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首要启蒙教育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通过与父母进行交往活动或是模仿中得到的,一个具有良好行为品质的孩子背后必然会有一位具有良好行为品质的父母,简言之,一个具有良好行为品质的孩子背后肯定会有一个良好行为品质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环境中,同时,家庭环境也是孩子开始学习成长的第一个大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良好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环境;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
引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就要求小学生从小要具备良好的行为品质,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讲,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最为直接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成员所构建的某种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家庭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品质,古语道“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久居鲍肆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影响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家庭环境因素
1.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第一,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揽过来,由父母自己决定孩子的一切,粗暴的对孩子的所有事情做决定,并且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口号,完全不顾孩子是否能接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胆小怕事而且脾气暴躁、叛逆的性格,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一手操办,久而久之,导致他们遇到事情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更不利于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第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恰好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相反,溺爱型教育方式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实施最大限度的满足,可以说是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没有底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他人,长久以来,形成了霸道、自私、自大且脆弱的性格。
第三,放任型的教育方式,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大多都是工作特别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参与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与孩子沟通少,并且不主动去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让他们自由发展,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长久以来会因得不到关心产生孤独感,会形成攻击性强、冷酷、放肆的不良行为品质,并且还会产生情绪不安、容易发火、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的不良态度。
2.不良的家庭环境氛围
一种情况是离异家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新思想的碰撞,父母离异的现象出现的也比较多,父母离异后,孩子有的跟着爸爸有的跟着妈妈,不论孩子跟着父母哪一方,都会使孩子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在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环境生活下,有些孩子会产生自卑感,变得比较敏感,在同学面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更有甚者会觉得自己的家庭是不正常的,害怕被別人耻笑,从而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远离人群,变得孤僻、沉默寡言。更有甚者会出现人格上的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家庭成员不和谐包括父母双方经常性吵架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英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大脑,还会导致孩子成年后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孩子生活在经常吵架的家庭环境中,会让孩子变得缺乏安全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更会对孩子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亲子之间不和谐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不关注、不信任孩子,这些都会激发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而产生不良行为。
最后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的生活环境大都是围绕着父母的,家庭环境自然成为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但是,有好多父母有时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认为孩子还小可以随意应对,忽视了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克隆”下来,尤其是有些孩子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沉迷于游戏、颓废、懒散,长期受到这种环境的的影响,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懒散、没有目标,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很难能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措施
1.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家庭心理环境,也就是家庭的心理氛围。它是通过言语沟通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信任、尊重和理解,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认知以及三观等方面相符合,不易产生大的冲突,符合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并且这种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感染。所以,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必须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创设健康、积极、乐观的家庭心理环境。
首先,家长要做到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质量,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倾听孩子讲话,不仅要听在耳朵里更要付诸行动,听在心里,同时还要注意体会孩子的情绪感受,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回应及共情,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是理解自己的;其次,家长要建立自身威信,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从而被孩子所信赖;另外,家长要合理的转换自己的不同角色,不要把社会角色带到家里,不要把工作或其它方面的不好的情绪带回家里或者是迁怒于家人,更不能凭借自己是家长的身份而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孩子的事情乱发脾气、强行做决定,作为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合理接纳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发表的意见及建议;最后,家长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露营、一起看电影等,与孩子创造美好的回忆,家庭活动既能帮助家长和孩子劳逸结合,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及亲密度,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促进孩子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2.创造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为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提供物质保障
家庭物质环境为学生的身心健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这也是当前许多家长一直努力的目标,尤其明显的是在一些生活质量相对不好的家庭里面,许多家长为了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选择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物质环境的确是可以为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提供支持,这些家长都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农村或者是教育环境相对不太好的地区,家长都会尽自己最大可能的把孩子送到教育环境比较好的城市里的私立学校或者是公立学校去学习,更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环境,费劲千辛万苦也要选择在城市里买房。从这些情况来看,家长通过改善家庭的物质条件来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 比如,对于物质环境好的家庭。首先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孩子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很多孩子好奇的东西家长都有能力去帮孩子去探索实现,有利于孩子多方面兴趣能力的开发;其次孩子还会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孩子学习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父母或者是学校及书本上,多媒体设施以然成为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渠道,这些对于经济好的家庭来说非常容易得到,而且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感兴趣的兴趣班、亲子活动课,或者是带孩子去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儿童剧,还可以给孩子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充足的书籍;最后,家庭物质条件好的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的假期时间带着孩子去旅游度假,这些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宝贵经历,并且家长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品质都会对孩子产生引导作用。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物质条件为学生提供的这些资源和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3.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其实就是熏陶教育,家庭里的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但是,部分家长所呈现的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归根结底,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是以说教为主,他们非常认真的指出孩子的错误,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刻板的说教反而起不了明显的效果,还会让孩子觉得周围的环境很枯燥刻板。但是,在家里如果父母有着自觉学习的習惯,家里充满着学习的文化氛围,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就会自觉地去融入这种文化氛围中去,并且把它同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
比如,小学阶段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可给孩子创造适当的科学环境,家长可以教给孩子用废弃物做一些玩具,一起探索磁铁的奥秘,发展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创造文明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交流,要多注意,言语要文明,行为举止要得当,使用礼貌用语,说话态度要和气、谦逊、不讲脏话、不恶语伤人、不言语粗鲁;而且小学生都是好动的,所以家长在家也要让他们具有劳动意识,可以让孩子跟着父母做些简单的劳动,如叠衣服、浇花、扫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的能力;家长还可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陪孩子读书,把看书当作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创造一种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孩子在充满书香文化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并且在这种丰富的环境中生活,也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结语: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新思想相互碰撞,这些新鲜的事物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不良的诱惑,而这些诱惑对于涉世未深孩子来说,刚开始都是从家庭环境里接触到的,所以,作为家庭环境里的主要成员,父母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柱滔.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知识文库,2020(03):118-119.
[2]陈桂兴.改变问题学生,从改变其“家教”“家风”开始——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9):99.
[3]李程.浅谈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03):190.
关键词:家庭环境;小学生;良好行为品质
引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就要求小学生从小要具备良好的行为品质,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讲,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最为直接的,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成员所构建的某种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家庭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品质,古语道“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久居鲍肆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影响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家庭环境因素
1.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第一,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包揽过来,由父母自己决定孩子的一切,粗暴的对孩子的所有事情做决定,并且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口号,完全不顾孩子是否能接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胆小怕事而且脾气暴躁、叛逆的性格,他们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一手操办,久而久之,导致他们遇到事情自己不知道如何解决,更不利于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第二,溺爱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恰好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相反,溺爱型教育方式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实施最大限度的满足,可以说是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没有底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他人,长久以来,形成了霸道、自私、自大且脆弱的性格。
第三,放任型的教育方式,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家长大多都是工作特别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参与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与孩子沟通少,并且不主动去关心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让他们自由发展,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长久以来会因得不到关心产生孤独感,会形成攻击性强、冷酷、放肆的不良行为品质,并且还会产生情绪不安、容易发火、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的不良态度。
2.不良的家庭环境氛围
一种情况是离异家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各种新思想的碰撞,父母离异的现象出现的也比较多,父母离异后,孩子有的跟着爸爸有的跟着妈妈,不论孩子跟着父母哪一方,都会使孩子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在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环境生活下,有些孩子会产生自卑感,变得比较敏感,在同学面前会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更有甚者会觉得自己的家庭是不正常的,害怕被別人耻笑,从而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远离人群,变得孤僻、沉默寡言。更有甚者会出现人格上的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另一种情况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不和谐。家庭成员不和谐包括父母双方经常性吵架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英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大脑,还会导致孩子成年后容易患上心理疾病,孩子生活在经常吵架的家庭环境中,会让孩子变得缺乏安全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更会对孩子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亲子之间不和谐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不关注、不信任孩子,这些都会激发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而产生不良行为。
最后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的生活环境大都是围绕着父母的,家庭环境自然成为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但是,有好多父母有时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认为孩子还小可以随意应对,忽视了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克隆”下来,尤其是有些孩子的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沉迷于游戏、颓废、懒散,长期受到这种环境的的影响,那么孩子也会变得懒散、没有目标,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很难能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措施
1.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家庭心理环境,也就是家庭的心理氛围。它是通过言语沟通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信任、尊重和理解,以及家庭成员之间在情感、认知以及三观等方面相符合,不易产生大的冲突,符合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并且这种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感染。所以,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必须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创设健康、积极、乐观的家庭心理环境。
首先,家长要做到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质量,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倾听孩子讲话,不仅要听在耳朵里更要付诸行动,听在心里,同时还要注意体会孩子的情绪感受,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回应及共情,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是理解自己的;其次,家长要建立自身威信,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从而被孩子所信赖;另外,家长要合理的转换自己的不同角色,不要把社会角色带到家里,不要把工作或其它方面的不好的情绪带回家里或者是迁怒于家人,更不能凭借自己是家长的身份而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孩子的事情乱发脾气、强行做决定,作为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合理接纳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发表的意见及建议;最后,家长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露营、一起看电影等,与孩子创造美好的回忆,家庭活动既能帮助家长和孩子劳逸结合,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及亲密度,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促进孩子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2.创造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为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提供物质保障
家庭物质环境为学生的身心健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这也是当前许多家长一直努力的目标,尤其明显的是在一些生活质量相对不好的家庭里面,许多家长为了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选择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不可否认的是,良好的物质环境的确是可以为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提供支持,这些家长都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农村或者是教育环境相对不太好的地区,家长都会尽自己最大可能的把孩子送到教育环境比较好的城市里的私立学校或者是公立学校去学习,更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环境,费劲千辛万苦也要选择在城市里买房。从这些情况来看,家长通过改善家庭的物质条件来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 比如,对于物质环境好的家庭。首先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孩子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很多孩子好奇的东西家长都有能力去帮孩子去探索实现,有利于孩子多方面兴趣能力的开发;其次孩子还会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孩子学习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父母或者是学校及书本上,多媒体设施以然成为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渠道,这些对于经济好的家庭来说非常容易得到,而且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感兴趣的兴趣班、亲子活动课,或者是带孩子去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儿童剧,还可以给孩子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充足的书籍;最后,家庭物质条件好的家长,还可以利用孩子的假期时间带着孩子去旅游度假,这些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宝贵经历,并且家长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品质都会对孩子产生引导作用。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物质条件为学生提供的这些资源和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3.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其实就是熏陶教育,家庭里的这种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成长的良好环境。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但是,部分家长所呈现的效果都不太令人满意,归根结底,现在大多数父母都是以说教为主,他们非常认真的指出孩子的错误,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要那样做,不可以这样做”,这种刻板的说教反而起不了明显的效果,还会让孩子觉得周围的环境很枯燥刻板。但是,在家里如果父母有着自觉学习的習惯,家里充满着学习的文化氛围,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就会自觉地去融入这种文化氛围中去,并且把它同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
比如,小学阶段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可给孩子创造适当的科学环境,家长可以教给孩子用废弃物做一些玩具,一起探索磁铁的奥秘,发展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创造文明的环境,家庭成员之间交流,要多注意,言语要文明,行为举止要得当,使用礼貌用语,说话态度要和气、谦逊、不讲脏话、不恶语伤人、不言语粗鲁;而且小学生都是好动的,所以家长在家也要让他们具有劳动意识,可以让孩子跟着父母做些简单的劳动,如叠衣服、浇花、扫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的能力;家长还可以每天抽出一段时间陪孩子读书,把看书当作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创造一种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孩子在充满书香文化的环境中成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并且在这种丰富的环境中生活,也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
结语: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新思想相互碰撞,这些新鲜的事物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不良的诱惑,而这些诱惑对于涉世未深孩子来说,刚开始都是从家庭环境里接触到的,所以,作为家庭环境里的主要成员,父母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柱滔.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知识文库,2020(03):118-119.
[2]陈桂兴.改变问题学生,从改变其“家教”“家风”开始——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9):99.
[3]李程.浅谈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03):190.