提升行业领先技术为目标,寻求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发展和长足进步。
3、共同探索新的共赢合作模式
(1)高层次技术转化
教师可以为企业精准解决问题,以研究项目方式而进行的实验室合作。
(2)新产品研发的合作模式
可充分利用资源,以利益为出发点,共同投资、共建实验室为基础。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组织体系。
(3)共同申报各种省市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可将专利应用于企业产品,企业经济效益将得到明显提高。
三、联合建立“线上平台+线下基地”教师培训平台
1、线下基地:通过生产场地与教学场地互换来建设培训基地。企业生产场地与教学场地的互换不仅为学校弥补了校内培训基地资源缺乏的问题,也为实践型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提供了环境支撑,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基地也得到了扩展。
2、线上平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国际化、标准化、即时化的“双师型”教师培训网络系统,教师可随时随地查阅资料与相互学习。
四、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新模式
1、企业与高校定期举行人才培养联谊会,多家企业联合进校对接培养。
2、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如: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骨干教师担任“访问工程师”制度; 专家和教师团队实施定期交流制度等。
3、做好宣传工作,全面发動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参加下企业实践活动。
4、在充分尊重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先实践后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落实专业教师企业顶岗锻炼活动,文化课教师参与社会调研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业务素质、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结语:只有打造一支企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团队,通过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角色互换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为学校解决“双师型”师资薄弱的问题,为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教学团队支撑,同时也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增强。
参考文献
[1] 邱奎,刘东燕,黄林青.欧洲应用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9).
[2] 彭磊.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13(02).
[3] 冯素梅.基于协同创新的应用型本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9).
[4] 钟志奇.新建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基本问题的内在逻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5] 葛艳娜,路姝娟.中德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比较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1(04).
[6] 邓偊,张延飞,李颖.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1).
[7] 王莉方,周长鲜.欧盟应用科技大学R&D现状与困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5).
[8] 崔浩.关于应用型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思考[J].学理论.2010(09).
[9]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01).
[10] 王峰.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